APP下载

审题决定成败
——略谈新材料作文怎样审读题意

2016-12-19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唐惠忠

青苹果 2016年24期
关键词:牧羊人镜子审题

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唐惠忠

审题决定成败
——略谈新材料作文怎样审读题意

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唐惠忠

所谓“新材料作文”,指的是一种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的,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写作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审题不是从 “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发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学生多角度立意。

面对新材料作文题,学生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审清材料的思想性

新材料作文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就材料的范围来说,有名人轶事、格言警句、寓言故事、书信漫画、人物对话、社会生活概述、自然现象介绍等。学生审题构思的第一步是细察材料。材料没有看懂或是理解不透,就是审题不清,再下笔作文,必然偏题、离题。要想审清材料的含义,必须先审清材料的思想性,即命题者选择本段材料、命制该道题目的用意所在。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贵州的山多石少土,而这种“石山”上竟然长着树,虽不十分高大,却也绿树成荫。细看树干都从石缝中长出,树根则长长伸出,团团抱住大石,以使树可以牢固地站立,抵御暴风骤雨的侵袭。它们无法汲取土壤中的营养,只能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些生机勃勃的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

本则材料的思想性不难明白——赞颂了从石缝中长出的树。这些树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体现出“生存的智慧”。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强调这种智慧“让人赞叹”,点明了命题的内涵与倾向。这种“生存的智慧”,就是当后天生存条件满足不了先天生长所需时,敢于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别样的风采。(依据材料,“智慧”的内涵应当侧重于面对现实,战胜环境,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写作时一定要从“树”延伸到现实社会与人。)

作文立意参考:用智慧让生命焕发别样的光彩;用智慧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在不可能中开辟生命新的通道。

二、审清材料的隐喻义

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类材料多是故事、寓言、格言或自然现象介绍。试看下面的材料: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的并引中提到,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铜镜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子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人中有九人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极其细微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这个故事的隐喻性,显然体现在工匠巧妙的答话中。工匠的这番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人们喜欢照怎样的镜子?在他看来,多数人照镜子是要欣赏自己的美貌,而不愿看见自己的缺陷,因而要多造些昏镜,投其所好。这一违背常理的做法暗示我们:工匠的这番话不是谈人们生活中照镜子的问题,而是隐含针砭时弊的深意。镜子的特点是可以照人,那么,我们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比喻:如果把“镜子”比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生活中,有些人害怕批评,讳疾忌医,喜欢照“昏镜”而不愿照“明镜”。可见,透过材料表面的荒诞、夸张来审视材料的隐喻义,把握有关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明确材料的隐喻义,便不会只局限于表象,词不达意了。

以上说的是新材料作文审题构思的要点。其实,要写好一篇作文,审题构思、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选用材料、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考场佳作】

(2015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无情未必真豪杰

上海一考生

孔子说过,过犹不及。的确,任何事物“过分”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例如,我们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刚”的一面和“柔”的一面。刚,如果过头了,便成为“硬”,成为“无情”;柔,如果过头了,就会丧失原则,成为“和稀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造就和谐人格。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坚硬的东西”,这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原则。例如,人要诚实,要讲仁义道德,绝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对待自己和别人都要以此为准绳。同时,做人还需要有“柔软”的一面,这又是指什么呢?这是人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对弱小者的爱护之心,等等。这两种看起来对立的东西,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例如,鲁迅先生对敌人“横眉冷对”,从来不妥协,不低头,可谓“坚硬”的典范。可是,他对亲人,特别是对儿子就极具“柔情”。他在《答客诮》中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对儿子海婴之柔情使人感动。同样,傅雷先生自号“怒庵”,其刚烈更是出了名。他的眼中容不下一丁点沙子,谈文论艺时,甚至一言不合,便怒目相争。正是这种阳刚之气,使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宁折不弯,宁可死去也不愿意受辱。他是读书人有骨气的典范。但是,在他心中自有一腔柔情—— 对儿子傅聪的爱,对艺术的爱。一部《傅雷家书》,写满了他对儿子的感情。

坚硬和柔软,怎样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关键在于一个人做人应有明确的原则:对谁刚,对谁柔?何时刚,何时柔?心中要有一个底线。梅兰芳先生不但在表演《贵妃醉酒》时有万种柔情,而且对家人、对学生也非常有爱心。但是,当日本侵略我国,要求他为日军登台表演时,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从,显现出刚强的意志,不惧怕威胁,也不受诱惑。相反,如果不明白这些大义或者过于软弱,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汪精卫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他在日本人的诱惑下,未能坚持“硬”的一面,最终成了民族罪人。傅雷所译《英雄传》里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

综上所述,凡有成就之人,往往在人性上、人格上刚和柔、硬和软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其实,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里,我们要相信:人性中固然有“无情”的一面,但是,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一点柔软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挖掘出来,这样能使我们变得和谐起来,如此,社会的和谐才可能到来。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对“坚硬”和“柔软”的解读是正确的,关于“怎样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回答也是理性的。可贵的是,作者将一些名人的例子恰当地组织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其中,对鲁迅先生的分析是一个亮点,《答客诮》一诗的引用颇具价值;将梅兰芳和汪精卫的事例相对照,借以强化“心中要有一个底线”,也颇有意思。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选自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作文材料的出处是乌尔法特的《生活》,暗示材料里的“水”应当喻指“生活”。不同的人品味水的滋味不同,由此可把握立意的方向为“生活的滋味”。具体的写作角度有以下几点:

1.“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农民是在“大汗淋漓”后体会到水的宝贵,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最了解水的甜美”,他们都是经历过艰苦,才品出宝贵、甜美。由此,可提炼出作文立意:经历磨难、苦难,饱尝生活的艰辛后,才能够懂得幸福;苦过方知甜。(《生活》文末有段议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是什么滋味。”)

2.“可是……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尽管外在条件很好,可是他“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可见生活中,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浮华,追求本真的东西。由此,可提炼出立意:追求本真。

3.材料的三段话中出现了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和“另外一个人”。农民、牧羊人因对水有切实的需求,所以能品出水的滋味;“另外一个人”因对水没有需求(至少是需求不强烈),所以品不出水的滋味。由此,可提炼出立意:需要才珍贵;需求决定价值;美好源于需要。

4.材料中的三种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由此,可提炼出立意:体悟随境遇而改变。

参考拟题:需求营造美感;环境与心境。

猜你喜欢

牧羊人镜子审题
神奇的镜子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空镜子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三招”学会审题
牧羊人
他者的镜子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奇怪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