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分析考点例析
2016-12-19山东省枣庄二中王金成
山东省枣庄二中 王金成
农业区位分析考点例析
山东省枣庄二中 王金成
“农业区位分析”这部分知识常以图表、文字材料为载体,以某区域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切入点,围绕“农业区位因素”这一核心知识点设题,考查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考点一:农业生产的区位分析
例1 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2)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升高
(3)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温室气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入湖泥沙量减小 D.草原生产量下降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故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
(2)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使得该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而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的气温具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升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吸收温室气体能力减弱,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大。
答案 (1)C (2)A (3)B
点评 该题组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这一主干知识,内容涵盖农业区位优势、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区域农业分布图所展示的信息,将考查重点放在对区域问题的分析和对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等方面,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对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出推测、判断。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例2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解析 (1)图示该地既种植水稻,发展种植业,又饲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因此属于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都属于单一农业生产类型。
(2)该生产模式不使用化肥,所产农产品无污染,绿色优质,故深受消费者青睐,而农产品的价格不会低;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该生产模式无关;消费者青睐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农产品的种类。
答案 (1)D (2)C
点评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判断某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考点三:区域农业分析
例3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时,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 从图中甲地位置分析:甲地位于埃及北部,其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且温差较大;从水源角度分析,临近河流;地形为平原,土壤肥沃。从图中乙地位置分析:乙地位于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所以农业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等。从气候角度分析,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从水源角度分析,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
答案 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选择其一即可)
点评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优势自然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气候因素主要从光、热、水等气候要素方面分析,光照强,热量充足,且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形因素从地势起伏大小方面分析,地形平坦利于种植业发展;水源因素从地表水方面分析,临近河湖,可以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土壤因素从肥力高低及土层厚薄方面分析。
考点四:农业问题
例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解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从而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点评 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判断两者变化特征,就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非常关键。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造成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