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动视角的四川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16-12-19宋宝莉赵和锋
何 东 宋宝莉 赵和锋
(1.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设计院 四川成都 610017)
项目带动视角的四川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何 东 宋宝莉 赵和锋
(1.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设计院 四川成都 610017)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器”。项目带动对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阿坝州生态旅游已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开发模式,景区设施和管理日益完善,旅游业态也日渐丰富。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如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资源整合不足、旅游服务亟待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项目建设作为“稳投资、促增长”的重要抓手,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十二城镇”的全域旅游格局,并提出了加快项目建设带动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项目带动;生态旅游;阿坝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地处四川西北部,幅员面积8.34万平方公里,辖1市12县,总人口92.2万,其中藏族占57.6%,羌族占18.6%,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州内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已享誉世界,阿坝州已成为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阿坝州各重点景区的逐步打造,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集中支持,阿坝州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过程中,全州在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
一、项目带动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是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引器”。阿坝州“十二五”期间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成果突出,五年间,全州坚持以项目促调整,以项目增后劲,带动了州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重点民生、社会事业和生态项目的实施,拉动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8个,完成投资164.8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51.32亿元)的109%。其中,实施续建项目30个,完成投资131.5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实施新开工项目18个,完成投资33.2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7%。完工项目16个,含卓坤光伏、邛溪光伏、红原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8个续建项目和S302线黑水县长河坝至马桥段公路改建工程、阿坝县莲宝叶则经济干线公路、阿坝县藏区新居建设项目等8个新开工项目。
(二)重大项目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抓手
阿坝州旅游资源丰富,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旅游业的发展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是阿坝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样需要重大项目的带动,如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九寨沟中查沟旅游综合开发、松潘“花绿二海”、阿坝县莲宝叶则经济干线公路等项目的建设,都积极推动了各重点景区的开发和打造,改善了全州生态旅游景区的接待条件,从而推动阿坝州生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重大项目是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的重要载体
生态旅游的发展会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生态旅游住宅、生态旅游运行商和生态旅游吸引物(如天蓬步道、空中索道等)、会议酒店与旅行社,等等。这些产业的合理布局及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最终还是要落脚在项目上。实施项目带动策略,运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的理念和做法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由项目形成合力,用项目提升优势,以项目检验成效,靠项目落实服务,体现求真务实,才能更好地促进阿坝州生态旅游业发展。
(四)重大项目是强化生态旅游带动作用的统筹重点
生态旅游在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在社会方面要为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在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都必须依靠项目的带动。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产业的的发展必须抓好项目,抓好了项目,就抓住了发展机遇,就有了新的增长点、聚合点,就可以推进一线、带动一片。
(五)重大项目是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是惠及当地群众的重要渠道。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都可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群众可不出家门就获得稳定的务工机会,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同时,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如九寨沟中查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建设,可显著提升片区投资价值,不仅可实现群众资产的自然增值,还将带动区域旅游住宿、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从而实现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二、阿坝州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成效
(一)开发模式基本形成
经多年的探索发展,阿坝州生态旅游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开发建设模式。一是项目规划布局上采取“点、线、面”拓展的方式。“点”即龙头、重点。阿坝州旅游业的兴起源于九寨沟、黄龙这两个重点景区的打造。“线”即依托九寨沟、黄龙景区和国道213、317线以及省、县干道带动了松潘、红原、若尔盖、汶川、茂县、理县等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即全域旅游,依托九黄、红原机场和公路环线,实现阿坝州全域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推进。二是项目推进上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和群众参与阶段递进方式。以九寨沟、黄龙景区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实现林区保护和产业转型,九寨沟、黄龙作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始开发建设。前期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投入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扩大宣传,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上升和国内外游客的快速增长,九寨沟、黄龙景区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快速升温,大量社会资本涌入,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托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发展壮大了九寨沟县漳扎镇、松潘县川主寺镇等旅游集镇。
(二)景区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阿坝州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景区建设、交通发展。
一是突出区域化、特色化,加快景区建设。州域重点景区交通、防洪、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厕所、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
二是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建设,加快构建陆空一体的快捷旅游交通。首先打通旅游空中通道。红原机场于2014年8月建成通航。九黄机场自2003年开通以来,进出港航班班次、旅客吞吐量分别由2004年的234 架次、2.03万人次①(其中,进港1.05万人,出港0.98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2892架次、142.15万人次(其中,进港71.73万人次,出港70.42万人次)②;开通了11条城市直飞航线。三期改造完成后,2020年旅客吞吐量可达到250万人次。其次提升了公路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州共改造、提升了20余条国省干道,映汶高速按期建成通车,九环线等主要旅游通道通行能力明显增强。随着汶马高速2014年11月全线开工,成兰铁路、黄土梁隧道、雪山梁隧道、茂绵路等重点工程的加快建设,川九路、九寨沟景区公路、红原花海和金川红色旅游公路改造的全面完成,道路烂、差的情况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将明显增强。2015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30.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5.09亿元人民币③,分别是10年前的4.86倍和5.96倍。
三是着力推进通讯设施建设。通过增点、扩容、提质,实现了移动通信在国省干道、经济干线的全面覆盖和城区、乡镇、重点景区的无缝覆盖。
(三)景区管理稳步提升
景区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
以九寨沟为例,2014年,针对《旅游法》实施后大众化和散客化的主要趋势,九寨沟管理局改造升级“数字九寨”中的智能监控系统和门禁票务系统,在旅游高峰管理中探索移动互联网在景区的创新应用,完成对景区运营的可视化和与工作人员的可交互管理,以智能服务为工作重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新型智慧旅游工作。
在推进标准化建设方面,2011年,九寨沟修订完善《九寨沟管理局旅游标准体系》(2011版)并正式发布实施。2013年编制了《阿坝州旅游景区木制游步道建设规范》和《阿坝州旅游景区环境清洁规程》两项区域性地方标准,九寨沟管理局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2014年,形成《九寨沟管理局标准体系》(2014版)并正式发布实施,基本形成了“标准制定修订—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检查—标准复审评价”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常规管理机制。与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制定了《四川省旅游景区事故应急救援标准》、《四川省旅游景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制定了《游客高峰时段景区应对标准(A++标准)》省级地方性标准。标准化工作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改善了管理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了景区品牌。
(四)旅游融合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阿坝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主打“生态牌”、“熊猫牌”和“民族文化牌”,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高原农牧产品生产,显著提高了农牧民收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全面完成,以及新一轮“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和藏区新居的建设,为发展“藏家乐”、“牧家乐”等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载体,推进了富民安康,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741元④增长到2015年的9830元,年均增长21.3%⑤。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将藏羌民族元素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重点推进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互动共生,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性得到保障。
(五)旅游业态日渐丰富
近年来,阿坝州旅游业呈现业态日渐丰富的趋势,生态游魅力不减,乡村游持续升温,文化游、避暑游、健身游加速兴起,自驾自助游成为主要方式。这得益于全州坚持项目带动,不断提升旅游资源内涵的做法和努力。例如,在提升内涵上,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带文。先后建成“九寨千古情”、中国古羌城、“夜游松州”、映秀非物质文化创意园、川主寺德吉梅朵风情街等项目。在景区开发上下大功夫,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打造九寨沟、黄龙、达古冰山、四姑娘山等景区;引进鲁能集团、恩威集团、新希望集团、四川旅游发展集团等多家企业进州开发旅游资源,中查沟、古尔沟温泉小镇等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九鼎山太子岭滑雪场、叠溪·松坪沟等项目建成运营;川主寺、九寨沟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六)红色旅游带动突出
2005年,阿坝州成立州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历经十年,若尔盖县巴西会议旧址、马尔康县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县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景区已纳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截止2013年,全州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0万人;建成红色旅游A级景区2个,包括5A级旅游景区1个(汶川特别旅游区)、4A级旅游景区1个(马尔康县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带动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0元;带动民居旅游接待户920余户,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也大量涌现。
三、阿坝州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差距仍然明显
近年来,阿坝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速度快,效果明显。但是,与全国乃至全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比,基础设施的差距仍然较明显。其中,交通因素仍是阿坝州旅游发展的掣肘。全域内可进入性较差,区域交通网络不发达;公路交通路况等级较低,境内仅有几十公里高速公路;景区与景区之间,县与县之间交通路线单一,没有形成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路网,一遇塌方堵塞就易全面瘫痪。此外,部分景区污水和垃圾处理、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了景区环境和形象。高原景区供氧、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很欠缺,影响了景区接待水平。
(二)旅游产品结构依然单一
目前,阿坝州旅游业态依然较为单一。近几年,阿坝州在文旅互动上作了较大努力,九寨沟等景区旅游业态有明显改善,但全州大部分景区观光游、大众游特征依然明显。阿坝州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内涵丰富,具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巨大空间。但目前,全州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还不够,文化消费比重还偏小,过路观光的多,住宿消费的少。如汶川映秀、茂县羌城虽有较好的要素条件,但缺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及游客体验参与的旅游产品。九寨沟等地结合景区开展“藏家乐”、民族文化表演等,但缺乏龙头企业的整合包装,未形成合力和规模。
(三)全域旅游资源整合不足
当前,阿坝州正着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另一方面,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全州吸纳游客最多的景区,但游客却过于集中在这几个精品旅游区,对于其他景区知之甚少。如2014年各大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23.16万人次,占全州的56.4%;而九寨沟、黄龙就占其中的42.8%。九寨沟、黄龙作为世界遗产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经济势能梯度转移不足,其他景区开发和推介还亟待加强。全州在旅游营销方面,还缺乏中长期营销规划和高品质的形象宣传;营销手段还比较传统、单一;各地宣传缺乏协同,缺乏联动营销机制,各自为阵的情况较多,导致众多旅游信息与客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境外游客数量增长不明显。
表1 2014年前四大景区接待游客占比
(四)旅游服务产业亟待完善
阿坝州主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大的进展,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服务网络还不完整,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缺乏龙头,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旅游投入与旅游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利用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的力度还不够大,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有待探索和建立;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能力不足,旅游景区的道路引导标识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旅游客运交通相对滞后,旅游综合咨询服务中心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地接旅游市场亟待培育。针对自驾游等提供的租车、汽车维修、住宿、游客服务等相关旅游服务设施亟待配套、完善。
(五)旅游项目推进难题较多
一是部分省重点项目州级政府协调推进困难。因审批监管主体级别较高、项目投资额度大、支撑引领性强、涉及面广等原因,州级协调推进力度受限,使投资和进度不可控,推进情况不如预期。二是项目建设要素制约明显。部分省重点项目因土地指标紧缺、用地预审手续办理难度较大,制约了项目建设进程。三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部分项目因资金到位时间较晚、资金缺口较大、融资困难等问题,不能实现预定投资目标。四是州县配套能力弱。阿坝州属于全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点区域,绝大多数县都是“吃饭财政”,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州县财政不足以解决重点项目建设所需要的配套资金投入,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五是旅游人才匮乏。阿坝州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气候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难以吸引高端旅游人才入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四、项目带动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阿坝州委近年历届全会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关于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项目建设作为“稳投资、促增长”的重要抓手,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十二城镇”的全域旅游格局。
(二)旅游项目建设重点领域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规划项目为主,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定位,以公路、航空、铁路为重点,形成“空中两翼、陆上四驱”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构建内外互通、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区域内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快捷、安全、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效贯通城市与景区,景区与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的链接通道,打通交通道路瓶颈,有效提高可进入性,实现“城景通、景景通”。
2.1 受检者基线资料 手册组中1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未完成问卷调查,予排除,最终共59例入选。其中,男性22例(37.3%)、女性37例(62.7%),年龄42~91岁,平均年龄(73.31 ±10.11)岁。结果(表1)显示: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加快泛在、高效、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光纤干线通道建设和带宽扩容工程,构建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信息网络。推进“互联网+”应用,丰富电子公共服务手段,建设专业应用系统,促进信息服务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信息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建设“智慧阿坝”。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景区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针对游客不同需求,积极申创主题酒店。注重对老旧宾馆饭店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在健全原有旅游集镇功能的同时,着力新建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原县邛溪镇、马尔康县马尔康镇、小金县四姑娘山镇、若尔盖县达扎寺镇等重点旅游集镇,提升集镇功能。
2.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和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等项目。
3.生态文旅项目。探索文旅互动相融具体途径和模式,打造全域全时多元旅游发展新格局,做优九黄国际旅游精品区,建成九黄国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提升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培育世界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廊、藏羌文化旅游走廊、嘉绒藏区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经济圈等旅游经济带和羌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旅游综合体。
4.“智慧旅游”建设。借助互联网科技,大力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在旅游产业方面的应用。利用移动互联、北斗定位、物联网、视频监控、3D实景等技术,构建景区环境、人、车、社区的智慧化集成运营管控平台;完善全域道路维修交通组织、流量检测、发布、交通快速处置预案及措施,保障道路畅通。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九寨沟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实现旅游景区的网络化、移动化、智慧化营销,让阿坝州的旅游真正走向世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加快阿坝州旅游产业信息化进程,优化大九寨环线智慧旅游带项目。推进阿坝旅游在线咨询服务平台,大力推动O2O建设,构建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大力开发“阿坝旅游”景区、景点以及旅游要素宣传引导APP,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提高全域旅游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积极创建全省“智慧旅游”示范州。
5.“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十二城镇”建设。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推动旅游由点状运营向线状、面状运营转变,推动“景区时代”向全域旅游格局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时代转变。
一地:川西高原藏羌文化及生态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将阿坝州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态及藏羌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环线(旅游线路):形成九环线、西环线和环红线三条旅游环线。
六片区:大九寨国际精品旅游区、大熊猫国际精品旅游区、大草原·冰山国际精品旅游区、宗教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中国古羌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中国嘉绒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
十二枢纽:将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原县邛溪镇、马尔康县马尔康镇、小金县四姑娘山镇、若尔盖县达扎寺镇、阿坝县阿坝镇、茂县凤仪镇、汶川水磨古镇、金川县观音桥镇、九寨沟县南坪镇、理县古尔沟镇、壤塘县中壤塘镇建成阿坝州旅游线路枢纽集镇。
(三)旅游项目建设区域布局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成兰铁路、川青铁路、成西铁路、川青高速等战略通道建设,促进片区区位重构,充分发挥四川融入“一带一路”的桥梁作用;加强进出州通道建设,促进要素资源便捷流动;加强县、乡、村道路建设,促进县域互联互通。加强现有机场扩容提效,建设航线通达、运输保障能力较强的口岸机场,规划布局通用航空,形成内外互通、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此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应该覆盖区域的各旅游景点。
2.生态文旅项目。重点推进九黄国际旅游精品区,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培育世界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廊、藏羌文化旅游走廊、嘉绒藏区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经济圈等旅游经济带和羌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旅游综合体。
3.“智慧旅游”项目。在达古冰山、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景区,实施数字化智慧景区建设,以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建设为核心,以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整合景区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创新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联动,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以信息带管理、以信息促保护、以信息增效益,全面促进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十二城镇”建设项目。
一地:川西高原藏羌文化及生态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三廊:一是世界自然遗产走廊。以国道213为轴线,以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三处世界自然遗产为基础,涵盖小金、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县,延展旅游发展区域,实现大熊猫栖息地与大九寨旅游环线的对接。二是雪山草地国家公园旅游走廊。由若尔盖花湖、红原月亮湾、达古冰川、牟尼沟、米亚罗、毕棚沟、四姑娘山等景区组成,涵盖了若尔盖、红原、黑水、理县和小金四县。三是藏羌走廊·国道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走廊。以国道317为主线串联而成的东西走廊,东起汶川县大禹文化,西达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主要由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古尔沟、毕棚沟、米亚罗、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松岗直波碉群、大藏寺和觉囊文化中心等景区组成,涵盖汶川、理县、马尔康、壤塘四个县。
三圈:一是大九寨国际旅游经济圈。以九黄机场、兰成铁路为支撑,以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景区为龙头,在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之一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九寨的旅游极化功能。二是环红原机场国际旅游经济圈。主要包括以红原机场为中心的,陆路2小时车程可到达的旅游景区和城镇所组成的旅游经济圈,涉及红原、若尔盖、阿坝、马尔康、壤塘、理县、黑水、金川8个县,核心区是红原、若尔盖、阿坝和黑水四县。三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旅游经济圈。以西环线为主轴线,以卧龙及四姑娘山为核心,打造一个以大熊猫为品牌,以户外运动为特色,涉及到汶川、理县、小金等县的旅游经济圈。
六大国际精品旅游区:一是大九寨国际精品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为龙头的九黄国际旅游精品区,深度挖掘开发神仙池、扎如沟、花绿二海等新景区、景点,建设黄龙高山滑雪场等大型休闲度假项目,建设远端分流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城镇、特色村寨旅游功能,完善整个区域的休闲度假服务功能,打造九黄国际高端观光及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等县。二是大熊猫国际精品旅游区。以卧龙、四姑娘山为双核,辐射汶川、小金及州外宝兴等县份。三是大草原(冰山)国际精品旅游区。以红原为中心,辐射周边若尔盖、壤塘、马尔康、黑水、松潘等县份。四是安多宗教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以红原、阿坝、若尔盖、壤塘为中心,辐射金川、马尔康两县。五是中国古羌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以茂县、理县和汶川为中心,将茂县、汶川、理县建成世界级的羌族历史民俗风情及温泉康体、避暑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六是中国嘉绒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以马尔康为核心,涵盖马尔康、金川、小金和壤塘四个县。
三环线:一是九环线。九环线(成都—汶川—茂县—松潘—黄龙—川主寺—九寨沟—平武—江油—三星堆—成都)应依托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以藏羌民族文化为主线,以九环机场为支撑,完善旅游道路等基础服务设施,联动德阳、绵阳区域旅游,形成以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为主题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二是西环线。西环线(成都—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以“大熊猫原生态旅游”为主线,重点增强环线公路交通保障,全面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四姑娘山镇及小金县城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联动甘孜州康巴风情旅游和雅安生态旅游。三是环红线。环红线(红原—阿坝—壤塘县—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松潘—若尔盖—红原)以红原机场为支撑,重点是打通小金—理县—黑水—松潘阿坝州中部旅游通道,完善沿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阿坝州中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形成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
十二城镇:将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原县邛溪镇、马尔康县马尔康镇、小金县四姑娘山镇、若尔盖县达扎寺镇、阿坝县阿坝镇、茂县凤仪镇、汶川水磨古镇、金川县观音桥镇、九寨沟县南坪镇、理县古尔沟镇、壤塘县中壤塘镇建成阿坝州旅游线路枢纽集镇。
表2 阿坝州“十三五”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列表
续表2
五、加快项目建设带动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建阿坝州生态旅游特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
旅游特区是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其申报程序、管理政策以及发展模式等还处于摸索阶段。2008年,国家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国内第一个国际旅游特区,并要求其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
阿坝州作为典型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质资源禀赋,已成为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下一步也面临项目资金短缺、用地限制、人才匮乏等制约旅游产业壮大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探索设立生态旅游特区已列入阿坝州“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并写入《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阿坝州创建生态旅游特区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探索在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和体制,为其它类似地区试验探路。二是有利于全州深入实施旅游扶贫攻坚战略,建立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互动双赢机制。三是有利于整合地方行政与旅游发展职能,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头管理难题。四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五是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管理、服务机制的升级。六是有利于探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生态主体功能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的模式和路径。
阿坝州生态旅游特区建议定位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旅游业创新改革试验区、世界一流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等,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试验:一是为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实行多项创新政策,包括旅游用地改革,实行落地签、过境免签政策,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旅游政策,扶持旅游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战略等。二是建立高效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机制。三是制定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投资管理、投融资政策等。
(二)坚持规划先行
围绕阿坝州生态旅游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考虑生态保护项目布局,依托专业技术力量,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及规划项目库,如: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库,生态文旅项目库,“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项目库,“一地、三廊、三圈、六片区、七枢纽、三环线”建设项目库等。在规划引领下,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积极对接国家、省投向,筛选、储备、建设一批事关州发展全局、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按建设性质及需求迫切度分项纳入“十三五”藏区专项、重大项目储备、川西北生态规划及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多渠道争取项目落地实施,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三)加强建设协同
强化项目会商。坚持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点项目会商机制。及时收集各重点项目投资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定期召开重点项目投资及项目推进会,共同破解难点和瓶颈问题。进一步转变作风,主动靠前,加强对项目的协调服务;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注重后续旅游项目的建设,延伸旅游服务产品,做细做精相关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产品质量。进一步协同推广“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等精品旅游品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打造,加快宗教文化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康养度假、研学旅行等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生态观光游向高端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
(四)搭建服务平台
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搭建阿坝州生态旅游项目服务平台。一是优化政府服务平台。把项目安排与品牌建设同步纳入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同等对待, 同步实施, 同时见效。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建设程序,加大资金配套、信贷、税收、土地供给等支持。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做好重点项目月(季)度通报工作,切实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五)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资金对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设立全州旅游发展基金。积极推广PPP模式和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积极推进新三板后备企业的挂牌工作。抓紧建立阿坝州招商项目库和旅游投资商信息库。大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重点做好亿元以上大项目的运作,跟进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前提下,对重点项目在立项审批、土地使用和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旅游投融资体系。
(六)做好项目招引
扩大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引进对区域产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发展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争取中央各部委、中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对阿坝州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口支援和跨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的落实。争取国家旅游局的全面支持。争取省旅游局与阿坝州的战略规划合作。进一步深化实施省内外对口支援,探索和创新旅游援建模式。
(七)强化重点稽查
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州县责任领导制度、分片区集中开工动员机制、“一商一策一服务”机制等,为项目建设和投资工作高效推进提供良好服务。不定期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实现常规督导和重点督查、专项稽察相结合的监管推进体系。全面掌握未按时开工和推进缓慢的重点项目情况,督促各主体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八)强化环境营造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支持和参与项目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阻工、强买强卖、偷盗建设物资等阻碍项目建设的行为,全面做好项目服务环境和建设环境营造。
(九)壮大企业主体
增强大九旅集团、九网公司等国有旅游企业竞争活力,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民营中小旅游企业、村(社)乡村旅游集体合作社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文化旅游、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及旅游相关产业。
注释:
① http://www.abzta.gov.cn/ghtj/lytj/system/2006/01/10/000479443.html.
② http://www.abzta.gov.cn/ghtj/lytj/system/2016/01/19/000811646.html.
③ 根据阿坝州旅游政务网http://www.abzta.gov.cn/ghtj/lytj/system/2006/01/10/000479444.html和http://www.abzta.gov.cn/ghtj/lytj/system/2016/01/19/000811646.html公开数据整理。
④ 阿坝州年鉴(2011). http://www.abazhou.gov.cn/abgk/abnj/2011nj/.
⑤ 数据来自《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
[1] 邱兴儒.阿坝州生态系统旅游发展刍议[J].阿坝科技, 2006(1):27-31.
[2] 李江敏,覃楚艳,柴海燕.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7-119.
[3] 袁境.西部特色优势益状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探析[J].西南金融,2013(1).
[4] 王桂元,陈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广东莲华镇生态环境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J].中国发展,2011(2):61-65.
[5] 董超群.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20-221.
[6] 邱云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0(2):334-338.
[7] 王玉. 论生态旅游的效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9-73.
[8] 田园.我国生态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3):116-117.
[9] 邵平桢.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西南金融,2015(12).
[10] 黄金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方式与问题——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J].西南金融, 2009(12).
[责任编辑 谭金蓉]
2016-09-0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5年度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暨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四川省阿坝州生态旅游业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东(1964—),男,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西华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F592.3
A
2095-1124(2016)04-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