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鄂温克族之桦树皮工艺
2016-12-19安达
安 达
文化遗产
驯鹿鄂温克族之桦树皮工艺
安 达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摘 要]鄂温克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驯鹿部落鄂温克族的桦树皮手工艺更是成为传承至今的文化,其为狩猎民族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方便,甚至衍变为了鄂温克族艺术中的璀璨珠宝。
[关键词]驯鹿鄂温克族 桦树皮 材料特性 民族继承与创新
一、 桦树皮之材料特点
桦树皮,别名白桦,其中以东北,西北地区生长率最高。因其质地柔韧、易后期加工、防腐耐潮、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鄂温克族人民的喜爱,被用来制备所需生活物品,并为美观于其上绘制雕刻各种花纹图案。鄂温克人生活在大小兴安岭深处,勤劳智慧的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于每年雨水充沛时来剥取桦树皮。首先,选取挺直又光滑的桦树,用工具在上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其次再在左右各竖划一刀,最后用双手将其顺刀口慢慢撕下,剥去整张的长方形桦树皮,待明年时,被剥去树皮的桦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因此成为了鄂温克人无限又珍贵的财富。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1]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2]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这些工艺无疑为传统的桦树皮工艺添加了丰富的色彩,这种工艺所传达的精神是美的象征。
二、桦树皮工艺的分类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3]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5年第6期P65-68。据资料显示,桦树皮的种类有百余种,如桦树皮船、笔筒、首饰、桦树皮水壶、首饰盒、刀剑等……桦树皮作为一种工艺品制作材料,由其创造的实用作品又是少数民族美术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美术,无论就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4]苏和平:《少数民族美术起源及发展特征刍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无论怎样的工艺品,其原材料的加工技艺大概有如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用特定的锅将皮煮软;三是剪裁,并用特制的线鹿筋来缝合;四是用工具雕刻或剪裁出装饰图案。以下文字特从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介绍:
1.桦树皮船
作为使鹿鄂温克族历史上伟大的一项发明创造,它既是猎民们进行狩猎生产必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交通和运输的工具。制船的材料为纯天然的桦树皮。一般长约5米,宽不到1米,因船体独特的布梭形,两端由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使得浮力较大从而在行驶时让阻力减小来增加速度。其船底和船帮也由整张无缝的桦树皮制作而成。全船是用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平时可乘坐二三人,用单桨滑行。桦树皮制作的船,船体较轻可轻松携带,所以成为了鄂温克族人民狩猎的好帮手,表现出了驯鹿鄂温克人智慧的头脑与娴熟的手工艺技术。
2.桦树皮盒子
器皿是鄂温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桦树皮盒子更是由早先传承到如今的工艺。因其图案花纹各异,大小规格不同,样式琳琅满目。其制作材料主要为桦树皮,并以细小皮条进行材料的缝合。桦树皮硬度不一,在进行器皿制作时,也因此略受限制,不能有普通陶瓷丰富多彩的变化,其材料多呈容易制作得圆筒状。可充满智慧的使鹿鄂温克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她们在样品的外观上自由发挥,刻画了丰富的图案和特定寓意的纹络,来使桦树皮盒子不仅实用且充满神秘的色彩。
3.桦树皮围子
类似于游牧民族蒙古族居住于蒙古包,在山上进行狩猎的鄂温克族便居住在了“撮罗子”中。“撮罗子”,是居住于东北进行狩猎活动和一部分游牧民族居住的房子。为了方便,房子的选址一般选在阳光照射率高且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撮罗子”的盖造方法,先是用几根直径相似的枝杈,修剪成木杆,按序搭成上聚下开的基本构型,并用几十根左右木杆搭在骨架上,分散开后,捆绑固定。最后,为了遮风挡雨盖上桦树皮围子,这时,桦树皮就发挥作用了。每年雨水充沛时,鄂温克人便会去山林里挑选粗壮又光滑的桦树,待剥下桦树皮后捆卷于大锅里煮,直至桦树皮变得十分柔软,出锅进行裁缝。
4.桦树皮装水壶
桦树皮水壶是一件艺术品,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5]苏和平: 《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非审美功能更多体现在它的实用性。桦树皮水壶不仅携带方便,还可用作装饰品摆放于家中。由于猎民们经常进行狩猎,所以外出时水壶为必备物品用以维持体力。这时,桦树皮制作的水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桦树皮水壶,由塑料水壶、桦树皮、纯牛皮背带结合而成。塑料壶内胆绿色且环保,由高科技手段处理制作而成,其外部桦树皮防腐耐潮,不易破碎,质地柔软,且严格经过选料,剪裁,缝合等工序而做成。它的背带则是由纯牛皮二层皮裁剪而成。
三、桦树皮雕刻花纹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6]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P84-88,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7]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贵州2004年第3期P70-73。北方狩猎民族的雕刻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动物纹、云彩纹、植物纹多见于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中。鄂温克族与鄂伦春,赫哲族在桦树皮雕刻工艺上最大的区别,便是动物纹中的驯鹿纹,该图案表现了鄂温克族特有的原生态环境与饲养麋鹿的生活状况。
1.动物纹
动物纹在鄂温克族桦树皮装饰上占有着重大比重,因为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山林里的动物。早先,动物更是山林中“神”的化身,寄托着鄂温克族对自然的敬畏。其中,驯鹿与猎民们的生活最为亲密,它不仅是最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更是人民的衣食来源,且被视为大自然对鄂温克族人民的馈赠。在鄂温克族人民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驯鹿全身都是宝”。其内脏与驯鹿角是是各种良药的主要成分,鹿奶不仅好喝,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8]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鄂温克人民便把对麋鹿的情感,、信仰、崇拜意识等融汇在桦树皮的装饰艺术里。除了驯鹿纹,还有其他象征希望美好与春天的动物纹,如蝴蝶纹、梅花鹿纹等。
2.云彩纹
云彩纹,意即描绘蓝天白云的图案。亦为鄂温克族手工艺饰品绘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山林上空的蓝天与白云是最美丽的画面,便由此研制出美丽的图案用以表达心中对纯洁美好的向往。这种花纹,在鄂温克雕刻花纹图案中占了三分之一。
3.植物纹
麋鹿的生活离不开苔藓,猎民生活所需动物的食源,也离不开山林中的一草一木。鄂温克人长期居于山林中,敬畏着大自然中的植物。他们从生态中获取灵感,感受到了花草树木的力量,便将其图案刻画在桦树皮装饰品上,逐渐形成了他们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植物纹大概分为树叶纹,花朵纹,枝叶幼芽纹等几种类型,示意爱恋与美好,希望等。这些纹络形式上变化有序,遵循一定的规则排布。
四、鄂温克桦树皮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9]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期P10,驯鹿鄂温克人的桦树皮文化是古老的一种文化,它经过时代的变迁与外界科技技术生活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被取代渐失,而是得以保存,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根本,是有原因的。
1.驯鹿离不开森林,不能以圈养的方式进行饲养,所以许多到山下生活的人必须重返森林。他们热爱着麋鹿,麋鹿热爱着山林。这样“封闭”式的生活让鄂温克人与外界沟通十分不便,不能及时换取所需的物质产品和接受新的文化,只能以传统的方式,用智慧的头脑向大自然探索。
2.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10]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年第4期。狩猎民族由于长期在森林中进行狩猎生活,更因陶制器皿有易碎,笨重的特点,对于狩猎民族十分不变,所以不能提供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桦树皮制作的皮具具有轻便,防水,防潮,不怕磕碰,不易破碎且经久耐用的特点,对狩猎民族的生活非常适应,因此倍受喜爱。
结语
由于桦树皮制品携带方便,防腐耐防水耐潮制作简易,便承载着古老文化与文明的意义。白桦树的树皮、树干、树枝,都对驯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极大作用,是他们生产生活的主要依靠和主要的原料之一,也是他们创造桦树皮文化及桦树皮文明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其表现的原生态特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完全具备了狩猎民族的基本特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在当今社会,全球村的盛行,使古老的“封闭”部落受到了外界影响,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现状令人担忧。所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记忆与档案记载也是我们的义务,同时希望各民族的人民都能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丰富中华文化。
鄂温克人于1965年结束了游猎生产,开始定居生活。几十年时间,便凭借国家与政府的援助与勤劳充满智慧的大脑,让经济生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让人惊喜的便是猎民们的思想转变。有的猎民开设了旅游景点,有的开设了民族特产商行,更有甚者,开启了肉干制品厂,创造了丰富的财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在逐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状况日趋恶劣,桦树资料越来越少,由于外界文化的冲击,桦树皮器皿也逐渐被瓷器等代替。这时,保护环境,重视桦树资源与拯救传统工艺便是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
〔2〕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6)。
作者简介:安达(1994--), 女,硕士,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