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少”民族桦树皮文化初探
2021-03-31李慧萍
李慧萍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1 桦树皮文化的概述
桦树皮文化是北半球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因使用桦树皮制造生产生活用具而逐渐形成的。由此可见,物质形态是桦树皮文化的载体,物质性是其根本表现形式。桦树皮器具在实际功用、制作技艺和造型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先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特征。
东北“三少”民族是指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众所周知,一种物质文化从产生到持续发展,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三少”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桦树林生长带区域,主要通过狩猎来获取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虽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三少”民族身处铁器文化圈,且周边民族制陶技术发达,但游猎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笨重的铁器和易碎的陶制品无法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要求,而随处可见的桦树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可制造更轻便的生产生活物资的原料。“三少”民族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了大量器具,其不仅取材方便,而且轻便耐用,特别适合游猎的生活方式。因此桦树皮被广泛应用于“三少”民族的居住、交通、日用器物、服饰、武器、马具、葬具、纸张、神偶等器物。“三少”民族在长期的桦树皮器物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不断继承传统并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桦树皮文化传统。
2 “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的装饰工艺
我国东北地区“三少”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制了种类丰富的桦树皮器物,根据其作用于生产生活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饮食器具,有桦树皮碗、盆、水桶等;二是生产工具,如桦树皮篓、桦树皮桶、桦树皮袍哨、鱼饵罐、网漂子等;三是桦树皮服饰,如桦树皮鞋、桦树皮斗笠、桦树皮帽盒等;四是用于居住的房屋仓库,如撮罗子;五是摇篮;六是供儿童游戏的动物和人物玩具,又称作“阿尼哈”;七是用于宗教的神偶、神像及面具等;八是交通工具,如桦树皮船、桦树皮车棚(又称“大勒勒车”)等。桦树皮制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足以见得桦树皮在“三少”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桦树皮是桦树皮器物成型最重要的原料。每年农历的五月中旬至六月底,大兴安岭雨水充沛,桦树生命力最为旺盛,因此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时节。刚取下来的桦树皮十分坚硬,不便于制造器物,在使用前要进行蒸煮,使其变得柔韧平整后才能根据所要制作的器物形状、大小来进行剪裁、缝合、装饰等。其中,桦树皮器物的纹样装饰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压印点刺法、墨绘勾勒法、剔刻法、补花法、烙烫法等。
压印点刺法在桦树皮器物的装饰中使用十分广泛。它是将已经剪裁好的桦树皮平铺,然后利用兽骨制成的点刺工具对其表面进行点刺,最后再将装饰好的桦树皮缝合或黏合成器物。
墨绘勾勒法较其他装饰手法而言,形成的时期较晚。它同国画技法中的白描技法类似,即在桦树皮器物的表面先单用毛笔勾描出纹样图案,然后使用颜色进行装饰。
剔刻法是一种镂空装饰手法,它是将已经剪裁好的桦树皮平铺,在上边描画出要制作的纹样图案,然后再把描绘好的纹样图案剔刻出,使得桦树皮上呈现出“凹”型镂空式的效果。这种剔刻手法大部分较为朴素但纹样图案精致,极大地增强了桦树皮器物的艺术性。
补花法是一种类似立体浮雕的手法,是桦树皮装饰手法中最为直接的工艺。所谓补花就是将剪裁好的纹样图案直接粘贴或缝合在桦树皮器物的表面,凹凸式的浅浮雕使得每件桦树皮器物更富有层次和生命力。
烙烫法是先在桦树皮器物表面用草稿描绘出基本纹样图案,然后用高温加热的铁丝沿着以上描绘出的纹样进行烙烫。这种写意式的烙烫,受制作人绘制速度、力气、技艺及周边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一件被烙烫的桦树皮器物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效果。咖啡色的图案焦痕与器物自身携带的浅黄色底色遥相呼应,整体雅致而大气。
此之,桦树皮器物的纹样装饰手法还有镶嵌法、模具刻印法、叠合法、填充法等创新技法,这些都是随着现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新工艺。其中,镶嵌法就是将已经剪裁好的桦树皮平铺,然后将其纹样图案进行镂空剔去,然后再把利用桦树皮天然纹理和不同色泽而制作的图案镶嵌到桦树皮器物表面进行装饰;模具刻印法就是将已经选制好的模具在桦树皮器物表面进行刻压的手法;叠合法是将桦树皮进行一层一层地黏合叠加,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视觉美感;填充法即利用桦树皮剩料末或纸等多种其他材料对桦树皮顶盖等部位进行填充,营造出一种圆润而饱满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三少”民族的桦树皮装饰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在继承传统装饰技艺的同时推陈出新,传统与创新兼备,使得桦树皮器具的纹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形式和种类。
3 “三少”民族之间桦树皮器物纹饰的异同
从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中可以窥见,东北“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的发展进程是由简到繁的。明清之前,桦树皮器物装饰工艺多朴素简单,以满足先民游猎生活的实用性为主;在明清之后,桦树皮器物的装饰工艺才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象征性纹样,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文化。桦树皮器物上的纹饰主要以简单的线条为主,常见的纹饰主要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线形纹、云纹、建筑纹、星座纹、火纹等。人们通过在桦树皮器物上的纹样图案装饰来表达对美的诉求,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纹饰繁多,各个民族纹饰种类也各有侧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森林民族的民间艺术之间存在异同。
3.1 相似之处
基本装饰纹样相同。“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的装饰纹样共同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线形纹。这几种基本的纹饰在“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器物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风采的桦树皮文化。
纹饰装饰部位相同。除了一些特殊形制的桦树皮器物外,如摇篮、桦树皮针线包、驯鹿驮箱、刀鞘等,桦树皮器物的纹饰主要分布在三处:一是器盖上;二是器身外壁上;三是器身两端接合处。
纹饰色彩意识相同。“三少”民族对桦树皮器物装饰色彩上的选择多偏爱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颜色。但无论选择用什么颜色施色,都会围绕画面主题内容,以突出纹样为核心进行装饰。
纹样造型模式相似。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植物的描绘,其重心是复现其“神”,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写实,整体造型呈现出一种粗犷、视点单一的稚拙艺术效果。其中动物造型的描绘多为正侧面、伫立的姿势表现,而植物造型多采用俯视、横向方式刻画。
3.2 不同之处
尽管在地域、宗教、思维意识,以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等因素的影响下,“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的装饰艺术在许多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但每个民族仍然拥有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纹饰题材侧重不同。尽管“三少”民族基本的装饰纹样相同,但各个民族桦树皮器物所注重表现的纹饰题材是不同的。其中,鄂温克桦树皮器物纹饰以动物驯纹和几何纹最具代表性;鄂伦春桦树皮器物纹饰以植物纹居多;达斡尔桦树皮器物纹饰最为丰富,表现题材覆盖了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线形纹,还有文字、建筑、民间故事等相关纹饰。
纹饰构成形式不同。“三少”民族桦树皮器物的纹饰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鄂伦春人的器物纹饰以散点构图居多;鄂伦春人的器物纹饰结构严谨、均衡,层次分明,其中连续纹样、合适纹样、团花最具代表性;达斡尔人的器物纹饰构成特别重视事物自身与身边景物的统一性,形成了以连环画方式将各个图式串联起来的全景式和半景式构图形式。
纹饰的象征寓意不同。在“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器物纹饰的象征寓意方面,鄂温克人认为鹿的灵魂在鹿角上,桦树皮器物上多以弧线形来表现鹿角纹,认为这种鹿角纹可以保佑驯鹿不走失,这表达了鄂温克人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鄂伦春人桦树皮器物上的传统图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团花,多以花卉植物为主题,寓意吉祥,比如如姑娘出嫁时嫁妆箱盖中央的“南绰罗”花,象征夫妻白头偕老,美满团圆;而达斡尔人装饰纹样中的文字纹,大多从满汉文的“福、禄、寿、喜”等吉祥语中取材,有平安、健康、吉祥等寓意。
4 桦树皮文化继承与创新
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桦树皮文化积淀着民族情感、品德和精神,不仅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独特缩影,是灿烂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纵观我国东北“三少”民族的桦树皮文化,在了解和研究其制作工艺、审美艺术之余,更应立足于现今对桦树皮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思考。
自然环境是物质文化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北方游牧民族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历史时期以狩猎为生,依托于丰富的桦树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桦树皮文化。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农耕区域的迅速扩张,桦树林面积缩小,桦树数量减少,原材料的缺失成为限制桦树皮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和交流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和艺术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但是桦树皮文化作为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在继承和创新时不应忽略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继承和创新桦树皮文化,是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政策的支持下,桦树林资源在近些年逐渐恢复,原材料缺失的问题基本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快速发展,工艺品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桦树皮文化产品发展过程中,要本着继承传统桦树皮艺术特色和开发保护桦树皮艺术的这两个原则,决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要重视推广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此外,在继承和创新桦树皮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聚焦于桦树皮文化本身的保护,还应当重视发现、培养和保护桦树皮艺术行业的人才。人才是文化长远发展之基,只有国家加强人才保护和培养的力度,才能真正调动桦树皮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其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当国家、社会和人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培养新的专业型人才,继承和创新桦树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