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取鼓楼名”与文化身份建构

2016-12-19肖锦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鼓楼

肖锦汉

摘要:取鼓楼名是侗族传统命名制度,亦是侗族成年礼仪式。通过对取鼓楼名的场所、被命名者、命名者、命名过程等要素的文化分析,认为取鼓楼名对建构侗族身份认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取鼓楼名当前面临消失的境地,认为侗族今日建构文化身份应该重新重视取鼓楼名,通过建立文化自觉意识,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教育途径,结合旅游发展,传承这一传统的命名制度。

关键词:侗族文化;鼓楼;文化身份;命名制度

一、引言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称为文化认同,指人类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系统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当代文化研究的权威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文化身份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随着全球交通通讯条件的极大改善,我们已经生活在“地球村”上,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总结为“时空压缩”。即由于花在空间跨越上的时间急剧缩短。我们的表达和感受表现出瞬间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使得传统的文化和伦理开始断裂,文化身份的焦虑开始产生。特别是处于文化弱势的少数民族,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身份。如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所言“我们所处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寻根的时代”。这里的“根”指的就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认同,塑造文化身份。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身份成为民族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以往研究中,较多的关注血缘、族源记忆、历史、宗教、语言等角度,对命名制度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命名制度与文化身份的建构关系密切。哈罗德·伊罗生(HaroldR.Isaacs)在分析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时,将名字放在与以上角度同等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认为名字“引导我们深入内部的历史、渊源与感情”。在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多种命名制度,侗族的“取鼓楼名”就是其中之一。侗族男性一生拥有2个重要的名字,一个是姓名,另一个便是鼓楼名,鼓楼名由取鼓楼名这一命名制度中产生。取鼓楼名指在传统的侗族村寨中,男子在13、15或17岁时,需要请村寨中的巫师到鼓楼取一个别名。这一别名便是“鼓楼名”。当侗族男性拥有了鼓楼名,则表示他成年了,所以取鼓楼名亦是侗族男性的成年礼。

侗族由古百越民族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地毗邻的地区。按照语言和文化特征,大致以贵州省锦屏县启蒙与大同为界,将侗族地区分为北部侗族地区和南部侗族地区,简称“北侗”“南侗”。北侗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南侗则更多的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侗族传统文化的鼓楼基本分布在南侗,所以取鼓楼名这一侗族传统命名制度也多存在于南侗地区。命名制度由命名场所、被命名者、命名者、命名过程等要素组成,本文通过对侗族取鼓楼名这一命名制度中各个要素的文化分析,来论证取鼓楼名在侗族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二、取鼓楼名各要素的文化分析

(一)命名场所的公共性

场所理论认为人通过对所生存的空间反复作用,会形成特定的场所。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场所投射着人的情感和记忆,建筑物是场所的表达制度之一。特定的场所有特定的性质,背后有特定的意义,只能进行特定的活动。人在不同的场所会获得不同的场所经验和场所感。如寺庙是宗教性质的场所,人在寺庙进行宗教活动,感受到的是虔诚。在侗族村寨,取鼓楼名也在特定的场所——鼓楼进行。

在侗族村寨,有“未修村寨,先立鼓楼”的说法,可知鼓楼在侗族村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是整个村寨的公共场所。在南侗地区,大部分村寨都有一座或几座鼓楼。修建1座鼓楼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据贵州黎平县茅贡乡鼓楼建造团队的工匠介绍,现在修建一座鼓楼按照大小不等,需要花费20万到100万元。暂时承担不起修建鼓楼费用的村寨,也会在村寨的中心树一根杉木,作为鼓楼的象征,等有了足够的材料、资金再修建鼓楼。鼓楼的公共性体现在:

(1)鼓楼由村寨的村民共同修建,共同维护与管理。侗族聚族而居,早期的侗族村寨由一个或者几个家族构成,一个家族修建一座鼓楼,鼓楼是侗族家族的标志。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断迁入其他姓氏的住户,发展成现在以一个或几个大的家族为主,加上少量的其他姓氏的居住格局,鼓楼便成为村寨的标志。如著名的千户侗寨——肇兴寨,实际上是由5个小寨组成。这5个小寨都是由一个姓氏为主,杂居着其他的姓氏的居民。肇兴寨的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5座鼓楼便代表5个小寨。修建鼓楼以及维修鼓楼所需要的人力、材料以及费用由村寨中的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共同承担。鼓楼平时需要打扫卫生,火塘需要柴火,以及提供饮用的水,村寨由专门的人负责,其报酬也由村寨村民共同承担。拒绝承担鼓楼修建、维护与管理的家庭,便无法获得鼓楼的使用权,会受到村寨中其他居民的排斥。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出现。

(2)修建鼓楼的目的是用于公共事务。在侗族村寨,与鼓楼有关的活动有社交待客、娱乐、处理纠纷、制定以及执行乡规民约等等。但只有这些活动涉及公共事务才能在鼓楼进行。如待客,一家一户来了客人,只能在自家接待,不能在鼓楼接待。但村寨间的集体做客,在侗族村寨中称之为“吃相思”“月也”则必须在鼓楼接待。

取名场所的这种公共性表明鼓楼名不仅仅是代表个人的符号,而是具有公共性。被命名者在公共场所得到的是集体感,他所得到的名字亦被公共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村寨中每个家庭的男性都要在鼓楼中经历取名行为,取鼓楼名便成了侗族村寨的集体文化记忆。鼓楼成为侗族人的关系中心,取鼓楼名则成为认同的纽带。如图,O点表示为鼓楼,A、B、c、D、E、F、G、H各点表示村寨中的家庭,OA、OB、OC……OH为取鼓楼名这一行为。那么图中所表示的便是鼓楼与村民之间,通过取鼓楼名的制度,将整个侗族村寨凝聚成一个整体。

(二)被命名者的规定性

侗族取鼓楼名的对象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着限制条件。(1)性别的限制,必须为男性;(2)年龄的限制。年龄必须在13-17岁,且年龄数必须为单数。即取鼓楼名的对象必须为村寨中的13、15、17这三个年龄的男性。这种限制背后有着文化内涵。分类是人类形成逻辑的基础,将事物分类,意味着人类对认识对象从“混沌”到“秩序”的转变,将未知变为已知。对性别进行分类,区分男女,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第一步。性别又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生理性别属于天生的,社会性别为文化建构的。“从民族志材料看来,任何社会对生理上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期待,因此性别过程是社会文化过程”。每个民族都会通过习俗、教育等机制来完成社会性别建构,使男女二元对立,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侗族也是如此。在侗族村寨中的萨坛和鼓楼便是区分社会性别的物质表征。萨坛为祭祀“萨玛”的地方,“萨玛”在侗族中为“老祖母”的意思,在祭萨时也会选择一名女性来扮演“萨玛”。故而萨坛是侗族女性文化的象征。鼓楼则代表侗族男性文化,侗族鼓楼的修建其层数必须是单数。《周易》中用“一”代表阳,用“一一”代表阴,阳为男,女为阴。故单数为男,双数为阴。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只有男性才能取鼓楼名,且年龄数限制在单数。这种限制条件表明,取鼓楼名这一过程是侗族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侗族男性通过取鼓楼名获得性别认同。

侗寨中取鼓楼名年龄最早为13岁,大多数在15岁,最迟不超过17岁。这种在年龄上的限制,实质上是因为取鼓楼名有“成年礼”的意思,是侗寨中男性社会化的标志。11-16岁为男性性发育快速成熟期,18岁接近正常生育男性。侗族取鼓楼名对男性年龄的限制为13-17岁,处于男性性发育快速成熟期到接近正常生育男性区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将在儿童性成熟时举行各式的成年礼。侗族村寨中的少年接受取鼓楼名的成年礼后,意味着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在村寨享有成年人的权利,也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其中包括性爱、婚姻的权利,参与村寨中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承担相对应的义务。米德((Margaret Mead)认为社会化是一种普遍意义上概括了个体与社会之间需求和获得规则。侗族村寨社会的延续需要村寨中个体不断成长并参与到村寨事务当中,村寨中的个体亦需要参加村寨事务来获得村寨社会资源和身份。取鼓楼名是侗族村寨中个体的社会化规则。侗族取鼓楼名中对被命名者在年龄的限制表明侗族男性通过取鼓楼名建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认同。

(三)命名者的权威性

权力(power)与权威(authority)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是政治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的社会控制主要依靠权威。权威与权力的不同在于权威并不依靠武力和强制力。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权威的本质为合法性(1egitimacy),并将它分为法理型、传统型以及魅力型。其中传统型权威是依靠自古以来传统的神圣性,以及依据这些传统行使权威者的合法性的确定不移的信赖。传统权威的形成具体是来源于个人的年龄、性别、族系、人格力量、宗教等。传统侗族村寨的社会控制依靠的便是传统权威,如寨老、巫师。从以下访谈中可知,取鼓楼名中的命名者为侗族村寨的权威——巫师。

问:吴寨老,您的鼓楼名字叫什么?

吴寨老:chuanpan(记音)。

问:是什么意思?

吴寨老:用客话我也说不清楚。

村民:是船到了岸的意思。

吴寨老:到鼓楼起的。

村民:就是个外号。

问:是每个人都有吗?

吴寨老:每个人都有。还要有仪式。要拿只鸡,要请个师傅,在地方上比较有威信的。要拿腌鱼,腌肉来答谢他。

访谈中吴寨老所说的师傅指的便是巫师。巫师的权威源于民间宗教信仰的力量。传统侗族社会中,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村民生老病死都与其有关,巫师是掌控村寨宗教活动的人,于是巫师在侗族村寨中具有超凡的威信。“巫师说的话有人听,发出的指示、指令必须遵照执行。巫师和族长成了习惯性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左右整个村寨的意志和行动。即使是乡镇行政干部,也要尊重巫师的意见”。取鼓楼名中的命名者为村寨的权威,可见取鼓楼名对村民的重要性。取鼓楼名也成为巫师体现其村寨传统权威的域场,被命名者在取鼓楼名的过程中也产生对巫师权威的政治认同。

(四)命名过程的仪式性

如访谈中吴寨老所言,取鼓楼名需要有仪式。仪式为文化人类学长期所关注,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派别都会对仪式进行阐述和认知。一般把仪式定义为表演性的,有着固定行为制度的意义象征系统。仪式分为通过仪式和强化仪式两类。人存于世,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的成长有着时间上的阶段性。按照年龄一般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的阶段意味着人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而人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换时,各个民族的文化中都会设置一些相关的礼仪来引导人通过,这便是通过仪式。侗族取鼓楼名过程中的仪式为典型的通过仪式,即引导被命名者顺利进入新的社会角色。

取鼓楼名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被命名者提着酒、肉、鱼、煮熟的公鸡离开家,请巫师到鼓楼为自己取名,并请村寨内的青壮年男性参加作为见证。

(2)巫师念取名经。取名经无固定的说词,大致意思是除旧迎新,换掉旧名,迎来新生。下为从江九洞地区取鼓楼名的取名经:

告别旧岁,换来新年;辞去凶年,迎来吉年;

凶年有终,新年复始;年有复转,月有复回;

年转有发,月回有望;新年到了,酒备好了;

春风融融,美酒入瓮;今日进楼,敬请老人;

为我取名。

(3)命名。巫师念完取名经后,请众人根据被命名者的相貌特征、性格、爱好提议名字,然后由巫师占卜,检验提议的名字是否吉利。如不吉利,则重新提议。如此反复,直到取到合适的名字。提议的名字必须遵循“靠曾连祖”的原则。即被命名者的鼓楼名必须跳过父亲,与祖父以及曾祖父的鼓楼名连贯起来。

(4)命名宴。命名过后,被命名者需在鼓楼宴请众人,庆祝自己获得了鼓楼名。

(5)被命名者回到家中,宣告获得了鼓楼名,成为成年人。凡一杰内普(Arnold van Gennep)认为,所有的通过仪式都体现了分离一过渡一融合三个阶段。侗族取鼓楼名过程亦能体这3个阶段。被命名者离开家为“分离”阶段,这象征着与过去告别。被命名者进入鼓楼,由巫师与众青壮年命名为“过渡”阶段,被命名者的身份进入一种模糊的状态,非成年亦非未成年。被命名者回到家中为“融合”阶段,这表明被命名者以一种新的身份又回到了世俗生活中。

仪式常被用强化对它背后所象征的意义的认同,如用升国旗仪式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儒家用祭孔仪式强化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村寨中的男性都要经历具有仪式性的取鼓楼名过程。根据相貌特征、性格、爱好提议名字使鼓楼名直接与被命名者自身相关联,“靠曾连祖”的原则又使鼓楼名标明了被命名者的血缘归属,而村寨中大众的参与又将被命名者与地缘结合在一起。所以取鼓楼名的过程使个人和血缘、地缘紧紧结合在一起,过程中的仪式性强化了侗族男性对自己所属文化系统的倾向性认可。

三、侗族取鼓楼名的传承策略

通过对取鼓楼名这一命名制度各要素的文化分析可知,取鼓楼名是侗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参与侗族男性的性别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建构。这一命名制度将侗族村寨中的个人、家庭、社会、地域紧紧结合在一起,是侗族文化认同中的纽带,体现着侗族的民族凝聚力,对建构侗族文化身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侗族地区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侗族这一传统命名制度正在面临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据笔者在“六洞”“九洞”等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侗族地区调查发现,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知道取鼓楼名这一传统命名制度。侗族年轻一代没有鼓楼名,没有接受过侗族传统成年礼仪式的洗礼。重新重视取鼓楼名这一侗族传统命名制度将会在塑造侗族民族身份认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引起文化的剧烈变迁。如科学的普及使得取鼓楼名中的命名者——巫师的地位下降甚至趋于消失。想要原封不动的传承取鼓楼名这一传统命名制度显得不可能,于是需要有新的传承策略。

1.建立侗族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的是人对其所在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能充分认识到其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建立侗族的文化自觉是传承侗族取鼓楼名这一命名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将研究对象“文化”作为整体来思考是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的一个长处,认为只有将文化事项放入整体的文化中来认识,才能理解其意义。只有侗族人认识到取鼓楼名在整个侗族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明白它在侗族传统身份认同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理解它作为侗族成年礼对侗族文化未来发展的意义,才会采取行动来传承。这个过程中,需要民众的参与,政府的引导以及学者的推动。

2.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措施。由于目前支撑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为“打工经济”,大量的青壮年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村寨中的人口主要为老人和小孩,小孩的文化习得过程主要在学校完成,于是在村寨中的文化传承容易断代,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便显得十分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便开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到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与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后,标志着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入正规化阶段。从侗族文化的传承来看,主要体现在对侗族大歌的传承。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一些学校聘请民间歌师建立了侗族大歌歌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汉族地区,在中学举行汉式成年礼——冠礼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可见,对取鼓楼名这一命名制度文化的传承同样可以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聘请了解取鼓楼名的村寨老人作为命名者,在取鼓楼名的过程中强调作为侗族成年礼中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这样能将现代的公民意识与传统的侗族文化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结合旅游发展传承。在侗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正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旅游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旅游活动中,能够扩大东道主与游客的交流,旅游中的文化展示,能唤醒东道主的文化记忆,增强其文化自信。旅游对复兴东道主民族传统文化、建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只有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优秀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目光。取鼓楼名是侗族独一无二的文化活动,在取名过程中需要他人的围观见证、取名成功后亦设有命名宴,适合在旅游发展中设计成一种体验式的旅游活动。让游客见证侗族的成年礼仪式,并参加命名宴。羌族的成年礼——祭山会便是在旅游发展中重新被挖掘出来,可见结合旅游发展传承民族的成年礼仪是有效的。

四、结语

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成年礼作为人生礼仪在文化身份建构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与“地方化”同时在进行的今天,侗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变革过快,面临断裂的危险,一方面又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根”来塑造民族身份认同。取鼓楼名这一侗族传统的命名制度,将侗族村寨中的人与地方、人与其所在的文化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对建构民族身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侗族文化寻根中理应受到重视。作为取鼓楼名的发生场所鼓楼,在旅游发展中受到了重视。无论是广西的三江还是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在县城都修建了高大的鼓楼。鼓楼成为“他者的景观与自我的镜像”,成为侗族区分其他民族的符号边界,被塑造成侗族重要的文化身份标志。然而,作为侗族建筑物的鼓楼逐渐被众人所知,而它背后所承载的侗族文化,如取鼓楼名这一传统侗族命名制度和成年礼仪式却鲜为人知。且在被忘却。这有重形式轻内容的嫌疑。侗族在建构现代民族身份认同时,应该对取鼓楼名这一带有成年礼作用的传统命名方式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

[2]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2):83—88.

[3]冯建辉.“时空压缩”语境下的后现代批判——对哈维《后现代的状况》的文本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10(5):12-17.

[4]w.J.T.米切尔编.风景与权力[M].万信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63.

[5]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4.

[6]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4):30-33.

[7]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6.

[8]盖凌,杨丹彤,等.青春期男性性发育研究[J].中华男科学,2002(5):353-355+366.

[9]M.Mead.Socialization and Encuhm'ation[J].CurrentAnthropology,1963(4):184-188.

[10]R.马丁,罗述勇.论权威——兼论M.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J].国外社会科学,1987(2):30-32,13.

[11]傅安辉,余达忠.九寨侗族的巫师、屋山头与款组织[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5):15-17.

[12]王伟.仪式过程与符号象征——索伦鄂温克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11(2):85-89.

[1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23.

[14]路幸福,陆

林.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93-101.

[15]汤芸.旅游场域中侗族鼓楼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6):49-54.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鼓楼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
鼓楼:跌碎的时光声响
鼓楼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