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野生蔬菜研究与开发利用
2016-12-18哈斯巴根王葆生
扈 顺 ,王 勇 ,哈斯巴根,王葆生 ,廉 勇
(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2.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野生蔬菜是指在野外天然分布、自然生长、未经过人工驯化栽培,其部分器官(即根、嫩茎、嫩叶、花、果实等)或整株可供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野生植物资源[1]。内蒙古各民族采挖食用野生蔬菜和利用野生蔬菜预防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野生蔬菜传统食用方法和药用经验[2]。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污染,以及农业耕作生产中各种农药、化肥等使用方法和剂量的不合理,近年来栽培蔬菜品质下降、品种退化、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属残留量超标、病虫害严重及病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逐渐趋于突出,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3]。与普通栽培蔬菜相比,不同野生蔬菜具有自身特有的抗病虫害、耐旱涝、耐高温、耐盐碱、耐贫瘠等生物遗传特性[4],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药用和经济社会价值被加工为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出口商品。国内外学者在野生蔬菜的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抗性机理、驯化栽培模式、产业化开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野生蔬菜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方面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和重视程度也不够,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和专门论述著作。因此,为了进一步认识内蒙古野生蔬菜科学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本文从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野生蔬菜的利用价值、野生蔬菜的生物特性、野生蔬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内蒙古野生蔬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加明确内蒙古野生蔬菜科学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义,以期为促进内蒙古野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偏东,北纬37°30′~53°20′,东经 97°10′~126°02′,全长约 3 000 km,总面积118万km2,呈弧形的狭长状。大兴安岭、阴山山脉与贺兰山构成了重要的自然分界线,影响着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格局。从东北往西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到极干旱依次更替,具有四季分明,冬春干旱风大,日照丰富,年、日温差大等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因大气水热组合及生态地理环境的分异,在广阔的高原、平原及丘陵演化形成温带草原植被和温带荒漠植被,山地、沙地和隐域性的低湿地、盐渍地等地区形成有森林、灌丛、草甸、沼泽、盐生群落、沙生群落等群落类型构成错综复杂的植被组合。因此,经纬度跨度大,地貌高度多样性,气候差异明显,生境条件多样,为内蒙古种类较多的野生蔬菜——各具特色的种、变种、变形的形成、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各种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且不同的地区分布着特定的野生蔬菜种类和数量。
20世纪50年代末期,伴随全区植物资源的普查,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的调查研究逐步开展。马毓泉等著作的《内蒙古经济植物手册》(内部刊出)收录了一些内蒙古特别常见的野生蔬菜。《内蒙古植物志》中收录的野生维管植物有2 270种,而书中记载可以作为野生蔬菜食用的有44种[5]。哈斯巴根[2]教授根据内蒙古植物资源的构成和特色,将野生植物资源划分为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种质植物资源等8个类型,把野生蔬菜归在食用植物资源类型。赵晖[6]认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共计295种、1亚种、12变种,隶属60科、166属。之后曹乌吉斯古楞[7]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数学模型对内蒙古野生蔬菜作了综合评价,并将植物种类增加到311种、1个亚种和11个变种,隶属60科171属。目前开发生产较多的野生蔬菜有沙芥[pugionium cornutum(L.)Gaertn]、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狭叶荨麻(Urtica angustifolia Fisch ex Hornem)、柳叶篙(Artemisia integrifolia 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山韭(Allium senescens L.)、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小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 Mill.)、展枝唐松草(Thalictum squarrosum Steph.ex Willd.)、猪毛菜(Solsola collina Pall.)、蝙蝠葛 (Menispermum dahuricum DC.)、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 K.Schum)、 薄 荷(Mentha haplocalyx Bng.)等30多种。这些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与民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们自古就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8]。目前,内蒙古各地区野生蔬菜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类的划分和归类,而野生蔬菜的主要地理分布区域、野外储存量、濒危状况、生存环境、生存状况等方面相关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整理和完善。
2 内蒙古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现状
2.1 野生蔬菜的食用情况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也在不断改善,野生蔬菜以其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逐步受到青睐,国内外市场对野生蔬菜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其开发利用程度也在大大提高,如发菜、蕨菜、沙葱、沙芥等许多野生蔬菜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总数的89.61%为草本植物,因此草本植物更易于开发为蔬菜资源[6]。这些野生蔬菜的可食用部位具有显著的多样化特征,涉及植物的根、嫩茎、嫩叶、幼苗或嫩苗、嫩茎叶、嫩芽、花或花序、果实以及一些植物的变态器官如花球、根状茎、叶球、鳞茎、肉质根、块茎、球茎等。野生蔬菜的采挖时间一般在春季和夏季,既可炒食、凉拌、煮粥、拌馅、熬汤、和面蒸食等,又可鲜食、盐渍、干制、罐藏等。目前除各地区各民族民间广泛采挖利用外,内蒙古已有十多家野生蔬菜加工生产企业,研发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饮料制品、保鲜菜、罐头制品、野菜干、小菜制品、野菜汁、盐渍品、速冻食品等。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蔬菜产销发展中的热点之一,然而内蒙古的野生蔬菜产品总体上以干制品和腌渍品为主,存在原料来源分散,产品形式单一,产品种类少、品质口感较差等问题。此外,内蒙古许多野生蔬菜也不单用于蔬菜开发,如绞股蓝既可用于中药材开发还可将其作为植物性饲料添加剂来开发利用[9],蕨菜可做成多种风味休闲食品[10],以及利用现代工艺将山胡萝卜加工成高营养、低热量、口感良好的绿色饮品[11]等。
2.2 野生蔬菜的开发情况
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作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内蒙古野生蔬菜自然分布地域广阔,植物种类资源丰富,药理化学成分和营养保健成分复杂多样,仅少数种类开始研发利用,大部分种类仍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有非常好的开发潜力和前景。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各民族已经在野生蔬菜的食用和医疗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很多农牧区至今依然保留着采挖食用野生蔬菜的习惯,表现出一定的地区与民族文化特色。从当前内蒙古野生植物资源的整体上开发利用情况看,研发深度和广度不够,利用方式和方法不合理,个别野生植株挖采利用过度导致濒危,然而许多具有地区与民族特色的野生蔬菜植物资源研发利用不充分。除此之外,研发成本低、效率高的绿色野生蔬菜加工、贮存和保鲜技术,是内蒙古野生蔬菜产业平稳、持续和高品质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和企业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将野生蔬菜特有的天然色素、果胶、香料、中药成分或其他有效成分提取和提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所以,我们在研发野生蔬菜新品种过程中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挖掘野生蔬菜除食用以外的价值,拓展野生蔬菜更广阔的应用方向,将对野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譬如沙葱[12]的营养成分的相关研究已拓展到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通过改变饲料成分来增加牲畜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 内蒙古野生蔬菜的利用价值
野生蔬菜在野外环境中自然生长,鲜嫩可口,风味独特,被称为“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内蒙古复杂多样的地理自然环境孕育了种类丰富的野生蔬菜,绝大多数生长在草原、荒漠、森林、山区等无公害环境中,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价值。
3.1 营养价值
野生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其他食物少有的。沙芥、斧翅沙芥、沙葱、苦菜和甜苣等内蒙古常见野生蔬菜叶片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品种间各营养成分差异显著[13]。目前,营养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野生蔬菜、栽培野生蔬菜、栽培蔬菜之间有效营养成分含量的对比分析,以及野生蔬菜品种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差异的研究[14-15],但对于不同产地、不同生长阶段的野生蔬菜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分析较少。此外,多数人们通过地方传统及口耳相传对野生蔬菜的生物学特征、食用安全及保健功能有基本甄别和认知,毒理学相关的研究报道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依据,而现实生活中野生蔬菜中毒事件促使我们必须重视野生蔬菜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日益创新,野生蔬菜的有效营养成分、化学活性物质等将得到更加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野生蔬菜的营养学科研方向有:①野生蔬菜形成初生代谢产物(即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的分子机理研究。②野生蔬菜次生代谢产物(即萜类、酚类、生物碱等)的形成与积累规律研究,是非常受重视的科研方向。野生蔬菜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自身有防御保护等特殊功能,也对人类的医疗保健有重要意义,譬如红豆杉醇(紫杉醇)。③野生蔬菜在养殖业和饲料业的应用已凸显出广阔的前景,譬如饲料中添加马齿苋后可改变鸡蛋的营养成分。④野生蔬菜食用安全性研究是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焦点。有些野菜植物如独行菜、苋菜、苜蓿等集有毒植物、食用植物或药用植物等多功能于一体,食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对野菜进行鉴别方法、除毒方法及食用方法、采集的部位与时期等食用安全性研究具有紧迫性[16-17]。⑤野生蔬菜毒理性的研究。野生蔬菜成分复杂,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加重、生活格局的改变,野生蔬菜的重金属安全问题已引起关注,其食用安全性可能需要通过毒理学研究重新评估[18-19]。孙晓慧等[20]测定发现马齿苋、灰菜、水芹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铅、镉、汞。野生蔬菜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产地环境,只能积累不能降解,借助食物链的传递放大作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中毒,给人类健康造成很大损害。
3.2 药用价值
内蒙古许多野生蔬菜本身就是药用植物,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醌类、蒽类、糖苷、萜类等多种有效成分[21],可防老抗衰和防治疾病。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主治肠痈、疮疖肿毒、肠炎、痢疾、带下、产后瘀血腹痛、痔疮。沙芥[Pugionium cornutum(L.)Gaertn.]全草及根入药,全草有行气、止痛、消食、解毒作用,主治消化不良、胸胁胀满、食物中毒;根能止咳、清肺热,主治气管炎。狭叶荨麻(Urtica angustifola Fisch.ex Hornem.)全草入药,能祛风、化痞、解毒、温胃,主治风湿、胃寒、糖尿病、痞症、产后抽风、小儿惊风、荨麻疹,也能解虫蛇咬伤之毒等。薄荷(Mentha lhaplocalyx Briq.)幼嫩茎尖可做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皮肤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等症,此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内疗疮疡肿毒、肠炎痢疾、呕吐泄泻、急性阑尾炎、乳房肿痛、痔疮出血、白带,外治丹毒和毒蛇咬伤,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嫩梢性味甘苦,能清热解毒,滋肝补肾、益精明目;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的全草及种子能清热、利尿、凉血、祛痰,主治小便不利、尿路感染、暑湿泄泻、痰多咳嗽等;内蒙古少数野生蔬菜如地肤、车前、桔梗等已成为中草药的来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如蒙药具有民族传统药用特色,更多种类有待深入研发利用。因此,野生蔬菜的研发利用要与中草药的研发利用并举,促进内蒙古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充分利用,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飞跃发展。
3.3 遗传育种价值
植物种质是指栽培植物、果树、经济作物的野生种或它们的近缘种等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如内蒙古的野燕麦(Avena fatua)与粮食作物莜麦(Avena chinensis)、燕麦(Avena sativa),野大豆(Glycinesoja)与大豆(Glycinemax),秋子梨(Pyrusus suriensis)与梨,山荆子与苹果等,在植物系统分类中隶属同属植物。栽培蔬菜的野生近缘种具有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雄性不育及丰产性等优良性状,是用于改良栽培蔬菜遗传性状和经济性状的重要基因库。野生蔬菜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培育新型蔬菜的重要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引种筛选栽培或分子生物技术,可培育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蔬菜品种。主要体现为:①通过野生蔬菜的引种驯化和提纯复壮,选育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供生产推广,这已成为目前国际蔬菜多样性研究的重点之一。②野生蔬菜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蕴藏着许多有特色的优良基因,通过野菜间、家野菜间的杂交及转基因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极大地改善栽培蔬菜的综合性状。如野胡萝卜、野山药、野韭菜等这些栽培蔬菜的野生种和近缘野生植物,病虫害少,可在未来的蔬菜育种工作中对其优良基因进行转移,培育既优质高产又抗性强的品种。③利用嫁接技术,野生蔬菜作砧木,优良栽培蔬菜为接穗,可育出抗逆性强的苗木,这在生产上已初步得到应用,如番茄、茄子、黄瓜等。
4 内蒙古野生蔬菜的研究意义
野生蔬菜植物资源是野生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植物资源调查的普及和植物学研究的深入,野生蔬菜植物因具有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利用野生蔬菜植物,生产具有营养丰富及一定保健作用的绿色食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农牧区经济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4.1 民族植物学意义
民族植物学是以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为核心,作为一种开发植物资源的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人类与周围环境中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跨研究领域的新型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野生蔬菜作为民族植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建立在民族植物学和野生蔬菜资源学研究基础上,是研究民间食用野生蔬菜及其相关内容的植物资源科研方向。在以民族植物学为依托和背景之下,野生蔬菜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也必将更好地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广泛和深层次地体现野生蔬菜的民族人文价值。古往今来,野生蔬菜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少数民族对许多野生蔬菜的形态、功能、性味、采集、加工保鲜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内蒙古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野生蔬菜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各民族在民间至今还保留着采集、食用野生蔬菜的传统,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食用方式方法也各有特色。而且内蒙古民间有很多野生蔬菜入药的药方和食疗偏方,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其含有的特殊成分和药用功效已被逐渐证实,并应用于临床,如地肤、车前、沙芥、桔梗等已成为蒙药和中草药的来源。《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人民在十三世纪采集食用的野生植物就有8种[22]。蒙古族对野韭(Allium ramosum)的传统的食用方式方法有效地配合了本民族的传统食物结构[23]。阿鲁科尔沁蒙古族民间传统野生食用植物有77种[24]。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食用和利用野生蔬菜,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民族植物学意义。
4.2 生态学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野生蔬菜资源丰富且蕴藏量大,未受污染或受污染少,民族利用特色显著。野生蔬菜在与病原菌的长期共进化过程中积累广泛的抗性基因,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抗逆性和适应性等,人工栽培和反季节栽培过程中,极大地限制了各种农药、化肥和其他工业化学药品的使用剂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同时利用荒山、荒地、沙地或者荒滩种植野生蔬菜,可多年免耕或基本免耕收获,与传统精耕细作完全不同,不仅能节约耕地,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被称为“自然体系农业”、“回归型农业”。人工种植野生蔬菜,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体系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促进地力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良,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野生蔬菜永续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呼唤,也更是野生蔬菜开发利用自身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野生蔬菜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作用也值得重视,保护野生蔬菜种质资源也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野生蔬菜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也必将更好地促进内蒙古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5 内蒙古野生蔬菜研究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野生蔬菜国内外的需求量较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5],人们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拓宽,已使野生蔬菜种类明显增加。在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中,既要注意野生蔬菜资源发展的制约因素,还需加强野生蔬菜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野生蔬菜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机制,积极开展野生蔬菜的人工栽培与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山野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内蒙古野生蔬菜在研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 合理开发,重视野生蔬菜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野生蔬菜是一种珍贵的植物资源,它们的生存环境未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地域越来越少,过度的采摘也造成资源破坏,一些珍稀的野生蔬菜濒临灭绝。鉴于内蒙古目前对野生蔬菜开发利用情况,应加大对野生蔬菜资源考察的力度,将综合调查与单科单属单种的专项调查相结合,搜集野生蔬菜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研发潜力、储量、加工保鲜、食用价值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开展主要野生蔬菜抗病性、抗逆性、经济和加工特性的系统评价;重视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高对现有野生蔬菜资源(特别是珍稀物种)、生存环境以及野生近缘种或蔬菜野生种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加以实施宣传;建立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核心区保护管理制度,以最小面积保存植物遗传多样性。挖掘与研发野生蔬菜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发挥资源最大潜能,增加花色品种,丰富饮食结构,以免造成资源枯竭,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的目的。
5.2 加强对野生蔬菜营养、药用、饲用等综合功能及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许多野生蔬菜集食用、药用、饲用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大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初级阶段,无论其生物特性、毒理性、还是医疗保健功能等尚无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极大地限制野生蔬菜综合开发利用,因此要广泛开展野生蔬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揭示其与医疗保健的关系,扩展资源利用范围。产品研发同时开展天然色素、果胶、香料、中药成分和其他有效成分提取及利用等研究;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测试方法对各种野生蔬菜功能成分、营养成分、活性物质、稀有成分等化学成分进行深度分析测试,为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一些野生蔬菜含单宁、生物碱、皂苷等物质易引起人们食用后中毒,人们通过地方传统及口耳相传对其食用安全及保健功能有模糊的甄别和认知,相关的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研究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和食疗保健作用时更注重其食用安全性研究,从自身毒性,重金属安全性,安全性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野生蔬菜食用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5.3 加强野生蔬菜人工栽培、加工工艺等的相关技术研究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建立了野生蔬菜生产基地和深加工企业,但过度依赖野生原材料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人工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难以指导规模化生产,栽培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且没有形成品牌也较难打开故有市场,以及相对缺乏野生蔬菜的收集与引种的科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种驯化和提纯复壮有价值的地方特色品种,选育优良品种供生产上推广;研究野菜无公害丰产栽培的生理生化,解决生产技术标准问题,辅以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保持自然野生风味,扩大人工种植面积,是目前内蒙古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重点工作;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基地的建立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开发利用的需要,保护植物遗传多样性;商品生产基地以加工型品种为主兼顾鲜食实现种植结构合理化,进行适宜规模和集约经营以促进野生蔬菜产业发展。此外注重食用方法的创新及产品深加工研发,利用科技手段,促使野生蔬菜制品系列化、多样化,完善加工贮藏工艺以保持野菜新鲜度、色彩及风味。
5.4 重视野生蔬菜抗逆性的研究与利用
野生蔬菜在长期与野外生存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逆境适应性机制,即抗病虫、耐旱、耐湿、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贫瘠等,可稳定遗传信息给后代。从分子水平研究野生蔬菜抵御逆境的机理是绿色生态农业的一个研究领域,分离、鉴定并编码野生蔬菜抗逆性诱导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理论和手段,将野生蔬菜中含有的优良基因如抗病基因、抗虫基因等转移到栽培蔬菜上,从而培育出更加优良的新品种。整合生态学、分子遗传学蔬菜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从微观角度研究野生蔬菜生理适应的内在机制,为野生蔬菜各种生态环境适应、挖掘新抗逆基因及抗逆性反应等研究提供线索和启示。野生蔬菜响应逆境的基因学研究为蔬菜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源,为筛选蔬菜抗逆性良种提供更多的分子标记,以及为蔬菜抗逆性改良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思路。野生蔬菜抗逆性的生理生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例如野生芥菜经过选育成为茎叶发达的雪里蕻、根部肥大的大头菜和茎部粗壮可制榨菜的芥菜等一系列变种。同时政府重视和支持野生蔬菜的科技创新,增加对野生蔬菜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野生蔬菜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改良利用,保护和发掘的特殊功能基因资源,为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26-27]。
参考文献:
[1]许良政,廖富林,赖万年.野生蔬菜研究与开发的科学价值[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98-101.
[2]哈斯巴根.内蒙古野生植物资源分类及开发途径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3):262-268.
[3]罗 洁,杨卫英,吴圣进,等.中国野生蔬菜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J].广西植物,1997,17(4):363-369.
[4]朱立新.中国野菜开发与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5]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1-5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998.
[6]赵 晖.内蒙古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信息检索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7]曹乌吉斯古楞.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极其综合评价[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8]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6.
[9]彭小列,刘世彪.绞股蓝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J].饲料研究,2005(5):26-27.
[10]周文美,王文平.蕨菜系列休闲食品的开发[J].中国调味品,2002(12):7-9.
[11]王继伟,赵 全,葛英亮.山野菜保健饮品的开发与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2):950-952.
[12]扈瑞平.沙葱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13]张凤兰,杨忠仁,郝丽珍,等.5种野生蔬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2):164-169.
[14]赵 廉,杨 柏,蔡志翔.几种野菜的营养成分分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3):28-30.
[15]饶璐璐.名特优新蔬菜129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4-245.
[16]张丽琴,杨敏杰,龚亚菊,等.云南野菜资源概况及开发[J].长江蔬菜,2002(12):14-16.
[17]杜社妮,白岗栓.黄土高原野菜资源与开发利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50-154.
[18]杨 暹,郭巨先.华南主要野生蔬菜的基本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评价[J].食品科学,2002,23(11):121-125.
[19]姚全胜,雷新涛.8种野生蔬菜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J].中国蔬菜,2006(3):21.
[20]孙晓慧,宫江宁.黔产5种野菜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9(2):36-38.
[21]雷 蕾,张谊模,杨琦凤,等.重庆、四川、贵州野生蔬菜资源考察收集[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1054-1058.
[22]哈斯巴根.《蒙古秘史》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10(1):87-94.
[23]Khasbagan,HUAI Huyin,PEI Shengji.Wild plants in the diet of Arhorch in Mongol herdsmen in Inner Mongolia[J].Economic Botany,2000,54(4):528-536.
[24]Khasbagan,Narisu,Kevin Stuart.Ethnobotanical overview of Gogd (Allium ramosum L.):a traditional edible wild plant used by Inner Mongolians [J].Journal of Ethnobiology,1999,19(2):221-225.
[25]徐 宏,杨 普,夏传超,等.安徽省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06-2107.
[26]刘发万,杨敏杰,钟 利,等.云南野生蔬菜资源分布特点及研究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Z2):55-58.
[27]哈斯巴根,苏亚拉图.内蒙古野生蔬菜资源及其民族植物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