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作文语言老练一些
2016-12-17朱伯荣
朱伯荣
经常有同学为自己的作文语言稚嫩而怨艾,问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老练起来。在有些场合,我已经谈过不少方法。这里再结合鲁迅先生的经典课文,说说怎样学习与优化自己的作文语言。
要明确记叙描写的立足点。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学生,他站在那个年龄段记叙,语言一般不会老练,老练反而是奇怪的事情,不老练反而有一种稚拙美。九年级学生十五六岁了,思想在逐渐成熟,别人欲从其文章里读出逐渐成熟的思想见解,所以文章的记叙与描写要站在当前的角度,看待以前的生活故事及其细节,要用当前的思维来思考与表达。比如鲁迅先生写《故乡》,里面有很多回忆儿时所耳闻目睹到闰土的活动细节,如写到那幅海边圆月之下闰土看西瓜的情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通“地”)刺去,那猹卻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你仔细看着这段描写,作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写那个情景的。这段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维缜密,描写细致。写景先按空间顺序,写人外貌先整体(估摸的年龄)后局部(项、手),写事件细节,按时间先后。如果按当时“十一二岁的少年”视角,不会这么细致有序。大概说成这样:
“天上月亮很圆很亮,海边的沙地上西瓜很多,闰土在看瓜,一头猹偷吃西瓜,他用钢叉刺过去,那头猹反而从他两只脚的空档中逃走了(闰土想转身刺也来不及)。”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后一段是用“十一二岁的少年”视角来写的,其语言之稚嫩一看便知,这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不够缜密所致。
我们再来看鲁迅先生的描写,词汇很丰富,而且大多比较雅致:写月亮时用“圆”“金黄”来形容,“天空”用“深蓝”来描绘;“西瓜(地)”用“一望无际”与“碧绿”来形容,动词谓语“刺”前用状语:“奋力”,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作者常用的笔法。三是动词特别生动。如“挂”“带(不是“戴”)”“捏(不是“握”)”“刺去”“扭”“逃走”,换用其他动词都逊色。四是较多地使用虚词。如“向(而不是“朝”)”“却”“反”。虚词的使用是一个写作者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而小学生以及思维能力尚未得到较好发展的人,不大会使用虚词,他们说话往往多用简单的短句。五是适当地夹用一些文言词,如“其间”“将”。六是量词精准。如“轮(不是“个”)”“柄(不是“根”)”“匹(不是“只”或“头”)”“扭”(动量词)。
上述鲁迅先生描写的妙处,课堂上老师有没有细致地分析、导读?你自己有没有深入体会与琢磨?如果都没有,久而久之,你文章语言老练不起来是必然的。没有耕耘何来收获?
叙述语言与某些描写语言要区别开来。这也是写作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学生未经训练,根本不掌握,说事情一股脑儿,没有层次。特别是描写儿童的语言,与作者的叙述语言混为一谈,(近些年有些人甚至语言描写不用引号,自以为新潮,实质近乎“荒唐”,给中小学生看更加有害)。文中如果是描写少儿的语言,为了生动真实逼真,允许“稚嫩”些。如《故乡》中作者描写儿时闰土的一段话说:“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这些话全是“十一二岁的少年”的口语,这是闰土当时的“稚嫩”,如实描写,既鲜明生动,使见多识广、友好热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使读者将此种情况与中年闰土苍老愚昧、木讷畏缩的状态比较,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通观全文,作者的叙述语言与对特定年龄少年语言的描写有显然的区别。文中所有的叙述语言都是立足在中年“水生”(即小说中的“我”)的时间点上。特别是最后三段叙述、议论与抒情,更是写出了作者极高的思想认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中由闰土的人生之路引出关于“路”的议论,更是成为了名言警句。
再如美术与文学大师丰子恺,他的很多回忆自己孩提时代与自己幼小的儿女的生活的散文,其语言非常有个性特色。他作品中叙述语言与描写孩子的语言,也是有明显的区别,读者也绝不会批评他语言稚嫩。
要使自己的语言老练起来,除了上述关于要有明确的立足点与将叙述与描写区别开来两个方面外,还要注意作文时要尽量运用经过提炼的口语,除非撰写演讲稿、发言稿、广播稿等实用文,要多用一些精练、精美、文雅的书面语言,这里就不举实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