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丰富和重构学校文化
2016-12-17李太平
李太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也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仍处于划一化教育状态,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照。基于以上认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历时四年从事个性化课程开发和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建构“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学校在立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整合课外活动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人文领域、科学领域及交叉领域,体现了全人教育思想,实现的是“把附小办成一所面向未来,有科学涵养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国家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充分发展,体现基础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校本选修课程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的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该类课程多为综合类课程,体现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一整体课程结构,着眼于在总体上实现“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全人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学校从多方面促进国家课程个性化实施。自2012年以来,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试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从而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
学校组织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例如,数学组基于对附小学生发展环境的分析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数学素养培养的校本化目标为“爱数学、会思考、善运用”。在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后,依据数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结构进行“板块建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等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中抽离出:数与形的认识、数的运算、形的测量与运动、解决问题等四个核心板块。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开发了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例如,数学学科的《启智》、语文学科的《喻芽儿阅读》,该类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学校课程创新能力的体现。
现有国家课程中有的只有课程纲要,有的只有课程标准而没有教材。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开发彰显学校个性特色的课程,努力实现课程整合“1+1>2”的效益,并实现学校“平衡发展,快乐成长”的学生培养目标。例如,《慧心》《体育与健康》《文明礼仪课程》《机器人》和《Scratch与创意设计》等课程,就是学校在该类课程个性化开发上所做的尝试和实践。
学校积极推动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建设。自本课题研究以来,学校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努力把零散的活动课程化,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方式以主题为主,教学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教学主体从教师到教师与家长合作,让学生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这类课程在设计上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在实施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例如,科学组“1+8+12”课程就是把原来零散的课外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目标明确、内容系统的课程。
学校开发系列“快乐周末”校本课程。“快乐周末”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是每周五下午,时间是两个课时,一学期共十二次课。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网上自主选课;然后采用自主走班上课的形式,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这种选课和上课的形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为全面培养学生提供了平台;也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经过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摸索,学校“快乐周末”校本课程现在已经有六大类别,包括63门课程,课程种类丰富多彩,课程质量逐步提高。
历时四年的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学校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交往,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学会选择,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完成了从课程“消费者”到课程“生产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的研究意识与能力增强,教师的学校认同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增强。
二、丰富和重构了学校文化
课程开发过程不仅建构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而且促进了学校管理者对课程开发和学校发展的思考,丰富和重构了学校文化,践行了学校办学理念。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附小的办学理念是“给孩子完美的童年,让师生完满地成长”,目标是“办成一所面向未来,有科学涵养和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学校”,培养目标是“平衡发展,快乐成长”。
在个性化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学校进一步解读和明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并构成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课程开发正是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其中“完美的童年”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不限于知识学习,而是注重学生身体、智慧与心理的全面、综合发展,最终使孩子实现“平衡发展,快乐成长”,希望孩子成为“完整”又不失个性的人,这种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我们进一步明确全人教育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性,世界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好的全人教育使个性完全发挥全人教育与尊重个性,二者决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这二者必须融合统一。完全的个性发挥,实质上就是好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与尊重个性教育是一物之两面,而且,必须努力把二者融合为一体。”只有承认个人差异,只有尊重个性,即尊重那种“属于他自己的,别人无法代替的东西”,全人教育才能实现;只有“育成真正的自我,发现真正的人”,才能“走向真实的教育”。“个性通过全人教育将其机能得到全面开发与育成;全人通过个性教育,在爱之场中自觉地为完成自己的具体使命而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的人,依据爱的原理有序地成为个性的全人。”
学校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作为自主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文化主题,力求自觉通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传承与熏染, 提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学校明确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文化整体,科学与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互渗,构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平衡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教育应该成为连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人类文化的‘大统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顺应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教育既要看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互补性,又要注意到二者的联系性,从互补性中发现各自的缺失,从联系性中开阔视野,促进发展。附小开发的课程整体是平衡的,总体上构建了科学和人文整体平衡的课程,以培养整体平衡的“人”为目标,最终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