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善学以善育人
2016-12-17刘玉琴
清晨8点,穿过汉正街牌坊,这里的热闹和繁忙正酣:打货人、摆摊人、拉车人、扛货人……夹杂着天南海北的口音,拥挤的路面似乎已经载不下这般沸腾。
从凌晨4点到晚上9点,这样的嘈杂要一直持续。
办学宜静。然而,就是在这种喧嚣包裹下,一所办学87年的小学——武汉市硚口区宝善街小学还一直在坚守,为社会输送了网球运动员李娜在内的无数人才。
日行一善、善形一生
宝善街小学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广货巷37号,原址是一座商会善堂,1929年改建成小学。在温故那段善行济世的岁月中,宝善街小学找到了文化的根——善,即给学生渗透善的概念,从学生的点滴善行开始,塑造善文化自信,从而走向善文化自觉。
然而,真正将善文化诉诸文字,是在2008年。
李晶老师用“入迷”形容那段日子:“决定用‘善作为学校办学的灵魂后,校长要我们收集关于善的词和名言,老师热情都很高涨。坐在公交车上、走在路上,看见哪里有关于善的标语或者广告语,赶紧用随身携带的笔和纸写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后来收集了好多关于‘善的字词句。”
2011年,汪飞进入宝善街小学。
这是一位一直用“跳出教育看教育”视野去探索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的教育人,在逻辑上,他对于“以善育人”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只是,他把这个理念更深入完善了,试图在更广阔范围内,实现“日行一善,善形一生”的办学目标,进而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
学校开展了“善言善行,成就美好人生”的系列主题活动——
学校教师编写的“为善三字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每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为善周记”详细记录着学生“日行一善”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捡拾废纸不是大事,也许出门时礼让同学半步微不足道,也许帮父母洗一次碗看来天经地义……但日行一善,善微亦可贵;
学校每周利用一次晨(夕)会时间开展“善文经典赏析”、“共读经典善故事”活动,收集古今中外各类善文经典,在校内传播善文化,还开展善言善语交流、善文化小报展览、“善在我心中”征文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融入班队会活动,每学期末各班评选半数“善使者”,从中再评选一名校级“感动校园善行大使”,以此激发学生的行善热情;
开展“雷锋精神天天在宝善”活动。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和孤寡老人、残疾人、英模人物、贫困小伙伴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清理门前一条街、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校园志愿者活动等;
……
对于德育而言,评价有很独特的意义。
学校围绕善文化核心——诚、孝、谦、和、思几大方面制订了全方位的善宝宝评价方案,逐步形成了操作性强的阶梯式德育评价体系。
第一步,确定善宝宝发放的主体,即学校里的所有教师和职工都有权利下发善宝宝,成绩并不是唯一评价标准;第二步,当学生获得10个善宝宝,可到班主任处兑换善型磁铁一枚,并贴于班级善行榜上;第三步,每个月月末,和学校评选五优班级同步,由教导处下发表格,班主任记录本班获得善型磁铁最多的学生,这些学生将于每月初的升旗仪式上被学校授予“善”胸章一枚,并荣获宝善街小学“善使者”光荣称号;第四步,学期末评选的“善行大使”将从每个班每个月的“善使者”中产生,由于记录了磁铁数,那么获得善型磁铁数最多的善使者就是每个班级的善行大使。
制度很美好,实施起来,也不乏问题:
有的教师发放善宝宝很随意,有时发有时不发,或者让小干部代劳;
善宝宝的发放,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现象;
……
所幸,学校迅速做出了反应:制订了《感动宝善校园善行大使评选办法》《善宝宝评选办法》等细则,规范评价行为,让评价连续且严肃;学生的评价,主要在于自身的纵向评价,即只要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了,就可以给其发放善宝宝,而非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
德育一向遵循的是“润物无声”的渗入,排斥教育者以一种外力“介入”的角色出现,去鼓动、灌输甚至代劳什么具体的事情,而是悄无声息地让身在其中的受教育者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所享有的方方面面的权利。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发生”,而“自我发生”便是教育的实现。
“五善”课堂
宝善街的善文化,在建构着学校德育的同时,也建构着课堂。
善文化在课堂上的物化包括两个方面:外显臻善言行——构建民主课堂;内化臻善信念——争创“五善”课堂。
“五善”即善喻、善导、善联、善点、善讲。
善喻,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比喻,使重点和难点问题由难变易。一要选典型的富有启发性的比喻。二要相机穿插、择机而喻,即要将比喻用在“刀刃上”。
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教师必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法不灵,再换一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活思维,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善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解不开的“疙瘩”,迈不过去的“门槛”,教师要相机点拨,有疑而“点”,有难而“拨”,点在关键处、点在症结处、点在困惑处。
善讲,即教师用丰富的情感、抑扬的语言,甚至是夸张的表情,去吸引每一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情感体验。
与德育中的“善”代表的向善意义不同,此处的“善”取“善于”之意,旨在培养善学善思的学生。
“五善”的课堂是教师用向善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用自己“善喻善点善联善导善讲”的学识魅力,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的问题,“五善”的课堂不是“倾囊相授”,而是放权给学生,实现一种叫“撤退”的胜利。
只是,这种“放手”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生几乎100%是农民工子女,他们缺少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对学习普遍缺少兴趣和动力,再加上教材难,家长水平也不高。
此种现状之下,要想实施“五善”课堂所倡导的主动学习,或是“漫漫长征路”。
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
自我反思是很好的途径——学生缺少的东西,也许和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关呢?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规划,也许是因为自己只以知识为重,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管理时间?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也许是自己设计的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过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差,也许是自己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
行动紧随其后——
教导处提出“两思四找”研课模式:两思,一思本课时教材有哪些新增知识点,二思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四找,一找起点;二找重点;三找难点;四找训练点。
在备课中,严格规定必须有学生质疑环节;必须有本课重难点的详细突破过程和多套方案,并用“波浪线”标注,便于领导听课及查备课时清楚看到;必须有“课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的详细准备;必须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点,并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校内骨干教师上引领课。如:关于如何引导质疑,专门上了以《二泉映月》课前10分钟导入质疑的示范课。
围绕打造“五善课堂”,学校还通过“教师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网络,自下而上形成了个人研究专题、教研组和学校研究专题共17个。这样的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针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行动,不是学校和教科研部门强加给教师的任务,而是教师自觉的行动,对教学大有裨益。
事实证明,在教育中,只要多点视角和理性,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得出的就不仅仅是更加接近科学的结论,而且是能够更加理性和谐地过一种教育生活的智慧。
“善”的课程
育人方面,课程的力量不能被低估。
2015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校善文化核心价值“以善育人、以善载道”为指导,以诚、孝、谦、和、思为主要内容,从知善明理、行善至美、扬善树德三个层次设计校本课程《善为宝》。
整个编撰队伍分成三组:低、中、高段,每个组从自身负责的年段学生特点出发,在“知善”“学善”“行善”“扬善”四个方面入手,分层次进行教材的编撰。
问题来了:
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每个年段独立作业,这样做的优点是年段特点凸显到位了,但是年段和年段之间编撰的内容总体方向是一样的,难免会出现年段特点拿捏不准,内容相同的现象。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副校长肖凌召集课程编撰的教师一起研讨,最终采取了先分再合的方式,即年段教师先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然后所有年段的教师一起开会研讨,将重复的地方区别对待。
如关于“行善”这块,不同年段要求大不一样:
一、二年级是这样要求的:要充满爱心,拥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基本文明礼仪,学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善待自己,学会自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三、四年级这样要求: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积极做好事,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正确认识自己,要有积极上进的信心,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善待他人,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能接纳他人,尊老爱幼,对他人友爱,乐于助人,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忍让他人的过激。
五、六年级这样要求:懂得“一句好话暖人心”的朴素道理,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不断送给他人温暖与祝福;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能体会自己的善举给别人带来的快乐;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上能自适,行为上能自律,情感上能自控;善待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对自然环境要备加爱护,对各种动植物要备加保护。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自私,事实上,孩子们连自己都不会爱,何谈爱他人?所以,宝善街的《善为宝》课程就从“善待自己”开始。
而对于课程的实施,宝善街小学逃离了“课程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的逻辑,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到课堂之外去实施课程,而不囿于课堂之内。
宝善街的家长百分之九十都是附近的小摊贩,每天凌晨4点就要出摊,根本无法亲自为孩子准备营养早餐,往往是直接给一些钱孩子自己解决,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患上了胃病。
工会主席刘汉英见此情景,心疼不已:孩子和家长都不知道心疼孩子,那只能教师来爱护孩子了。
于是,这位两年后就退休的老教育人,隔三差五不厌其烦地给家长强调:要保障孩子们每天早上“一奶一蛋”,高年级的孩子还要保证上午有水果。
不过,即使这样简单的要求,很多家长仍然落实不了,刘汉英便隔一天就在家长群里提醒一遍,一些“顽固”家长,还需要电话提醒。
教育孩子们如何善待自己,张丽老师也有心得:
孩子们都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张丽就规定,如果谁保持正确的坐姿,就奖励善宝宝;
中午在学校吃午餐的时候,有的孩子早上从家里带很多零食到学校,午饭都不想吃了,张丽就要求家长中午不要给孩子准备零食;
……
教育孩子只是一方面,引导家长同样重要。
一天上午,张丽正在上第一节课,突然,一个孩子吐了,张丽马上给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的状况,希望家长能带孩子去医院。
不料,第二节课的时候,孩子依然坐在教室里,张丽以为家长还在路上,观察孩子精神还好,也就没再问。结果,孩子又吐了。
张丽又一次致电家长,强烈要求家长带孩子看病。
熟料,第三节课,张丽再次巡视教室的时候,孩子还坐在那里。张丽甚是惊讶,问孩子:“你爸妈没来带你去看病吗?”孩子答曰:“我妈妈来了,给我喝了一包午时茶,我感觉好多了!”“可是,如果你再吐了怎么办?”“那我这里还有一包午时茶呢!可以再喝一包!”孩子像变魔术一样从身后拿出了一包午时茶,欢快地回答。
张丽鼻子一酸:孩子如此幼小,不知道善待自己,尚情有可原。可家长,怎么也这样草率和粗心?
自此以后,张丽就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将教孩子如何善待自己,作为每次家长会的重点内容。
“学生难教,家长难缠”是汉正街学校的隐痛,所以,教育倡导的“家校合作”,在宝善街需要一个激活的过程,而“无时不课程,无处不课程”的做法,让“善”的课程和家校合作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和逻辑。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的大学教育把我带到了那些从来没有梦想过的地方,包括法院、白宫。这是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我曾经住过的小小的公寓到现在的白宫。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育,让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都能实现。”
这是米歇尔宣扬的美国梦,那么宝善街的教育梦,便根植于善文化这片沃土之中,只待时机成熟,便热烈绽放。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