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升旗报道缘何爆红网络?

2016-12-17唐召明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升国旗升旗胶卷

内容提要今年国庆期间,一位拍了23年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新华社记者在网络媒体上走红,他的相关作品在手机媒体上不断刷屏。他认为升国旗仪式是日常报道;然而,怎样挖掘常规报道使之成为关注的焦点,有哪些创新?

关键词摄影记者升国旗仪式常规报道

今年国庆节,我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升国旗仪式通稿图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与此同时,新华社电视通稿“唐召明:我和国旗有个约会”“一位拍了23年天安门升旗的记者”在网络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并刷屏。一时间,我成了新闻人物。有人向我祝贺,有人羡慕我的运气好,也有人问我:

“你为何这样喜欢拍升旗?”

是啊,拍摄升国旗仪式是个“年年花相似”的日常报道,为何我长期坚持而乐此不疲呢?其实,我之所以能23年来持续到天安门广场完成升国旗仪式报道,完全是国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因为每次拍摄升旗,眼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澎湃的心潮里,国旗仿佛唤醒了千年文明,向世界诉说中华民族的尊严。

一、国旗,折射着时代变迁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非凡的意义。从1993年起至今,我常常一次次彻夜无眠、不改初心地在夜幕中赶到天安门广场,等候拍摄升国旗仪式,用影像记录天安门广场上的变化与永恒(图1)。

20多年来,我在天安门广场拍摄记录了许多悄然发生的变化。比如,从武警国旗班到武警国旗护卫队的转变;从升国旗仪式到《国旗法》颁布;从最初人们观升旗的庄严凝重表情到后来人们的灿烂笑容;从过去身着蓝灰色单调服装的观旗群众到现在身着不同款式“时装秀”的观旗人群(图2)……

从新闻摄影报道角度而言,也有许多变化。1993年,我初拍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由于受胶卷和报纸彩版印刷技术的限制,我使用黑白胶卷拍摄。1996年,我开始尝试使用彩色胶卷来记录升国旗的感动时刻。彩色图片很好地描绘出入们对国旗的渴望和内心的自豪感,突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国旗护卫队战士的威武雄姿。

不过,彩色图片也给我拍摄升旗带来不小的困难。那时,拍升旗难就难在相机快门速度太低。因为太阳升起前,天安门广场光线较暗,但彩色胶卷感光度不高,导致我每次拍摄时,都要长时间屏住呼吸,确保手中相机在快门按动过程中不发生抖动。当时,我每拍摄一次升旗,就像打仗一样,绷紧全身每一根神经,心也提到嗓子眼。今天,高速度、全自动数码照相机解决了传统胶卷相机的种种问题,记者能轻松获取高质量图片。

二、因保持摄影激情,我被戏称为“唐升旗”

1991年,我从新华社西藏分社调到北京分社,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升旗仪式。每次,我都坚持半夜赶到天安门广场,抢拍升旗那一瞬间,不断琢磨新的拍摄角度。因经常独自承担图片和文字的全部报道工作,被同事们戏称为“唐升旗”。这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十分庆幸自己继参与国庆sO周年盛典摄影报道后,又一次参加“十一”盛典的摄影报道。作为一名“老旗手”,尽管我拍摄升国旗仪式已“轻车熟路”,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十一”盛典的演练中,我看到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国旗最佳拍摄点附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在那里支起大铁架,让人羡慕不已。为拍好升旗,我和两名摄影师不停地套“近乎”,还买了一个铝合金大梯子代替了陪伴我10多年的破旧小梯子。

令我没想到的是,盛典前一天,得到上级通知不许带梯子。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2009年10月1日凌晨,我不仅带上装长镜头的铝合金箱,还带上了破旧的小梯子碰“运气”。我携带的小梯子在安检门磨了不少“嘴皮”,但最终还是带进现场。

有了小梯子,我虽可以较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但拍摄高度还是不理想。于是,我厚着脸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两位同志提出了“上架”的非分要求。在“寸土寸金”的最佳拍摄点,同行相让,一般不可能。经过软磨硬泡,加上演练中的感情铺垫,我竟被默许挤上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本仅能站一人的拍摄铁架。在这上面,面对天安门城楼,我尽情拍摄群众游行和大阅兵,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我拍出20多张角度极佳的珍贵照片,并发出文字特写稿《五星红旗升起13亿人的骄傲!》。难怪同事在事后说:“‘唐老鸭上架,姜还是老的辣!”当报道得到大家赞许时,我深深地感到记者的激情是何等重要!没有工作激情,我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

三、记者要相伴激情。不辱使命

随着1990年6月《国旗法》的颁布实施和1991年5月1日新升旗仪式诞生,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成为每天清晨的一道独特风景。

当黎明曙光初现天安门广场时,36名国旗护卫队员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城楼,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正步130步,行进到国旗杆基座下,然后分东、西两路围合在旗杆基座旁,然后甩旗、升旗。数万观旗群众行注目礼。这一过程前后不到10分钟,如何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升国旗仪式的报道?

我认为,升旗仪式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记者不仅要争分夺秒地去拍摄,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升旗照片反映出不同时间里观旗人群的各种情绪。比如,元旦升旗要拍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春节升旗要拍出人们在祥和气氛中的幸福与欢乐;“五一”升旗要拍出劳动者在自己节日里的风采;“七一”要拍出新党员面对党旗的庄严宣誓;“十一”则要拍出祖国日益强大带给人们的骄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记者的激情。因为激情能使记者在短时间里调动身体的每根神经去发现和捕捉最佳瞬间。反之,若只图省事,尤其在寒冬季节,缩着手拍几张,那么,精彩瞬间就会从身边悄悄溜走。

在二十多年的升旗拍摄中,我感慨最多的是关键镜头创新难。比如,在军乐队雄壮的国歌声中,从擎旗手甩旗到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间只有2分零7秒。此时,军人、公安干警向国旗行举手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他人向国旗行注目礼。在这极短的时间里,记者既要捕捉最典型的甩旗瞬间,还要抢拍观旗群众的特有情绪,来不得半点犹豫。但这些难点不能成为记者放弃创新的借口。

二十多年间,我尽可能地尝试改变角度、距离等多种因素来拍摄升旗,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其中,令我难忘的是1997年1月1日凌晨拍摄的升旗仪式照片。当日。第一面搭乘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升入太空的五星红旗,将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尽管冬雪一夜间为北京披上银装,气温骤降到零下10摄氏度,刮起西北风,但这没挡住5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观看升旗。人们聚集在白雪掩映的天安门广场,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7点36分,曾邀游太空的五星红旗在军乐声中升起。凛冽的北风中,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用冻僵的手指机械地按动相机快门。为突出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我大胆地使用精心尝试过的侧角度进行拍摄,从东往西以一名国旗护卫队战士的背影为前景透视过去,将面向国旗敬礼的国旗护卫队战士、观旗群众和迎风飘动的五星红旗以半个画面的形式一并纳入镜头(图3)。当这张庄严肃穆、角度新颖、力度感强的新闻照片被众多媒体、报纸广泛采用后,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另一种幸福。

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拍摄升旗仪式报道看似简单,却需要不断提高拍摄技术,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只有以旺盛的工作激情为动力,才能更好地在火热的时代生活中捕捉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精彩瞬间,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党的新闻事业。

猜你喜欢

升国旗升旗胶卷
观看升国旗仪式
升国旗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天安门前看升旗
孙杨要求重升国旗
中吕 山坡羊 升旗(外四首)
升旗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升旗
让升国旗唱国歌成为永恒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