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角度、态度

2016-12-17周庆安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化选题角度

周庆安

内容提要在国际传播界,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闻作品的特点在发生较大变化;而从本次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和获奖作品来看,国际传播类的作品特点越来越鲜明,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国际传播类新闻作品的再度思考。

关键词

国际传播中国新闻奖新闻作品

一、国际传播作品的宏观特点

国际传播作品,作为我国媒体在打造国际传播能力过程中的内容产品,主要是新闻报道,也包括有国际传播的影像作品。在当前中国快速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际传播作品拥有特殊的时代性。其最重要的时代性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在当前的国际传播语境下进行有效的传播叙事。作为国际传播的内容,当然首先要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叙事方式。当前的全球化背景对于国际传播作品的叙事方式影响曰渐明显,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国际传播作品取材公共议题,关注人类命运和中国人个体选择。即便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的宏大主题,更多地在于每一个个人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故事。

但与此同时,国际传播作品宏观形态的两个特点日渐鲜明。首先是中国化的叙事特征日趋明显。中国的国际传播作品要立足本土关怀,这是国际传播作品的一个重要印记。所谓的中国化,不是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自说自话,而是报道选题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关联度日渐紧密,与中国人自身关注的命题也不可分割。

中国化的叙事与全球化的叙事之间,其实不存在根本矛盾。由于中国日渐成为全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中,关注中国本身的命题也在增加。尤其是2008年以来,各国的主流媒体一方面增大了对中国事务的报道力度,另一方面也参与到对中国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关注探讨中。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西方的传统判断,让他们日渐感到好奇甚至引发对于西方制度的反恿。中国化的叙事,实际上也是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所关注的问题。

除了中国化的叙事外,当代性的叙事也开始日渐明显。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国际传播作品中,传统优势领域往往集中在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上,对于当代中国热点的报道和传播相对较少。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已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议题的争议较大,国际传播的效果往往存疑,也就容易被新闻作品回避。但是当代叙事有着重要的特点,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这不仅意味着选题要更有当代关注,同时意味着我们要面对当前全球和中国社会的共同热点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的发展被赋予历史语境,往往进行纵向比较。但新闻作品关注当下热点和人文关怀,因此有更多的受众希望从作品中了解此刻的中国或者当代的现象。这就让国际传播类的作品要聚焦当下,聚焦现实,甚至是聚焦问题,以及中国人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即使这些解决暂时受挫,建立在这种当代叙事上的作品也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度。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微观变化

除了从宏观叙事角度看待目前的国际传播作品之外,还应当注意到这些作品在内容风格,选题和文风上也都有一些新变化。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普及之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国际传播作品。

首先,从内容看,国际传播作品日渐从“印象中国”转变为“中国故事”。这是一个作品深度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聚焦于宏大叙事,关注中国发展的历史对比,形成的新闻报道作品也往往从这个角度入手。但是随着与国际社会的对话日渐增多,讲故事成为国际传播作品的一种必然选择。这既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又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有效手段。尽管很多中国故事不完美,但是有个性,鲜活,丰满,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典型代表,反映普通中国人的点点滴滴。

从印象转变为故事,根本上需要新闻作品既重视细节,又重视情节。所谓细节,就是能够最真实准确地反映新闻现场,反映故事内容的部分。所谓情节,就是能把各个细节准确连贯和展示出来的逻辑,在一些国际传播作品中,细节和逻辑往往都提,不仅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质量,也体现了中国化和当代性的叙事。在细节和情节的考量中,中国故事才能够更脱颖而出。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当前的国际传播作品越来越重视深度,在今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和近年来各大媒体不断推出的优秀国际传播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针对中国的选题的报道,深度在不断加强。

其次,在选题角度上考虑,针对敏感热点问题的国际传播作品,应当成为一种新的报道趋势。对于国际传播环境而言,西方主流媒体一直垄断话语权。但近年来崛起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媒体,在议题和报道内容上,都传递了不同声音。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期的半岛电视台,以及乌克兰国内冲突和叙利亚内战中的“今日俄罗斯”。这两家媒体决速崛起的一个特点,就是提供了另一个看待国际问题的视角,使世界主要国家的舆论有更加全面地看待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可能。诚然,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多多少少都会因为其报道角度和所在地区,被西方舆论孤立,但是他们的尝试至少使当前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热点敏感问题之所以敏感,往往是因为东西方之间或者中外之间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而这些偏差额进而会影响到价值体系,以及对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判断,所以这就使很多国家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对热点敏感问题的报道很慎重。但是正因为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主要命题已经远远超越于历史文化叙述,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当代对话,比如,即便是中国人回顾历史感念和平这样的主题,也需要更密切地放在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甚至是国防建设的题材下进行相应的传播和报道。如果说半岛电视台在2∞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传播的是中东地区的另外一种声音,更倾向于文化和社会上的认识;那么,2010年以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所做的工作,则是从另一个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上扮演自身的传播力量。

再次,构建对话态的文风是当代国际传播类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传播类作品被赋予了望造本国形象,介绍本国发展的任务。因此,作品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单向传播色彩,甚至部分作品有一定的国家形象广告意识。但是对话态的文风,更要求国际传播类的作品能够从受众角度出发,多参与和观察中外之间的对话,甚至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变化。所谓的对话语态,指的是作品本身能够有效地形成话语上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推动更多的受众关注甚至参与选题的报道,而非单向的宣传。

在国际传播中,由于新闻发生地往往在千里之外,对读者和观众来说很陌生,因此国际报道常常有普及、教育的色彩,甚至陷入猎奇。国际报道也往往关注冲突和反常现象,出现“东方主义”的痕迹。要改变这种局面,从国际传播角度来说,需要新闻作品能够更多地构建对话语态,不仅仅简单地描述热点现象或者进行所谓正确的价值判断,也要探索和提供观察热点的视角。其实,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对话语态已经深入受众心中。受众在逐渐习惯新媒体使用的进程中,更愿意参与互动。国际传播作品构建的对话语态,如果能够在作品中形成不同阶层、角度甚至是观点的互动,在形式上能够做到与受众互动更密切,在意义上能够完成对多元世界的阐释,这些都会给作品创作的态度加分。

因此,深度、角度和态度,都对当前的国际传播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来看,作品的文本和意义都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尽管在当前,国际传播的作品需要更多地和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配合;但是从长远来看,国际传播作品仍然是世界了解中国,也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建设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只有具备最优秀的国际传播作品,才能真正参与国际传媒之间的深度对话。

猜你喜欢

中国化选题角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神奇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