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公务员从业指南
2016-12-17张述
●张述
秦朝公务员从业指南
●张述
网名“张不叁”(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hangbu3),秦史研究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将军》、历史普及读物《秦朝穿越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12月版)。
入籍公务员,接受文化课培训
在秦朝当公务员,要先接受培训。政府在各郡县都设立了“学室”,推行“壹教”(统一教化)的基本国策,李斯和韩非称之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在学室接受教育,需要把户籍改为“弟子籍”,这类似于公务员编制,学习期间可以免除徭役和兵役。
负责教学工作的是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正式称呼是“令史”。他们开设的课程基本都围绕着律法、政令等方面的知识,不会教授诗、书、礼、乐等专供上层贵族修习的内容。
最基础的课程当然是语文,哦不,其实是识字课。令史会教大家认识各种常用字,学写小篆、隶书两种字体。湖南省西部的里耶镇曾出土200多枚“习字简”,专家认为可能是培训生练笔的“废纸”。
想在秦朝出人头地,
走仕途是个不错的选择。
秦始皇时期,南郡守“腾”还发过《语书》《为吏之道》等教材,列出了秦朝官吏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堪称当时的思想品德教材,也兼有识字课本的功用。
还有数学课。里耶镇出土过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诀表”,不过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倒过来算的,专家认为这应该是当时政府颁发的数学教材。《岳麓秦简》中还有一批数学应用题,比如根据公式推算谷物数量。
除了上基础课,还需要熟悉各种律条,学写被称为“爰书”的各种司法文书。比如,原告和被告的身份记录、法医验尸报告、现场勘查记录、案件的审理经过等。这些内容都记录在一部叫《封诊式》的案例汇编中,里头涉及的人物用“某甲”“某乙”等代替,相当于如今活跃在各种数学题、作文题中的“小明”和“小红”。
化身“柯南“,跟着令史学办案
日常的文化课学习以外,还要跟着令史学办案。这个过程中你将接触到各种刑事案件,得化身为秦朝版“柯南”才行。
秦朝在法医学、司法鉴定与侦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封诊式》中的一封爰书详细描述了死者的状况:该具男尸位于某一房屋的南面,仰面躺卧;头上左额角有刃伤一处,背部有刃伤两处,都是纵向的,长各四寸,互相沾渍,宽各一寸,伤口都是中间陷下,像斧砍的痕迹;头部、额角和眼眶下都出血,污染了头部、背部和地面,无法量出长宽……
还有一封爰书总结了一些判断自缢的方法:看绳结的方式是否有绳套,观察死者头、脚离束绳和地面的距离,死者舌头是否吐出来,有没有流出排泄物,解开绳索后死者口鼻是否有气排出,身体是否有瘀血等。
再比如,一个得了麻风病的罪犯将会有医生对他进行医学鉴定:无眉,艮本绝,鼻腔坏;刺其鼻,不嚏。就是没有眉毛、鼻梁断绝、鼻腔已坏,探刺鼻孔不打喷嚏。接下来还要让他走两步,如果他拖着脚走路,样子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似的,医生就会记下:两足下踦(两脚不能正常行走)……鉴定完毕,各种症状表明罪犯确实得了麻风病,那么官府将对他实施专门的“定杀”——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淹死。
讲求证据,断案不能乱用刑
跟着令史连破几个大案,你就有资格参与断案了。于是意气风发地升堂,两旁衙役手持水火棍齐声喊“威武”,堂下三口铡刀一字排开,你一拍惊堂木:带上人犯,先打他三百杀威棒!
对不起,别说在秦朝,就是宋朝的包大人也不这么断案。
在秦朝,县令一般不直接断案,司法工作主要由副手县丞来负责,具体审判则往往由多位令史组成合议庭。审判程序和现在很像:当事人陈述案情,证人出庭做证,作为审案者的令史根据各方不同的陈述作出判断,找出其中的矛盾之处。法律规定,令史要“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辞”——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并加以详细记录;“虽知其,勿庸辄诘。其辞已尽书而无解,乃以诘者诘之”——就算知道对方是在说谎,也不要马上盘问,直到他该说的都说完,再进行询问。
当然,古装剧中“杀威棒”式的刑讯在秦朝并不是没有,只是受到严格限制。《封诊式》规定,审理案件不用拷打而破案是最好的,施行拷打不可取,更不能恐吓犯人。但如果犯人回答问题不实或狡辩、多次欺骗或改变口供、拒不认罪等,就可以用刑,并且审讯者必须作出书面报告,以备审查。
审讯结束后,你需要公布判决。判决分为“鞫”“论”两部分,前者是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后者是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无罪、适用何种刑罚的判决。如果被告不服,可以在判决生效后提出上诉,这叫“乞鞫”或“覆讯”。
●图/烧饼漫画
公文写作,秦朝小吏的日常工作
经过一番努力,你终于当上一名小吏,正式成为“公务员”。你的工资是“秩”,按年领;领到的既不是铜钱,也不是元宝,而是以“石”为单位的粟米。史料中经常可见“年秩××石”的记载,就是这么来的。
假如你升职了,成为“秩200石”以上的“长吏”,就有资格配上官印。官印根本不像古装剧里演的那样方方正正一大块,而是只有硬币大小,背面像一枚纽扣,有一个小孔系着绶带。
你在县府的日常工作是写各种各样的公文。当时有一套严整的公文写作规范:下级向上级请示要用“敢言之”,平行公文以“敢告”为开头,下行公文可以直接说“告”“谓”“下”“却”。无论是“敢言之”还是“敢告”,在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各写一次,哪怕文书的内容十分简略。比如:“三月戊午,迁陵丞欧敢言之:写上。敢言之。”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在公文结尾偷偷加上其他字,篡改内容。
当时人们在简牍上写好信,会用另一枚同样大小的空白简牍盖住字,如果信比较长,以至于简牍正反面都写满字,那就在背面再盖上一枚空白简牍,把三块简牍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一起,用绳子系好。为了保密,还要在打绳结的地方糊上一种特制的封泥,再在泥面盖上印章,这样封泥一旦被撬下就没法还原了,这一程序叫“封缄”。等送到收信人手中,收信人就用小刀把封泥撬开,再解下绳子打开信件。
邮寄公文基本靠人力传递,这叫“以邮行”,只有重要或紧急的公文才会用车马传递,如果水路便利,还可以用船只邮寄,这在当时是效率最高的。
传递公文的是“邮人”,堪称快递员的鼻祖。为了防止路上磨蹭影响效率,邮人必须记下自己每天途经的地点和里程,收信的吏员们则要记下收到信的详细时间,精确到“刻”,以备上级审查。
制度约束,严防司法腐败
多年媳妇熬成婆,不知写了多少份公文后,你终于被提拔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别以为自己就此端上了“铁饭碗”,在秦朝为官绝不轻松,当时奉行“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法家学说,管理官吏比管理民众还要严格。
秦朝规定,你选拔推荐的官员如果日后工作出了问题,不仅他本人要被处理,你也要被连坐。秦昭王时期,丞相范雎保举自己的两位恩人郑安平、王稽为官,结果两人一个降赵,一个私通敌国。事情败露后,范雎按律要被灭三族,最后还是秦昭王亲自赦免才逃过一劫。此外,秦朝还有一种严厉的撤职叫“废”,被“废”者不得再被提拔,仕途就此完结。
“拖延症”和“懒癌”也是在秦朝为官的大忌,商鞅执政时要求“无宿治”——任何今天能处理的政务都不能拖到明天。
为严防司法腐败,秦朝针对官员设有“不直”“纵囚”罪。故意轻罪重判、重罪轻判都属“不直”,把有罪的犯人以无罪为由释放则属“纵囚”,等待你的不仅是丢官罢爵,还有流放。秦始皇时期就曾发配大批“断狱不直”的官吏去修长城。
除去以上这些,官吏们日常还要受到内史或监御史的监督,每年正月还要接受考核,评上“最”等级的为优,可以得到提拔;评上“殿”的为劣,要接受处罚。
正是这样的管理体系,使秦朝有着历史上相对高效廉洁的官僚体系。荀子夸奖道:“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各城邑的官府中,大小官吏都严谨忠诚、爱岗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