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荐读人说】

2016-12-17

中学生天地(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林夕心智风筝

【荐读人说】

对于荐读林夕的这篇文章,我的心里是有过一番纠结的。平时喜欢的作者很多,随便拎一篇出来都是佳作。但是,我特意找了篇阐释维度更多一点的文章,为的是让大家在略带困惑的感觉中领略稍稍不同的风景。

费淑怡从文中读到了人容易有一种刻板印象,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太急于下各种判断,结果不仅仅是不尊重他人,更会让自己的心智流于狭隘、肤浅。人贵在破我执、祛固陋,费同学有此领会,殊为难得。

王卓尉独具一种批判眼光,能引入社会性内容,质疑反思“爱狗”行为的道义优势。虽然王同学只执其一端,但字里行间也可见出思想有相当的成熟度。

顾思佳更多从感性层面体察人狗交往带来的心理感受,可以想见顾同学有比较好的共情能力。

殷宇婷的观点非常犀利,甚至有一点点尖刻,像“奇葩说”那样锋芒毕露。曾国藩曾说,年轻时写文章就应该铺张一点,激昂一点,气势宏壮一点。

章舟健表达了对这类文字的喜欢,我颇为欣慰。的确,有的文章读来就像在游园,可得旁逸斜出、曲径通幽之趣,当然,也可能会有小小的迷路。

作者养狗和弃养的短暂经历,让他的感受变得活跃而凌乱。他得到的体认大致如下:

爱是有难度的,因为可爱而爱太容易了,因为麻烦而爱,才称得上真爱;

认清自己最真实的需要,就像一些平凡的歌,只有自己哼着才会莫名感动;

审美是需要距离的,一些看上去挺美的事情其实是过滤过的,真正的经历者未必有同感;

……

因为人狗的这番遇合和离弃,作者其实突破了一些既存的认知上的盲区。说句绕口的话就是:你看不见你不曾去看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心智上的自我捆绑。所以人要谦卑地承认自身的局限,才会摆脱那些人云亦云的定见,消融那些习焉不察的执念,才会有所“觉”,正如文章最后所写:“知道欠缺的,惧怕的和需要的,蛮有智慧,获益良多。”如果此文非要有个“主题”,这就是主题。

欠缺的是什么?也许是那种需要付出长期烦劳以获得伴侣感的热情。惧怕的是什么?也许是那种相处中付出多少便回收多少的类似于公平贸易般的情感交换。需要的又是什么?也许是那种与“施—受”无关的仅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知与相爱。

我认为所谓的智慧,大多是不那么确定的东西。林夕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不想死于字句,不想困于定义,只是说大约知道了一点什么,自己欠缺的、惧怕的和需要的。

有人说王小波的随笔给人一种难得的自由感,林夕的文章也如此。就像放风筝,风筝可能飞得很高,飞到了视线之外,你甚至以为它消失在九霄云外了,但是你的心里是有数的,因为线还握在手里,关键是你还能从线上感受到一种牵引着的张力。只要这力还在,你就知道风筝还在。文章最后那两句话,就是很好的收梢。

几位同学不欣赏“形散神也散”的文章,这完全可以理解。人天生有一种对于确定性的依赖,一旦发现意义“涣散”“轻浮”,心里就发慌。可并非所有好文章都要在最后写上“异史氏曰”,也并非所有好文章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来“锚定”。一位作家说,把想得很明白的观点,写到论文里;把想得不明不白的,写到散文里;把想不明白的,写到诗歌里。散文随笔可以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不必对某个确凿的观点负责,能在一些点上给人触动即可。

这么说吧,可能因为林夕终究是位词人,所以他的散文里多少也流露出了一种“要眇宜修”之美。这种美是有点女性化的,意旨幽深,情态微妙。如果你陶醉于他填的词,自然更能懂得他写的文。

猜你喜欢

林夕心智风筝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林夕,只为那熟悉而陌生的梦
学做风筝
“词神”林夕写一首歌多少钱?
少年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