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彦翘先生晚年的七方代表性封刀印作

2016-12-17李华

书法赏评 2016年5期
关键词:字法边款白文

■李华

谭彦翘先生晚年的七方代表性封刀印作

■李华

谭彦翘先生,字康文,号钝庵,出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祖籍河北徐水。十六岁(1941年)随家迁居齐齐哈尔。曾任齐齐哈尔市地方志办公室副总编,现为齐齐哈尔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谭彦翘先生是目前齐齐哈尔市最为高寿,且集史志、篆刻、诗词、书法、鉴藏等研究与创作成就于一身的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家。

谭老四岁余随家由徐水迁北平,七岁开蒙于梁家园小学,十三岁转读北平汇文第六小学。当时有手工课程,教刻印章,虽不属重点课目,却有蒙启之功。其后考入北师大附中,每日上学与放学都途经琉璃厂,得以饱览临街书店画廊橱窗所悬名家大作,于书画篆刻,兴会渐浓。加之,其父与三伯父都善书画治印,家学濡染,小有所成。之后随家迁居,远赴东北,定居齐齐哈尔广信路,次年考入龙江国民高等学校(即华北中学)。因其天资聪慧,长于治印,经叔父引荐,始拜以诗书画印名重本省的张昉先生门下(张昉,字子亮,1898年生,1947年卒,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其兄张晫被并称为“二张”而享誉当时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书坛。)遂得恩师器重,乃为张氏佳婿。至此,谭老篆刻求学,可谓既有家学庭训又得名师传授。

我有幸与谭老相识是得何老师引荐。2001年何老师从中央美院学讫回齐,于《书法丛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3期)上发表了《识张伯英书刻两石》一文,并刊附了他亲手所拓碑刻铭石的图版。谭老详读全文,便托人相约见面,何老师也欣于知音难得,遂应约拜访。一位是三十未到的翩翩君子,一位是早已年逾古稀的矍铄老人,虽是初见,却因志趣所投若早有相识。此约之后,适逢节假,便多有联络,交情日笃。后来何老师便常携我一同去谭家做客,每每相晤,谭老均示家藏书画、古墨拓本,或请何老师为之题跋,或以书作拓本相赠,宾主相谈甚欢,实为君子淡水之忘年交。谭夫人亲切热情,我们育儿教子、养花泡菜的琐碎话题毫不逊于谭老他们书画篆刻、城史旧闻的雅论高谈,更凭添几分家常与亲近。

谭老一生治印不辍。已丑夏月(2009年),八五虚龄,岁值本命,自感“年齿老眊,眼力眩瞀,执刀镌石,日渐难为”。意欲将其一生所刻印作稿存,整理编辑,付梓成册,名为《钝盦印概》,以作封刀纪念。故请何老师为之终审、作序,何老师悯其所愿,重其所托,遂决定倾力承担所有繁琐印务及全部出版资费。因专业所长,何老师著作出版皆由我来承担设计版式印刷装帧工作,故首当助之一臂。扫描制图、设计版式,直至印刷选纸等都由我亲力谨为,未敢懈怠。

尔时,家翁年高体衰,幼子尚在襁褓,工作与家务并冗。谭老深知我等能在此时为印谱编辑出版之事竭力相助实为不易,加之老夫妇俩极其喜爱小儿,便在印谱编辑期间以耄耋之手亲刻闲章四方和幼子姓名印三方相赠,叮嘱按时间顺序辑入印谱最后,并慨叹:待小主用得此印之时,我恐早已不存矣!

至今,谭翁九秩已渡,赘述往事,谨忆我等与谭老相识相交的因缘过往,并鉴谭老晚年封刀印作,以为纪念。

图1

释文:我佛慈悲(朱文)

边款:已丑五月刻,请本心居士法正,八五钝广。

规格:2.1x2.1cmx5.3cm

材质:寿山冻石,龙钮

时间:2009年

内容:据谭老讲,他幼年时爱好书画篆刻,除了受父亲影响外,还受到三伯父的影响。三伯父后来出家,晚年住杭州灵隐寺,乃一代书僧。因此,在谭老内心深处多了一些对佛的敬畏感恩,随着年事的增高,历尽人世甘苦,感恩之心亦越为强烈,对佛教的大慈大悲自有理解。

章法:该印章法平易均整,非以平和之心态经营位置推敲章法所不能得。

刀法:刀法老辣遒劲,毫无老迈颓靡之气,运刀起止,笔画断留,看似不在意而为之,实则处处精准,刀刀用心。

字法:既有大篆笔画的圆转,又有谬篆字形的平直,将方圆置于一印又能和谐实为不易,尤其是“慈悲”二字的“心”字底与偏旁“兹”“非”采取了方圆对比、开合变化的字法,避免了雷同呆板,很好地化解了印文取字的重复单调问题。

风格:总体风格有吴昌硕印风遗韵,且在遒劲苍润,古拙温厚之外又多了一些平易朴实和工致虔敬。

图1 我佛慈悲

图2

释文:心无挂碍(白文)

边款:已丑五月,应本心居士之属即请正之,钝广时年八五。

规格:2.3x2.1cmx13.4cm

材质:寿山冻石,凤竹钮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心无挂碍”是《般若波若蜜多心经》中的文句,经云“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谭老年至耄耋仍身康体健,耳聪目明,想必对“心无挂碍”有所领悟。

章法:在仿汉满白文印的基础上因字布势,将“心”与“无”字所占空间按照笔画的多孤重新划分,而没有平均分割,使整个印面分布均匀平和。

刀法:运用切刀法,在若干笔画中都运用了并笔借代的方法,使笔画既凝重又有变化。

字法:应用汉印中常见的缪篆,作满白文。

风格:以浙派四家为风格指向,印风朴拙苍雄。

图2 心无挂碍

图3

释文:以写我心(白文)

边款:本心居士正刻,已丑夏五,钝广于思补斋,时年八十又五。

规格:2.7x2.8cmx9.4cm

材质:寿山石,兽钮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古云:“书为心画”,书之至高境界,乃是“写心”,谭老此印正道出了他对书艺终极目标的理解。

章法:选用田字界格,在方印中平均分布四字。

刀法:冲刀与切刀并用,文字用双刀切法,边栏界格用单刀冲法,凝重而不失灵动。字法:将大篆与缪篆相融合,略取诏版权量文意,“以”字与“心”字笔画平直方正,与“写”字、“我”字的圆转曲笔相并而求得了变化。

风格:拟秦印式,与秦铸印风格不同的是,更加注重刀法的表现和虚实的变化,从而强化了篆刻艺术语言中的刀石之味。

图3 以写我心

图4

释文:非人读碑碑读人(朱文)

边款:钝广刻为本心居士雅赏,已丑之夏,时年八十又五。

规格:3.1x3.1cmx11.2cm

材质:青田冻石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此印是谭老特地以忘年之交何鑫教授的印语为内容而创作的一方七字印。何鑫老师青年求学时常到西安碑林读碑,在千年古碑面前有感于人生短暂、轮回无常,而发此感慨。两人对碑刻拓片都有所好,二人论碑之余曾交流此一感悟。

章法:印面以有行无列的形式,排字三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笔画粘贴借代,计朱为白。

刀法:以钝刀凿之。

字法:两个“碑”字并不刻意求变,自然而然,两个“人”字作了所占空间与笔画倚正上的对比,两个“读”字,用字变化较大。

风格:近似缶庐印风,大气浑朴苍雄厚重。

图4 非人读碑碑读人

图5

释文:宥穆(白文)

边款:八五老钝制,岁在已丑端午。

规格:1.7x1.7cmx6.4cm

材质:寿山石,兽钮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为何宥穆所刻白文名印

章法:章法当中两字呼应,“宥”字的“有”部与“穆”字的“禾”部顾盼生情,在界格的运用上更为巧妙,界格与文字搬让有法,虚实相生,红白分布得体。

刀法:刀法古穆沉稳。

字法:选用大篆,笔画方圆和谐,松紧适度。

风格:借鉴秦印印式,用白文界格,印不同于秦印的方直,融进了古玺大篆的浑穆厚重,又有法度范式,动静相宜。

图5 宥穆

图6

释文:子华(朱文)

边款:已丑夏五,老钝制。

规格:1.7x1.7cmx6.4cm

材质:寿山石,兽钮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为何宥穆所刻朱文字印

章法:借鉴秦印界格,而转为朱文,文字与边框界格相融相依,成功运用粘贴借代等方法,使其印章法既紧实又旷达,印边内三个笔画的处理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刀法:运用缶庐与齐派急就冲刀法,苍古爽劲,可见谭老耄耋之手仍有大刀阔斧之气势,实为难得。

字法:于甲骨文大篆之间,字法统一又简练醒目。

风格:近于缶庐与白石印风,简洁而浑朴,也有邓散木封泥印的遗踪,雅致。

图6 子华

图7

释文:何宥穆印(白文)

边款:已丑夏,老钝制。

规格:2.6x2.6cmx7cm

材质:寿山石,兽钮

时间:2009年6月

内容:为何宥穆所刻白文姓名印

章法:章法平正,均匀。

刀法:运用切刀法,浑朴老辣。

字法:此印中,“何”“印”笔画较少,而“宥”“穆”笔画较繁,通过笔画的借代、粘贴,使各字的笔画多弧矛盾得以有效调和,终致和谐。其中“印”字的上部与“宥”字的下部运用圆笔,与印中其他字画形成对比,使整印在方正平直的前提下,多了一点灵动和浑然。

风格:取汉满白文姓名印风格,静穆方正。

据谭老后来回忆,在印谱面世之后,曾有求印者攀缘登门,出于无奈的应酬,又曾勉强刻过三两方,但或因手眼不和,或因刀石不匹,或因心志不遂,而都成为不入眼的遗憾之作。在那之后(2010年初)直至如今也就再没有动过刀了。由此,上述七印实为谭老一生篆刻生涯的代表性封刀印作,足值珍视。

谭老印稿留存虽多,但因历史迁变,原石大多散落遗失,十不存一。这几方石印不仅篆文古雅遒劲,刀法浑然天成,文辞隽永,且石质上成,可谓印、石俱美,实为难得。

以上七印是谭老晚年最后关注印事的一段时间里集中创作的七方倾心竭力之作。是谭老八十五岁高龄时为自己一生总结性篆刻作品集的编辑出版而特地操刀添充的最晚时期之代表作。期中包含了老人对人生的独到理解;对佛教的敬畏笃诚;对艺事的深刻领悟;对新生命的无限寄托。是谭老一生篆刻长歌的最后深情吟唱。

图7 何宥穆印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系

猜你喜欢

字法边款白文
闲话图形边款
“无法之法”
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内容
秦宏刚
房 钢
刘 松
“三字法”求解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