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其实就这样(组诗)
2016-12-17若河
●若 河
幸福其实就这样(组诗)
●若河
牧童
牧童,一个叫了数千年的名字
在云龙,在大理,在云南,在中国
正逐渐失去其内涵
五星红旗飘扬的学校里
童声响起
牛角不用再挂书
升旗了
歌声在云端响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
花园般的学校
蝴蝶展起翩翩的翅膀
云朵清澈
朝霞映红了微笑
理想在红了
花儿开在蓝天上
旋耕机、收割机
田野里轰鸣
时代快了
老牛已不是当年的老牛
孩子也不是当年的孩子
不见赤脚与草鞋
小锣锅
学校,已不见黑烟升起
理想,已不是白米与肥肉
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
食堂代替了小锣锅
时代是转变的时代
出山,不再是绝望的代名词
太阳和暖,书页清明
朝气,书声,爱
一草一木崭新了世界
泥巴已经不是玩具
砍柴、烧火、做饭已经不是必修课
传了几代的小锣锅
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读书累了
热水代替了冷水
岁月无声
时代有声
成就了光明与梦想的颂歌
鹿山
很少有人在文章中歌颂过鹿山
它不过是大理州最西与保山市、怒江州
接壤的一个村民委员会而已
归云龙县漕涧镇
大半部分属于怒江峡谷
小部分属于澜沧江峡谷
海拔从一千多米到三千米
多数村寨海拔在二千五百米以上
原本以为
一辈子都不会到这个地方
我自己的出生地在云岭
而不是云雾穿天的怒山之巅
山路曾经耗尽这里大多数人的青春
外人很少会知道
这里藏有绝美的景致
无限风光在险峰
云天引领出人们靠山吃山的天然思想
是为一次“挂包帮”、“转走访”的行动
在2015年的10月8日
我们单位四男四女集体来了
淅淅沥沥的秋雨欢迎我们的来到
公路能见度只有几米
怒江峡谷在云雾之中
村委会的驻地叫石鹿山
过学校是一片小石林
往下是深壑
所见是晚归的牛群与羊群
在这高山之巅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还有松子和蕨叶
这些伸手便可得的山货
在四面绝险的老寿山
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寿星给我们做了家常菜
如果天晴
看见的是大尖山与高黎贡山
我们走进一户农家
院落整齐
男人已经上山放羊
院外是正开花的续断
家里是有几棵核桃
同步实现小康不再是梦
田园里开满了金色的豆菜花
蜜蜂在这嘟嘟飞舞
一位苗家汉子与我聊天
易地搬迁让家园美丽
芦笙舞中
各兄弟民族一家亲
浓酒化成了浓情
都相信:劳动者会有最圆满的结局
开车去大理
大理很远
1956年,父亲读书时走四天
1988年,我读书时坐车七个小时
2016年,我开车走两个钟头
以后,或许更短
这让我想起
当年我写作文谈理想
我说我要开车去大理的时候
老师说这样的作文不切实际
让我懊恼了半生
现在,车子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喜欢大理的蓝
一直都喜欢
当遥远不再成为灰心的距离
面朝洱海,春暖花开
体验这样的景致只在一念之间
这幸福,如大理的云
任意东西,都可见最深的蓝
掠过高原的马蹄声
史书上有云龙土官贡马到朝廷的历史
马蹄声里标记着一个地域久远的文明
我在翻,翻看历史的细节
是盐成就了云龙深厚的历史
这部历史由马蹄写成
励志,寸寸红土的颜色
高原,以山的高远将白云托举
高原,以水的浩荡将金沙淘出
飞蹄趟开三江水
金铃响彻五岳山
千年的历史在彩云中飞舞
明月依旧月明,星星变成了明珠
密布的河流
饱满了高原的血管
以盐强壮了地域的身体
又有一种马力
彩霞了奋发飘扬的战旗
高峡平湖
古镇新城
云龙还是那个云龙
天空还是那个天空
马蹄声已经不同
一个夏季的耕者
夏季,属于生长的季节
疯长的状态,是季节的自然属性
勤劳的人民,白天比黑夜长
没有婉约,没有冰封
拔节的声音盖过蝉鸣
腾飞的翅膀被羽毛硬化
青草得意地展示芳香
没有荒凉,耕者有田
心事在汗水中褪去杂质
爱情,在激情的脚步中深烙
收集阳光的人
又被阳光的紫色显示
一地流光
振臂挥舞中洒脱
有梦,实诚的
红心被绿色隐藏
澎湃的向往
脉动在潮湿的空气中
双手,已经成茧
搓一搓
一条道,泥印在手心上
阳光照耀在窗口
心被阳光透明,审视成为习惯
每天醒来,都可以看到平行而走的人生不想诠释,也不能诠释
那些聚散离合中暗藏的多种归程
有阳光,灵感就会清醒
感天动地的时刻不是很多
细水微澜中定然隐含必要的喧腾
没有走太远
阳光已经将心绪点燃
满山的植被被花开灿烂
此时需要吟咏
将洪音一韵到底
那些咫尺天涯的熟悉面孔
不停闪耀于心尖尖
幸福生活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风花雪月的大理,六十年巨变
生活从平面飞向立体
正以昂扬的姿态,用豪迈的语言
谱写各民族共生共荣的新童话
白家儿女,在高原之上
舞动一股春风,将梦种植
蝴蝶翩翩,花儿朝朝
立此存照,和美阳光
唢呐声声,三弦和鸣
蓝天乐土,欢乐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