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寺里闻钟声
2016-12-17李光乾
●李光乾
金光寺里闻钟声
●李光乾
李智红摄
“宝台山深古寺幽,莲花灿烂几度秋。钟声悠悠到客房,百鸟谈经声啾啾。”这首小诗是我写的,其中的“钟声悠悠到客房”,记述了我夜宿金光寺的见闻感受。
那是数月前的一天,我和文友们到宝台山金光寺采风。
宝台山位于永平县西南部,是博南山的分支,因其山形酷似莲花,山上又生长着“佛种灵苗”第四冰期遗留物种“木莲花”,故又名“木莲花山”。它是大理著名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野花芬芳,水秀山清。保存在金光寺的《立禅和尚语录》中就有几句描写宝台山四季风光的优美文字:“春暖树吐莲花,夏薰竹交玉笋,秋冬二季,桂梅斑竹芳菲,野樱山茶馥郁。”网上也有许多关于它的图片文字,大理电视台还有介绍它的专题片。但单凭图片很难感受宝台山的博大幽深,只有置身在15万亩原始森林中,听着鸟声、风声、泉水声,才知道什么是茫茫林海,巍巍大山;什么是“佛种灵苗”,“清净宝台”;什么是奇花异卉,古木参天。当我们呼吸着木莲花的香气,看着漫山遍岭的古树,一身轻松的在杨升庵、担当、李元阳、虚云和尚曾经走过的山间行走时,便觉得天蓝水清,花香鸟语,心旷神怡。任你游遍天下名山,见过峨眉佛光、庐山瀑布,也会觉得别有风光。
金光寺距县城63公里,坐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但由于动身迟,我们到时已是傍晚时分。暮色苍茫中的金光寺犹如茫茫林海中的一颗宝石,正放射着绚丽的光彩。金色的琉璃瓦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衬托下金光耀眼,引人注目。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的山门和大雄宝殿,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神圣庄严的感觉,比我想象的更雄伟壮观。可以说,在滇西的众多寺庙中,它是规模宏伟的一座。
住持和尚宽心师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他一边为我们沏茶,一边介绍金光寺的历史、环境及金光寺选址、得名的由来。我虽是第一次到金光寺,但对金光寺并不陌生。儿时便听老人们谈起与它有关的种种传说。比如建文皇帝是金光寺的开山老祖,金光寺有一颗夜明珠,金光寺有一口漏沙不漏水的大铜锅,建文皇帝的妹妹在金光寺附近的皇庵禅寺削发为尼,建文皇帝埋葬在金光寺附近等等。同行的文联主席张志强是我县的文化名人,非常熟悉博南古道的历史文化,出版过《边屯—古今前沿与后方》一书。曾在中央电视台、大理电视台等媒体介绍过博南古道的历史文化,自然知道这些传说。林松涛、段成仁是《博南山》杂志编辑和报社编辑,多次到过花桥、金光寺、霁虹桥采风,知道博南古道的历史,当然也知道这些传说。住持和尚经常与村夫野老、学者专家打交道,也听说过这些传说,于是话题便集中到建文皇帝的传说上。这是个莫衷一是的话题,因为建文皇帝的下落一直是史家至今还在争论的千古之谜。
晚上,我们聊到深夜才睡,然而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同宿的文友是走遍天涯海角也吃得香睡得香的中年人,睡下不久,便悠然进入梦乡,其中两人还响起了欢快的鼾声。“呼噜—呼噜—”犹如拉风箱,此起彼伏,你应我和,煞是热闹。也许“拉风箱”累人,也许气流顺畅了,半小时后,一人不拉了,另一人还“呼噜—呼噜—”拉得欢。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将鼾声进行到底之势,羡煞我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翁。真想挥挥手,让时光到退四十年,然后以青春之身去见周公。然而天不遂愿,无论我怎样想落天外,周公就是不赏脸。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等待天明。
大约凌晨五点,窗外传来“当—当—当—”的钟声,在万籁俱寂的凌晨显得那么清脆悠扬。我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漫漫长夜终于快要结束了。原来,和尚所撞的钟称为晨昏钟,也就是早晨黄昏各敲一次,每次都是108下,这是佛家认为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早晚各敲108下,就能消除人生的烦恼。一种说法是108下代表一年,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敲108下,表示光阴易逝,促人警醒。这就是“晨钟暮鼓”的由来。需要说明的是,“晨钟暮鼓”并非早晨敲钟晚上击鼓,它是古汉语中的互文,意即早晨五点敲钟击鼓,晚上八点击鼓敲钟,它是僧人按时作息的寺院生活的体现,表示一天的开始、结束。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夜半钟声”,系后半夜撞击,又称“幽冥钟”,也叫“无常钟”,是为了拯救地狱亡灵而特意击打的。据《增一阿含经》上说,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佛咒,得除500亿劫生死重罪。《续高僧传》上就有一则“释智兴夜半鸣钟感应缘”的故事,说隋朝大业年间,禅定寺僧人智兴自愿按照上述经典的教导,坚持寒天露手夜半鸣钟,发声响彻地狱,许多受苦者都可解脱了。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有“钟声偈”:“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脱离苦海。”撞钟的和尚每诵一句,撞钟一次。撞钟时还有特定的规矩步骤,先是紧七下,后是缓八下,然后是不缓不急二十下,这叫一通。如此往复三次,名为三通,撞击105下,最后再“当—当—当—”地撞三下,共108下。据说和尚每撞完一次钟“犹如卸下千斤担”。看来,“做天和尚撞天钟”也不容易啊!
当清脆悠扬的钟声响过不久,“咚—咚—咚—”的鼓声又响起来了。鼓声从大雄宝殿一侧的古楼传来,由于浑厚深沉,又隔着窗帘玻璃,且下着小雨,让人觉得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于是便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游记《远方的鼓声》以及儿时看过的一部反特故事片《古刹钟声》。如今我就在古刹听钟声、鼓声,亲身体验了一回夜宿寺庙的神秘之旅,自然感觉非同一般。反正睡不着,索性就当一回计数器,鼔声响一下,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数“一”,鼔声响两下,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数“二”。本以为,鼔声一停,我就能准确地报出数字。然而我错了。因为鼔声并非都是“咚—咚—咚—”的一个音调,它有时是单音节的“咚—咚—”声,悠长邈远,将人的思绪带向远方;有时是双音节的“咚咚,咚咚”声,显得匆忙急促,犹如催人上路;一会儿又是三音节的“咚咚咚,咚咚咚”声或多音节的“咚咚咚咚咚咚咚”声,仿佛正在擂响的战鼓,一声紧似一声,震得人心突突突地跳。谁知有多少人被它惊醒,又有多少人迷途知返,回头是岸。不由想到钟鼓楼上的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原来,沾了佛祖的光,寺庙的钟鼓声是有灵性的,它直指人心,催人警醒,促人振奋,难怪佛家说万物皆为佛声。我确信钟鼓声就是佛的声音,它启蒙昧,增菩提,通三界,泣鬼神,惊天动地,有“上彻天堂惊圣众,下通地府震幽冥”之妙,不只在寺院久久地回荡,也在我心里久久地回荡。
由此,我想到宝台山的老虎。
据说,宝台山的老虎有佛性,每年大年初一晚上,老虎都要到金光寺门口为开山老祖看门,听老祖诵经。开山老祖死后,老虎还年年为其扫墓,于是便有宝台山的老虎不吃人的传说。我想,老虎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它们在诵经声或钟鼓声中得到感化而弃恶从善吧。当然,老虎的传说未必是真,我们可信可否,但金光寺的诵经声、钟鼓声能净化心灵却是实。我就有种俗念全消,被洗涤、净化般的感觉。倘若红尘中人也忙里偷闲来听听诵经声或钟鼓声,即便不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也可清心寡欲,少些俗念。
由于鼓声的节奏或快,或慢,或急促,或悠长,或激荡,或深沉。而且三通鼓之间还有短暂的停顿,人的思绪难免走神,我只知道第一通鼔敲了十多下,第二通鼓敲的时间似乎更长些。我默默地数着,三通鼓共敲了946下,这个数字可能不确切,但我敢肯定至少敲了940下,准备第二天向宽心师傅请教。然而第二天早上,我的问话则是:“请问宽心师傅,寺庙的钟敲几下?”“108下。”宽心师傅笑笑,说,“所有寺庙的钟都敲108下。”那一刻,一直为没能听到寒山寺钟声的我释怀了。原来,金光寺的钟声与寒山寺的钟声并无两样,金光寺的佛像与寒山寺的佛像一样慈祥端庄。只要心诚,在哪个寺庙进香拜佛都一样。我虽没在金光寺参禅悟道,领会佛法的博大精深,但我在金光寺听到僧人们五点就起床早课的诵经声,亲身感受了佛家“晨钟暮鼓”的生活,也算是与佛有缘吧。
我去时正是农历七月半期间,许多香客都在超度亡灵。寺院里香烟缭绕,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不绝于耳。置身其间,仿佛全身的每根毛发都被洗涤一般的清净。这是寺院最热闹之时,超度亡灵的香客络绎不绝。那些喜欢寻幽探胜的游人,也举着相机到处拍照。平时寂寞冷清的古寺顿时热闹起来,但念经的僧人不为外物所牵。无论门外怎样人来人往,依然端坐在佛像旁,一边“橐橐橐”地敲着木鱼,一边不停地诵经。那副全神贯注的神情让做事常常心猿意马的我感叹不已。假如我读书做事也如僧人这般用功,何至于一事无成?而那些来来往往的游人,也大多如我一般,只不过一时兴起来看看风景罢了。很少有人会在这座名山古刹中放下那些野草般滋生蔓延的俗念,然后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尘中人到此烧香拜佛,大多都是为自己或家人许愿、祈福、求财、消灾而已,很少是为他人着想。吟哦着李渔题庐山绝顶的对联: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嶂,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看着来来往往的香客,不由触景生情,得诗一首:“南来北往皆香客,早出晚归结佛缘。金光寺里客三千,几人到此脱凡尘?”
在缭绕的香烟和茫茫林海的衬托下,金光寺恍若仙山琼阁,显得更典雅、肃穆、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