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2016-12-17林枫

防护林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辽宁省全省资源

林枫

(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沈阳 110122 )



辽宁省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林枫

(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沈阳 110122 )

摘要通过对辽宁省2010年湿地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提出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结合全省湿地资源实际情况的治理和保护对策。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在净化环境、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条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对湿地认识和重视的不足,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实施湿地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全省湿地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理位置118°53′—125°46′ E,38°43′—43°26′ N,全省东西长约574 km,南北宽约530 km。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4.75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我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与山东半岛成犄角之势。全省海岸线西起绥中老龙头,东至丹东鸭绿江口,长2 292.4 km,占全国海岸线的12.0%。沿海有266个近海岛屿。岛屿岸线长达627.6 km,占全国的5.0%。

1.2湿地资源现状

2010年辽宁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湿地资源总面积为145.93万hm2。按照湿地分类标准,划分为5个湿地类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最大,湖泊湿地面积最小。全省湿地植物474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湿地动物26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7种。

全省共有重点湿地17个;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及以下16个;已建湿地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及以下5个;已建专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4个。

1.3湿地资源变化情况

2000年全省湿地资源总面积121.96万hm2,2010年全省湿地资源总面积145.93万hm2。10年间湿地面积增加了23.97万hm2,增加19.6%。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增加5.53万hm2,人工湿地增加19.39万hm2,河流湿地减少0.61万hm2,湖泊湿地减少0.34万hm2,沼泽湿地保持不变。

2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特别是沿海湿地开发炙手可热,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我省沿海滩涂养殖,使湿地天然状态受到侵占和分割,生态功能下降。由于湿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我省近海经济鱼类数量减少,湿地水禽数量下降,芦苇面积减少。

2.2管理权分散,难以形成保护合力

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虽然省政府已经成立“辽宁省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全省湿地保护的日常工作,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且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和各行其事的情况。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2.3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力量薄弱

目前,我省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为落实《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组建了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2009年,丹东市、辽阳市和营口市相继建立了湿地保护中心。其他市尚未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不利于湿地资源保护。

2.4保护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省每年都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争取到一定额度的湿地保护资金,但是这些资金难以满足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需要。在湿地调查监测、保护区建设、研究宣传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资金支持。

2.5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近年来,省政府不断加大治理工业污染的力度,关停了400余家对海洋、河流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但是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排放。农业生产继续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仍然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

2.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海岸侵蚀是我省滨海湿地地区较普遍的问题。在沙质海岸区,由于采挖建筑用沙,许多良好的沙质海岸遭受破坏,加剧了海岸侵蚀。由于一些沿海湿地的破坏,许多沿海城镇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和渗透。海水对淡水系统的影响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淡水资源供应。

2.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省尚未对湿地做出全面、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使有个别地区对湿地环境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评价,但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湿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尚未达到评价目的。

2.8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目前全省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目前我省湿地研究人员很少,缺乏人才,缺少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

2.9监测管理体制不完善

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脆弱性、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测管理。在污染监测点数量和测定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门使用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不统一。湿地数据和参数等基础信息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部门和单位之间缺乏资料共享机制。

3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3.1加大湿地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湿地水环境

我省湿地面临着污染、泥沙淤积和海岸侵蚀的威胁。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水土流失加重,开采海岸矿物和沙石等原因,湿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应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达标规定,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管理。对生活污水治理,应加大净化处理能力。对农业生产污染的防治,应有计划的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实行生态环保型农业。加强重要水源地和沙化严重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泥沙淤积。对在海岸非法采矿和挖沙行为,有关部门应立即制止,限期整治。通过这些治理,能逐渐改善我省湿地的水环境,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

3.2加强湿地保护区和公园建设,加大重点湿地监管

我省共有重点湿地17个;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及以下16个;已建湿地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及以下5个;已建专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4个。但目前多数保护区机构不健全、管理薄弱、资金设备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对重点湿地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把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以及重点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建设资金来源。积极争取湿地公园列入《全国湿地公园发展规划》,重点湿地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投资建设中,对重点湿地实施专项治理和保护。健全和完善保护机构,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和水平;加强对重点湿地的管理,加大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建设力度,保护现有生物资源和湿地水环境。

3.3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

目前,我省的湿地保护管理涉及林业、环保、海洋渔业、水利和农业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关系着多方的利益,统一管理难以实行。我省还有8个市未成立市级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小组,不利于本区域内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所以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专职湿地保护机构,使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统一保护和管理。建立统一的湿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推进湿地保护管理科学规范。

3.4建立湿地保护投资长效机制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投入湿地保护资金2 094万元,平均每年仅418.8万元。我省对湿地保护的投入资金不足,制约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把湿地保护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引进民间资本。建立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补偿制度。多角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使湿地保护投资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全省湿地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

3.5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法规

2007年,我省湿地保护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颁布了《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为我省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湿地保护工作从此迈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我省并未制定有效的湿地管理经济政策、威胁湿地的限制性政策和保护湿地的鼓励性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依法依规对我省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使保护湿地资源的行为受到奖励,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

3.6加强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对我省的重点湿地实行动态监测,建立湿地资源监测站,统一基础信息标准,随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规划治理提供依据。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工作,推进湿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湿地生态修复与利用技术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湿地资源,为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湿地功能、作用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特别是湿地周围的居民和进入湿地的游客认识和了解湿地,提高保护湿地的意识;使政策制定者增强对湿地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提高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3.7加强湿地省际国际合作交流

对跨省流域的河流湿地(例如辽河),要联合防治污染,互通信息,加强交流。对跨省、跨国季节性迁徙的湿地水禽,要联合监测,及时沟通信息,共同保护。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争取湿地保护国际援助项目。学习借鉴国外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理念,交流提高我省湿地保护建设水平。

3.8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通过对全省各种类型湿地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和专家论证,科学评估我省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也让湿地可持续地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在相关法规政策框架内,合理开发利用也是对湿地资源的一种保护。

参考文献:

[1] 金连成,邱英杰,等.辽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奚克路.中国湿地资源辽宁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3]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4.035

作者简介:林枫(1977-),男,辽宁本溪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2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4-0092-02

猜你喜欢

辽宁省全省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