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演艺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2016-12-17吴荣华

关键词:演艺福建省福建

吴荣华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福建演艺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吴荣华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演艺业之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影响,福建演艺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管业界还是学界早成共识,但是福建演艺业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从宏观的视野阐述福建演艺业的资源、人才、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而对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可以看出演艺业的发展不在于催生一时的火爆繁荣景象,更根本的在于塑造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福建省; 演艺业; 可持续路径

演艺业对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影响,这不仅因为演艺业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社会的转型升级中承载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更是与福建省特殊的区位优势与文脉特色密切相关。首先,福建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民俗风情是核心内容,而戏曲演艺则是其重要载体;其次,福建是国家重点侨乡,是侨乡文化的中心地;再次,福建是海峡西岸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加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任务;复次,福建(泉州)不仅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而且也是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1]福建演艺业恰恰镶嵌在这鲜明的区位优势与绵延的文脉特色之中,一方面得其滋养哺育,另一方面为其添色助力。故此,福建演艺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管业界还是学界早成共识,但是福建演艺业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在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本文以宏观的视野对福建演艺业的资源、人才、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进而对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研究述评

学术界对福建省演艺业的关注与探讨由来已久。在《福建文化发展蓝皮书》(2007-2008)发布以来,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查阅发现,一部分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大环境下演艺业及演艺产业的研究,集中针对宏观角度下演艺业及演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如江兴《中国文化演艺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陈思《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刘桂茹《打造演艺品牌提升福建演艺业影响力》等;一部分是针对省市演艺剧团的发展研究,如徐俊强《福建省国有文艺院团演艺产业发展研究——以组建福建演艺集团为例》、卢文娟《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等。此外以“福建文化产业”为关键词的研究多是政策解读,如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或是宏观视野,如张燕清、龚高健《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或是案例剖析,如陈阳《改革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以福建省为例》。整体上,这些研究文献代表了对福建演艺业研究的基本情形。

学术界对福建演艺业的理论阐述,是伴随着国家尤其是福建省不断推出一系列文化发展扶持政策的背景下进行的。基于对国家一系列文化政策的贯彻落实,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文件,重点推进演艺业发展,如《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 《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闽政办(2016)84号] 中提出“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闽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及《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闽委发[2006]17号)提出要推动我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位,成为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2010年3月出台的《福建省演艺娱乐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演艺娱乐业市场化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演艺娱乐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功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等。据此,可以看出在这些文化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省演艺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的资料,仅2013年上半年,福建演艺娱乐业的增加值达41.14亿元,同比增长28.4%。此外,2015年福建原创作品“有7个项目入选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扶持专项,有18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实施扶持39个非遗地方剧种剧团公益性演出,各非遗院团全年开展公益性演出1900多场次。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国内外重要场合演出近60场,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武夷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自公演到2012年7月,共演出902场,接待观众112.7万人,平均上座率达64.3%,门票销售收入14477.8万元,直接带动了武夷山旅游、文化创意及茶产业的发展。[2]

不仅如此,对福建演艺业的研究也是基于福建的文化资源、文脉传承而展开的。福建省素称戏剧大省,拥有如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越剧等多个剧种。2011年,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3个,从业人员3957人;当年原创首演剧目106个,全年演出1.58万场,观众1387万人次,演出收入6526.8万元。福建省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歌仔戏《蝴蝶之恋》、京剧《北风紧》、闽剧《红豆缘》、评话《网上情缘》、伬艺《水榭欢歌》、舞蹈《冰心-繁星》等作品都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大奖;闽剧《贬官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话剧《雁叫长空》、闽剧《别妻书》、歌仔戏《蝴蝶之恋》、音乐剧《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闽剧《红裙记》等剧目也在连续几届的中国戏剧节上获最佳剧目奖;话剧《沧海争流》、舞剧《惠安女人》、木偶戏《钦差大臣》、梨园戏《节妇吟》、歌仔戏《邵江海》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等等,彰显了福建省作为戏剧大省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福建省的文脉传承这几年也是有目共睹,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传统文化逐步激活,不仅成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福建省的历史人文优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着历史文化古城和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一批专业的艺术表演人才,例如大师王仁杰,曾创作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优秀艺术作品,再如曾静萍,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福建省演艺业人才辈出,同时也在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带领下,福建演艺业的发展将更上一个台阶。

二、存在问题

对福建演艺业所进行的学术研讨、政策设计、业界实践在艺术管理学的语境内构成了互动与共振的文化发展生态,形成了一幅图景,标识着福建演艺业的基本情形。对这种情形的分析、评估、判断须然置于一个比较的框架内,方才可以了解其全貌,明确其目标,找寻其路径。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横向以及相互交织的比较,也可以是基于文化投入和文化产出的比较、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比较,或者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比较。由此看来,福建省演艺业市场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为活跃的的现实发展,但与北京、上海、西安、杭州、长沙等地相比仍有很多需要学习追赶的地方,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7)》,2006年福建省92个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收入共计20590万元,其中戏曲剧团演出收入为11594.2万元,这与北京、上海等地同年的演出收入和场次数量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不同人口对文化都有不同的需求。通常说来,文化发展领域对问题的正视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传统演艺资源的当代转化尚未完成

在福建传统演艺业中,主要是以地方戏曲为主,如闽剧、南音、高甲戏、福州评话、漳州布袋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当代人喜欢和接受?有很多剧种甚至“濒临灭绝”?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传统演艺业自身的局限性,包含两个方面:

1. 语言的局限。福建境内的方言较多,主要有闽语(闽东方言、闽南方言、莆仙方言、闽中方言、闽北方言)和客话两大类。拿福州来讲,在福州传统演艺市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福州话为主的闽剧、评话、伬唱等传统地方曲目为主,还有就是1949年以来陆续引入的京剧、越剧等具有共性欣赏特征的品种。由于福州话属于闽中方言的的代表,仅流行于福州市及宁德、三明的部分区域。在福州方言基础上孕育产生的传统演艺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严格的区域限制。所以在普通话盛行的今天,闽语已不能为国内所通用,更难以走向世界,从受众方面说,语言障碍注定了福建演艺业局限性的先天不足,传统演艺业与当代受众群体需求严重脱节。

2. 传统演艺业传承与自身发展矛盾的局限。福建省凭借其各自优势,赢得了演艺业的先行发展,福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孕育出了凝聚着他们智慧和才干,蕴含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演艺品种,传统戏剧和曲艺,民间音乐、舞蹈、语言、杂技和竞技等,在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得以体现。此外还有列入国家、省、市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福州晋安区新店镇腰鼓文化艺术之乡、马尾琅岐镇肩顶戏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演艺行业,经过数代人的传承流传至今已经非常难得,但由于受众群体变化、欣赏习惯改变、经济支撑不力等原因,不少演艺品种已经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面临生存发展的问题。民间闽剧团由于机制灵活和地域特色在农村市场还占领一席之地,城市国有闽剧院团,仍要靠政府补贴得以生存。其他如福州评话,伬唱以及十番音乐等众多传统演艺品种,多数只能在重要的节假日或社区节庆和庙会等场合,通过政府或民间资助得以生存。因此,如何协调好传统演艺业传承与自身发展这对矛盾,如何将传统的演艺资源完成当代转化,变成当代时尚流行的元素,被当代人所喜爱,这些都值得深思。

(二)由政府主导的演艺业市场供需格局尚未改变

目前,福建演艺业市场还是由政府主导,以政策为导向。虽然市场在逐步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据统计,2012 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000 家,演出经纪机构3059 家,专业剧场只有1966 个,三者比值为6.6∶3.2∶1。福建省专业剧场有43个,与相邻浙江省剧场216个相比,差距很大。这与政府政策不合理、演艺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等密切相关。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产业意识薄弱,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过分依赖于政府拨款,缺乏行之有效的相关市场经济措施。落后的体制进行管文化、办文化,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经济和法律意识薄弱,导致福建省演艺文化产业难以开拓融资,进行集约化、产业化运营;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演艺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也导致演艺市场鱼龙混杂,难以形成有序整洁的演艺市场。关于政府如何做到对演艺文化简政放权、对现有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都有待探索。

(三)演艺产业结构体系尚不完整

纵览目前国内外演艺业的发展,由演艺集团实行产业化运作的趋势显而易见,其演艺水平高、投入大,消费者多被吸引,产品也相当可观。而福建省虽然艺术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资源相对分散,而福建传统的演艺业中的主要品种闽剧、南音、高甲戏、布袋戏、评话、伬艺、十番音乐,还有遍布城乡的大批适应年青人文化消费要求的歌厅、舞厅等。除了省市专业院团较为系统的演出计划外,还存在大多数演艺群体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些群体大多以盈利为目的,缺乏方向和审美情趣的引导与把握,往往是鱼龙混杂,既无助于演艺市场的规范管理,也无助于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以至于在一些农村乡镇出现脱衣等低级趣味的演出屡禁不止,污染了演艺市场。此外,小型分散的演艺团体,也无助于整个演艺产业包括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票务公司以及消费市场培育等演艺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这与在演艺产业已形成规模的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西安大唐芙蓉园、杭州宋城集团等所带来的艺术欣赏的轰动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鲜明反差。虽然福建大剧院每年都有数十场高质量的演出,但个人主动掏钱买票的人是少之又少,多是重大节庆活动时政府买单,或由大型企业赞助举行的专场演出。虽然培育了一批喜欢高雅演艺业的欣赏着,但还不是高雅艺术的消费者。在演艺演出与消费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演艺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演艺领域的人才结构尚不平衡

一方面是艺术管理人才的缺乏,这不仅对于福建省,甚至对于国内各省市来说,这种高精尖的人才都是少之又少,虽然现在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培育成为了重点,但是这种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市场运作的优秀人才却不多,所以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培育方式也有待探索和完善。

另一方面是专业演出人才的缺乏,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们对传统的戏剧等文化越来越容易忽视,各地也面临着文化遗产无人继承的两难境地,所以对于吸引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工作尤为重要。

三、路径抉择

同发展所有文化业一样,发展演艺业不能像发展企业的方式进行,不能把建科技园的方式来建文创园。而现实中不少的地方都在搞一部大戏,演一场演出,以求毕其功于一役。演艺业的发展不在于集全省之力催生一时的火爆繁荣景象,更根本的在于塑造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一)发挥市场在演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运行“既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同样也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3]。福建演艺业市场也同样如此。

从政府层面看,政府部门既不能管的太死,如使用行政权力过多干预演艺业的发展;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由,如低级趣味的演艺活动。要科学合理地划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简政放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树立战略的眼光,把加快发展演艺业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层面,加以全面的统筹规划、部署。政府角色由生产者和管理者向助推者和协调者逐渐转变。在推动公益性演艺文化事业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不仅要加大支持力度,还要加强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满足福建省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福建演艺基金会,专门负责资金筹措,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三部分组成,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原创、非遗及公益性的演艺事业等,对于赞助、捐款的企业、个人给予免税政策优惠。此外,还要有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演艺业的政策措施,让民间资本在演艺领域同样享有出彩的机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多方面多方式开展对演艺企业的捐赠投资。从根本上既解决文化建设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的问题,也能促使文化企业完善自我造血功能。

从市场层面看,福建演艺业需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分配演艺资源,培育健康、有序的演艺市场。对福建省国有文艺院团体进行整合、改制、划转、撤销等体制改革,整合资源,成立演艺集团,上市融资,以现代企业制度来培育和壮大演艺集团,使之成为福建省国有控股的大型演艺企业。在经营性演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权力下放,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避免越俎代庖,使各种所有制的演艺团队都能在市场里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第一要加大演艺业资金投入,例如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并且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二要落实各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文化产业的有关税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演艺娱乐企业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业;第四要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贯彻落实演艺企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优惠政策;第五要积极支持演艺企业上市融资。福建演艺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演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走上一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赋予民众在演艺文化参与中的自主权利

就文化发展进程而言,赋予民众在文化参与中的自主权利,“激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艺术事务,其中艺术筹资是实现公共文化治理的重要机制,其要义在于更大程度上实现文化激活”[5]。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 激活公共对文化的捐赠。社会层面上,要逐渐转变艺术捐赠的社会意识,认识到不管捐赠还是赞助都是交换和互赢的过程,是个人和企业民主参与、社会责任的象征,符合个人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是一种价值的实现。艺术机构也要具备筹集资金的完整的措施,同时对于艺术捐赠的个人或企业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其捐赠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2. 激活民间文化消费需求。据统计,在美、日等发达国家,2012年居民娱乐消费的比重约为5%,属于第四大消费支出。我国同年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762元,占居民支出(16674元)的4.5%。农村居民则更低,文教娱乐支出仅为445元。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了我国对于演艺文化的消费总量偏小,增速偏慢,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居民文化消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对于福建省来说更是如此。

想要激活福建人民对演艺文化的兴趣,就演艺文化的作品方面来说,要针对福建省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创作生产出能适应舞台演出又能反映福建本土题材的演艺产品,鼓励、支持原创,打造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演艺品牌;创新发展,促使作品具有新意,推动艺术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促进演艺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演出品牌,推动福建优秀演艺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更能进入到广大福建人民的生活当中。

鼓励民间文化消费,还要保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鼓励、促进文化产品的创作繁荣;同时,文化消费要讲究价廉物美,要推出更加平民化的产品,满足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更亲民的宣传方式,让福建人民掌握演艺文化产品的信息,使其在文化消费中面临更多的选择。因此,民众在演艺文化中的积极参与,是福建演艺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形成演艺领域教育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文化的传播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是通过优秀的人才而得以实现。通过教育,可以促使演艺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艺术机构更加专业化。反之,优秀的演艺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艺术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演艺事业的发展。

1. 建立高素质的演艺人才队伍。对福建省现有的演艺人才队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来留住现有演艺人才,逐步提高现有演艺人才的待遇,大力发挥国有院团中演艺人才的独特作用。要加大对急需的演艺人才培养和引进,要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演艺人才队伍,如节目策划人、优秀导演、优秀编剧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老中青的传帮带,做好对福建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发挥福建省演艺业的自身魅力,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吸引演艺人才;做好宣传工作,使演艺业的发展为更多人所知,在此基础上招贤纳才,更好地为演艺业做出贡献。

2. 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当前,国内不仅艺术院校而且综合大学纷纷举办艺术管理专业,并且形成了的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就福建省而言,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院系仅有福州大学有硕士点,并且福州大学艺术管理硕士培养,每年也就只有几个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可在福建高校的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增加艺术管理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使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出更多演艺业需要的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市场运作的艺术管理人才。

3. 促使艺术机构的专业化。外部环境方面,福建省应整顿演艺市场,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健康、有序的演艺市场,使各种所有制的演艺团队都能在市场里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内部结构方面,艺术机构应建立专业化制度措施,规范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艺术机构常年可以进行艺术培训,普及艺术教育,从而培养更多潜在的文化消费者。可以说艺术机构专业化、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演艺人才专业化,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福建演艺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四)促进不同类别演艺机构的共同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对不同类别演艺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分别对待。对于大型演艺企业机构,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中小演艺企业的发展,引导演艺企业采取连锁、加盟等经营模式,通过收购、承包、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促进演艺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中小微型演艺机构建立,鼓励公民个人依法创办中小文化企业,引导中小型演艺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同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和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形成独具特色和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使福建省演艺市场迸发新的活力,为加快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五)培育与福建作为特殊区位与特色文脉相匹配的演艺资源

培育和整合福建特色的演艺资源,把福建打造成全国一流演艺大省。根据福建各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创作生产福建本土的演艺产品,并使之成为演艺品牌,向全国及海外推广。

1. 在经济发达城市福州、厦门、泉州定期举办国际性的音乐节,如歌剧节、钢琴节等;建设以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配套,文化、科技、金融有机融合发展的演艺产业园区,大力做好与之相关的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推动演艺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建立版权价值拓展中心。

2. 福建各地民俗风情、传统演艺资源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打造旅游演艺精品,使之成为人们旅游必看的景点之一。如闽东地区,打造以少数民族畲族文化为主的旅游演艺精品;闽西地区,打造以客家文化、土楼文化为主的旅游演艺精品;闽南地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传统戏曲演艺为主的旅游演艺精品;闽北地区,打造以历史人物、茶文化为主的旅游演艺精品。

3. 利用福建近台湾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闽台演艺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打造闽台演艺精品,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闽台两岸艺术节活动等。

4.促进福建演艺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以借助我国有实力的演艺中介机构,以此为平台来推出福建优秀的演艺产品走出去。同时,还可借助福建在全国商会和海外侨团力量,依靠其在外人脉和实力,推动福建优秀的演艺产品更快、更好的走向海内外演艺市场。

四、结束语

福建省依其政治、经济、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依靠丰富的演艺资源,其发展成效也是很明显的,但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发展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演艺业作为朝阳产业,对于福建省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立足于福建省演艺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其优势和问题所在,并结合各地演艺业的有益做法,为福建省演艺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路径和策略,打造有福建特色品牌的演艺精品。福建省演艺业在发展道路中既要有政府政策扶持体系的不断完善、高素质专业演艺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体制机制上的不断改革创新,还要有各种资源的整合、链接,才能不断向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演艺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福建省演艺业的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才是福建省演艺业不断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泉州。见2013年09月28日 新华网福建频道。

[2] 刘桂茹:《打造演艺品牌助力文化强省——2013年福建演艺产业发展报告及相关思考》,《福建文化发展蓝皮书》(2012-2013),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9页。

[3] 赵振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学习时报》2013年12月2日。

[4] 董 峰:《当下艺术筹资的学理建构框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余 言]

2016-02-18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演艺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研究”(2013B117)

吴荣华, 女, 江苏句容人,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J124

A

1002-3321(2016)04-0098-06

猜你喜欢

演艺福建省福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