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的奠基之作——读修订新版全四卷《希腊哲学史》

2016-12-17黄颂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哲学史史料

黄颂杰(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的奠基之作——读修订新版全四卷《希腊哲学史》

黄颂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希腊哲学史》将史料摆在首位,其丰富翔实的程度为我国以往古希腊哲学研究成果所未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辨析、融贯梳理和消化理解,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及其思想、理论、学说、观点、命题、概念、问题作出全面系统论述,全方位展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产生、演化、发展的历程,在平实严谨的论述中显现诸多新意创意,为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奠定了稳固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史料为据论从史出寓创新于平实奠基之作

由汪子嵩先生领衔的学术团队历经近三十个春秋相继于1988、1993、2003、2010年出版四卷本《希腊哲学史》,并于2014年出版修订本全四卷《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修订版统一了全四卷的人名、地名、书名的中译,规范了各卷一致的体例和注释,纠正了撰写和排版中的若干差错,特别是纠正第一、二卷尚无电子版时英文、拉丁文、希腊文的若干错误。新版不仅装帧一新,而且按照国际上专著的公认规格增加了凡例和专门术语的中、英、希对照索引。为了便于国内外学术交流,各卷补上英文的编、章、节、小节目录的英译。此外还增加了同近年发生的学术争论有关的补述和脚注,例如第一卷爱利亚学派一编中关于希腊文系词与“存在”范畴的长注,第四卷关于新柏拉图主义的Idea、eidos译为“理念”、“理型”的说明。笔者参加了2010年8月该著作收官之作的发布会和座谈会。2014年4月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希腊哲学研讨会,听取了修订版执行人陈村富关于修订工作及下阶段“增补”方案的介绍。作为一名西方哲学的教师,笔者跟随该书的出版陆续阅读了这部大作,获益良多。笔者在这里不敢说是作评论,只能说是谈一些读后的想法。

一直以来,笔者总是认为,学术研究是实实在在的事业,犹如建造摩天高楼那样,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牢固的基础。四卷本《希腊哲学史》就是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乃至整个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不错,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生命,没有创新,学术将失去活力,就将停滞枯萎。但是,创新绝非随意制造或搬弄一些概念术语,创新必须扎根于真实的基础,没有根基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奠基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奠基之作必须也是创新之作。有创新才能真正奠基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四卷本《希腊哲学史》便是这样一本融奠基与创新于一体的皇皇巨著。那么,这部巨著的奠基和创新体现在哪里呢?笔者在这篇短文中简要提出如下。

一、史料为据

史料是任何史学类著作的基础。丰富的哲学史料是这部巨著的首要特征。诚如作者在“序文”中所说,“坚持史料是第一位的”,“论述必须以历史资料为根据”,“论从史出”。该书史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典原著以及相关的古代文献,二是后世学者、主要是近现代学者研究古希腊哲学的相关论著。此外,还有西方古典语言辞书、百科全书、文化和宗教类辞书等工具书。从丰富的史料中可以看到: 1.全书涉及的哲学家的观点无一例外地都有资料依据(当然,对于同样的资料,不同学者由于视角不一会有不同看法,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存在任意的无依据的论断和臆测。2.作者基本上(当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中西学者在希腊哲学研究方面的情况和观点。这两点与上述该书包容的两方面的史料是相一致的。乍一看来,这两点似乎并不稀奇,也不新鲜,因为现在我们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各类科研项目成果乃至学术期刊上的一篇论文都有此要求。然而,如果我们历史地考察分析,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做到这两点实属不易,可以说是开新风树正气。该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首卷出版于1988年,在此之前的相当长时期,我国学术研究中轻史料、“以论代史”的情况是相当普遍和严重的。一种是打着“批判”的旗号,曲解甚至完全撇开史料,代之以简单粗暴的非学术性话语,凭空推论,无依据地论述,乃至打棍子扣帽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历次文化思想批判运动,到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轻视和无视史料成了一种常态。另一种是以“学习研究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服务”这种动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运用了诸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希腊哲学史料。笔者这里所谓的“服务论”是指那种虽不完全否定史料但对史料的运用完全是为了“服务”于自己主观的目的。其结果是从自身需要出发,主观武断,断章取义,剖析变成肢解,概括变成歪曲或空泛化。这种情况在往昔各种所谓的“学术争鸣”、“学术批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这些情况虽有改观,但其影响犹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希腊哲学史》的研究和出版对于改变和扭转轻视、无视史料的“常态”起了重大的作用。

二、论从史出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巨著绝不是停留在史料库上,而是对上述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达到消化、理解、融会贯通的地步,而且正是在此基础上对群英荟萃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及其思想、理论、学说、观点、命题、概念、问题提出了系统而有新意的看法和解释,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产生、演化、发展的历程,其广度、深度和高度在我国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学术界在重视史料的同时,存在着缺乏消化理解的史料堆砌的弊端,尤其是一些外国学术论题和论著,食洋不化的情况相当严重,旁征博引,一大堆名词术语的罗列,把人引入云里雾里。与此相反,四卷本《希腊哲学史》尽管也引用大量史料,但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辨析比较、解释说明引导我们一步步地深入希腊哲学的殿堂,明白其真相,史论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可以看到,该书对希腊哲学(也整个是西方哲学)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术语、用语以及命题作了追根溯源的探究,从词源词义、概念范畴意义及其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剖析,澄清其本真含义。诸如:“本原(始基,开端,起源arche)”、“真理(aletheia)”、“灵魂(psyche)”、“逻各斯(logos)”、“存在(是、有,estin/eimi)”、“思想(noein,noema,noesis)”、“心灵(努斯、心灵,nous)”、“智者(sophistes)”、“自然(本性,physis)”与“约定nomos”、“美德(德性,品德,arete)”、“相(理念,型,形式,idea、eidos)”、“本体(实体,ousia)”、“思辨(theoretikos)”、“知识(episteme)”、“实践智慧(思虑,实践理性,phronesis)”、“现实(现实活动,energeia)”、“实现(目的,entelecheia)”,等等。该书在这方面的分析论述,其认真仔细和可信度值得肯定。通过对基本概念术语的解释分析,该书将古希腊哲学的一个个学派、人物及其哲学观点、思想学说以及本体论知识论等哲学上的基本板块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其条分缕析的仔细深刻、综合概括的明晰精确,超越了国内以往的相关教材和论著。更有甚者,该书还将国内外西方哲学学者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他们的学术见解及其分歧争论、这些争论的前因后果、争论的焦点观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论著的版本状况都作了清楚详尽的介绍。这就使该书内容之系统完整、学术含量之丰富深厚在国内该研究领域位居“制高点”。该书新版附录包含了所涉的各类书目(工具书、哲学家原著、文献资料等等)、古代人名地名神名的中译名以及术语的索引,其完备、清楚、仔细的程度在国内学术著作的出版物中也非常突出,并可与国际学术著作相媲美。无怪乎该书不仅为国内学者所喜爱,而且成了我国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珍品。因为迄今写完希腊哲学史全过程的多卷本,在国外仅有19世纪—20世纪之交德国蔡勒(E.Zeller)的三卷七册《希腊哲学史》以及贡帕兹(T.Gamberz)的六卷《希腊思想家》。英国学者格思里(W.K.C.Guthrie)等都仅写到亚里士多德为止。

三、平实之中现创新

四卷本《希腊哲学史》涉及难读难懂的难题实在太多,但它并不回避搪塞,不故弄玄虚,而是依据史料实事求是地进行解析去蔽。我们不能说它解决了所有难题,但它确实解除了我们在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的许多疑惑和障碍,至少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真理、真相都是平凡的朴实的。该书正是以平实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引导我们探询希腊哲学的本真面目。而正是在这平凡的真实中闪耀着许多的亮点,其中有填补所涉研究领域中的空缺不足,也有对所涉领域的开拓创新。贯通四卷,每卷都包容着吸引我们的有新意和创意的内容、思想和见解。略举几例如下:

第一卷第7章论述爱利亚学派主将巴门尼德哲学时对“存在”和“非存在”、“思想”和“感觉”、“真理”和“意见”,从语词渊源和概念含义两方面进行了详尽细密的分析解释,触到了西方哲学的根——存在问题,开启了理解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之门。因为此后的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都与此相关。时至今日,当我们埋头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还不得不返回到希腊哲学。记得《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出版于1988年,当时正从表面的起哄式的现代西方哲学热,逐步转向澄清现代西方哲学各个学派的理论学说的真正含义,该书关于“存在”的解释论述成了大家争相阅读的重要篇章。第二卷中关于智者派的分析解释,关于“苏格拉底问题”的论述以及对柏拉图后期几篇对话的分析也是很精彩的创新亮点。智者派在国内哲学界长期遭贬抑,被称为“诡辩派”,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却又得到一些学者的褒奖和张扬。该书既肯定智者派在古希腊文化启蒙中的作用,又指出其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及其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的负面效应。书中关于“智者群像”、与智者运动相关涉的“修辞学”、“论辩术”以及关于“美德arete”、关于自然论(physis)和约定论(nomos)之争的分析介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西方学术的知识和信息。被西方学者称为西方思想史上“斯芬克斯之谜”的苏格拉底,在我国学术界长期被扣上“反动奴隶主贵族思想家”的帽子,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展现了苏格拉底其人其事其时代使命,仔细分析论述了他开创的哲学变革及其理性主义的道德观、知识观,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方哲学的先祖。柏拉图是我国学术界最广为人知的哲人,但国人对他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他后期大量对话的阅读研究。该书则以特别多的篇幅解读了柏拉图后期的《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泰阿泰德篇》、《斐莱布篇》、《蒂迈欧篇》,展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全面、更富于睿智、充满辩证精神的思想大家,在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中可谓开拓创新。

该书第三卷是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专著,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国内学界亚氏研究领域中可以说处于领先地位。作者在这一卷中十分明显地突出了问题意识。一开始就根据国际学界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亚氏研究中的四大问题,涉及亚氏哲学体系和亚氏思想发展的关系、亚氏与柏拉图关系、亚氏知识分类问题以及关于“存在”和“是”问题的研究。随后的亚氏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实践哲学四编都与上述四大问题相关。作者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都将不同论点一一举明,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向,毫不含糊,不回避。笔者想就其中的“存在”和“是”问题的研究多说几句。因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关于“存在”和“是”问题的大讨论与《希腊哲学史》特别是与第三卷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由该书所引发的。这部哲学史书对中国哲学界特别是西方哲学研究的巨大影响从这场讨论中可见一斑。该书第一卷(1988)论述巴门尼德的本原说时,就对“存在(Being)”进行了语源学和范畴含义的仔细分析。亚氏继承并发展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将存在作为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把第一哲学作为专门研究“存在”的学问,即后来的“本体论(ontology)”。该书第三卷论述亚氏哲学时对“存在”问题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讨论。虽然第三卷出版于2003年,但该书作者早在2000年之前就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写出文章。记得1999年秋末笔者(时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收到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俞宣孟先生寄来汪子嵩和王太庆先生撰写的论文《关于“存在”和“是”》,读后感到,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内容所涉决不仅仅是哲学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而是事关对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如何正确理解的重大问题,在与哲学类文章责任编辑商议后,决定尽快发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一期破例刊发了这篇长达近3万字的文章(当时刊文限1万字)。①汪子嵩、王太庆:《关于“存在”和“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关于“存在”和“是”问题的讨论由此进入高潮,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相关文章。2001年9月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中华全国外哲史年会上这个问题再次成为焦点,2002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将这场学术讨论汇编成书。②关于这个问题的详情请见《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巴门尼德哲学部分、第三卷亚里士多德哲学相关部分,以及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我国的现当代西方哲学研究者也从这场讨论中获益良多,因为懂得了希腊哲学的存在论才能真正领会、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其他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种种理论。该书第四卷关于晚期希腊哲学的论述承袭了前三卷的思路和风格,以丰富的史料和新颖的论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学术界在晚期希腊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薄弱滞后状况。其中关于晚期希腊哲学与地中海文化语境关系的研究论述,关于晚期希腊哲学向实践领域的转向,特别是哲学的“精神治疗”作用的指向,关于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互动关系的论述,都是富有新意和创见的研究成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笔者完全认同该书表达的所有观点和见解,更不意味着该书完美无缺;而只是想说,任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必须立足于扎实的基础和根基,基础和创新不应该分离,而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创新的基础不是真实牢固的,没有基础的创新是不可靠、不能持续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既要积极走向世界又要善于吸取各种文化的优秀精华。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学术的关注成为全社会全民性的问题。希腊哲学作为西方文化学术的根基,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和摇篮,蕴含着西方文化学术的基本概念、观念、命题、思路、方法,是我们了解和理解西方文化学术的起点和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四卷本《希腊哲学史》是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学术的奠基之作,这种研究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希腊哲学史本身。由汪子嵩先生领衔的这部巨著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心血,历经近30个春秋,它也可以说是一项人才工程,不仅在北京而且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造就了学术人才和研究基地。这部巨著不仅为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研究树立了严谨踏实、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努力创新、团结合作的榜样。

[责任编辑晓诚]

域外新刊

A Monumental Work in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Chin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Revised 4 Vol.)

HUANG Song-jie
(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gives priority to historical material,which has been the most extensive and well-documented i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in China.Through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with overall comprehension,this work managed to make a systema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ancient Greece-Rome philosophy,displaying quite a few creative approaches in its easy and well-built writing.It is supposed to be a monumental work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historical records as proof; standpoint based on evidence; creative idea in easy writing; monumental work

[作者简介]黄颂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哲学史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最有思想的句子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史料二则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哲学就是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