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肌电均方根和包络线的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

2016-12-17刘瑞东陈小平

体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徒手显著性用力

洪 扬,刘瑞东,陈小平



基于肌电均方根和包络线的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

洪 扬,刘瑞东,陈小平

运用肌电图的幅值均方根计算和包络线方法,对19名无专业运动训练经历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在稳定与不同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和负重(30%1RM)深蹲,躯干和下肢8块主要参与肌肉的多肌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稳定和非稳定之间、不同非稳定之间徒手与负重下蹲与蹲起阶段,肌肉的收缩力值和多肌用力模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徒手或30%1RM负重深蹲时,大部分测试肌肉的肌电均方根值和包络线在稳定与非稳定(硬支撑面)条件下,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r>0.5,P<0.01),表明硬支撑面的非稳定训练并不能显著改变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部分肌肉尤其是位于躯干的腹直肌、竖脊肌和小腿的胫骨前肌在稳定和非稳定条件下的均方根值和包络线出现不一致变化,表明在进行变换肌肉工作条件的训练时,不仅要考虑参与肌肉力量活性的变化,也要注意其用力模式的改变。部分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对橡胶垫软支撑的非稳定条件显示出显著性变化(P<0.05;r<0.5,P>0.05),表明支撑面的质地会对非稳定训练产生重要影响。在同一稳定或非稳定条件下,与徒手深蹲比较,30%1RM负重使得大部分所测肌肉的均方根值出现显著增加(P<0.05),表明“负重”是提高参与工作肌肉活性的重要因素。

非稳定;深蹲;肌电;RMS;用力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周期,以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为代表的一些新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与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相比,这些力量训练方法更加突出小肌群的训练,更加重视人体躯干和关节部位的稳定,更加强调运动神经对多块肌肉协调用力的支配和控制。然而,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这一源于康复医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在国内、外被用于竞技训练的时间较短,所以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稳定”和“非稳定”以及“稳定与非稳定之间的动态变换”是人体运动过程中最基本的形式和状态,也是决定人体运动功效的关键要素[7]。当前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非常强调非稳定条件下的稳定性(能力)训练,并将其视为与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之间最显著的差别[3]。但是,一方面,根据本研究的调研,目前对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和负重训练是否能够改善人体的力量能力或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即使在该领域研究发展较好的美国,这些新兴的力量训练仍主要是以变革“方法和手段”为先导的研究,其训练主要还是建立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主观感受和认可的基础之上,缺乏科学研究依据,尤其是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依据[2,4,5,16,23];另一方面,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的出现也带来对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的冲击和质疑,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是否仍能够发挥其作用,以及新兴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亟需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判定。

因此,本研究运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肌电图检测分析技术和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对稳定与不同非稳定条件的徒手和负重深蹲时的多肌活动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和比较稳定和非稳定之间、不同非稳定之间徒手与负重下蹲时,主要参与肌肉的收缩力值(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和多肌用力模式(包络线,Linear Envelope)的变化,为功能性力量和核心力量的训练提供相关生物学基础和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5名普通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全部为志愿参与,并且无专业运动训练经历。受试者1年内无骨折、肌肉拉伤等伤病,熟悉测试动作(深蹲),清楚知道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由于个别实验对象未能完成整个测试会导致出现数据不全,本研究最终获得19名受试者的测试数据(表1)。

表1 本研究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备

1.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该系统在本研究中主要用于实时采集膝关节角度,划分深蹲周期以及下蹲和蹲起阶段。

2.TrignoTM无线EMG系统(TrignoTMWireless EMG System)。该系统由美国Delsys公司研发,可无线同步采集16位EMG。此无线传感器可传输范围达40 m,便于受试者开展测试动作。

3.6自由度平台(Six Degree Platform),也称CAREN平台(图1)。该平台通过6个液压致动器的同步位移,保证其在6个自由度沿任意轨迹运动。本研究设定的两种硬支撑面非稳定状态(A、B)在该平台上进行,其中,非稳定状态A:频率为0.8 Hz,幅度为x=10 cm,y=2 cm,z=2 cm,ax=2 cm,ay=2 cm,az=2 cm;非稳定状态B:频率为0.8 Hz,幅度为x=15 cm,y=2 cm,z=2 cm,ax=2 cm,ay=2 cm,az=2 cm。

图1 本研究6自由度平台示意图

4.Polar团队训练系统(Polar Team Training System)。该系统可同时监测10名受试者的实时心率,用以排除因疲劳对肌电造成的影响。

5.橡胶垫(Core stability Disk)为橡胶材质,内部填充空气,用于本研究选定的软支撑面非稳定状态C(图2)。

6.其他实验用品。杠铃杆、多公斤级杠铃片、运动专用短裤、运动专用鞋、酒精、剃刀、皮肤磨砂纸等若干。

图2 本研究橡胶垫示意图

2.2.2 实验流程

在正式开始实验的前1周,对受试者进行1次(共30 min)非稳定训练的适应练习,以排除因对非稳定训练的不熟悉造成的实验干扰,并在实验开始前的48 h对受试者进行最大力量测试,为保证受试者安全,测试采用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的建议测试方法,间接地测出1 RM值。

根据非稳定状态以及负重条件的不同,将测试状态分为8种情况(表2)。其中,非稳定状态A和B是在6自由度平台上进行测试,C状态是在橡胶垫上进行测试,非稳定程度C>B>A。

表2 本研究测试状态一览表

受试者测试当天先热身10 min,随后被随机安排进行上述8种状态的深蹲测试。为排除运动疲劳对肌肉活动的影响,受试者每完成一个状态的5次深蹲后,间歇休息2~3 min,并全程佩戴polar心率表监控心率变化。本实验采用固定足距(20 cm)、足尖方向(外斜15°)和深蹲深度(下蹲到大腿上沿水平)姿势,下蹲速度要求受试者竭尽全力。1名实验人员站于受试者身后,保护其安全。根据Fridlund等人[13]提供的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体毛、皮肤等处理,将Delsys无线传感器沿肌纤维方向贴于所选肌肉的肌腹位置。参照前人关于深蹲技术动作[20,24]和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9,11,12,14,17,22],本研究共选择包括躯干和下肢肌共8块肌肉进行测试(图3):腹直肌(RA)、下腰部竖脊肌(ES)、阔筋膜张肌(TF)、臀中肌(GMe)、臀大肌(GMa)、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和胫骨前肌(TA)。

图3 本研究各肌肉贴片位置示意图

2.2.3 数据处理

1.肌电均方根(RMS)

通过Delsys EMGworks 4.0(Delsys,USA)肌电分析软件,将肌电原始信号经过带通滤波(截止频率10~400 Hz)、移动平均处理以及绝对值计算后,依据Vicon Nexus 1.7.1(Vicon,UK)采集的膝关节角度划分深蹲周期,计算所测8块肌肉在8种状态下,下蹲以及蹲起阶段相应RMS值。以徒手稳定(S0)状态各肌肉的下蹲、蹲起阶段RMS值为基准,对其余7种状态各肌肉RMS值进行标准化处理[15]。

利用SPSS 17.0软件,对徒手条件下稳定和多级非稳定各肌肉RMS相对值进行单因素(稳定程度)方差分析,同时,对负重条件下稳定和多级非稳定各肌肉RMS相对值进行单因素(稳定程度)方差分析,以及对稳定和相同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各肌肉RMS相对值进行单因素(负重程度)方差分析。

2.肌肉间协调问题的量化处理

目前,国内、外有关肌肉用力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研究根据曹辉等人[1]的分析方法,在刘瑞东等人[8]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同步肌肉包络线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状态肌肉用力模式变化。使用Delsys EMG works 4.0(Delsys,USA)肌电分析软件,对肌电原始信号进行低通滤波(5 Hz)和去零点漂移的预处理,剔除因测量系统不稳定造成的测量值零点漂移误差;依据Vicon Nexus 1.7.1(Vicon,UK)采集的膝关节角度划分深蹲周期,检验肌电波形,并计算肌电信号绝对值,最终提取各肌肉8种状态包络线。

由于每位受试者深蹲周期不尽相同,且肌电幅值受粘贴位置、皮脂厚度等影响可比性差,所以,对每个状态所测的肌肉肌电信号进行时间和幅值归一化处理,膝关节角度只进行时间归一处理,得到包含100个取值点的多肌电数组,再经叠加平均后,得到受试者8种状态的多肌电标准包络线信号。为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剔除每个状态标准包络线信号与其多肌电数组呈中低相关的受试者。

利用SPSS 17.0软件,对徒手条件下稳定和多级非稳定各肌肉标准包络线信号、负重条件下稳定和多级非稳定各肌肉标准包络线信号,以及稳定和相同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各肌肉标准包络线信号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代表不同状态肌肉用力模式相似程度越高;反之,则代表不同状态肌肉用力模式相似度越低。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不同阶段各肌肉活性和用力模式变化

图4和图5分别是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的下蹲阶段和蹲起阶段所有测试肌肉的相对均方根值的变化。均方根(RMS)是肌电时域分析的常用指标,主要反映肌肉活性,即肌肉参与运动的程度(muscle activity)[1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下蹲阶段,除腹直肌的RMS值在橡胶垫非稳定条件(C0)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之外,其余肌肉的RMS值均没有显著性变化。在蹲起阶段,腹直肌、竖脊肌和胫骨前肌同样出现在橡胶垫非稳定条件(C0)下的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所测试肌肉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大部分测试肌肉,尤其是臀大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等下肢大肌肉的活性,并没有由于从稳定到非稳定支撑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改变。腹直肌、竖脊肌和胫骨前肌的活性只在稳定与橡胶垫非稳定(C0)支撑之间出现了显著性变化,而在同样硬支撑面的稳定与非稳定之间也没有出现变化,说明非稳定支撑面的质地(硬或软的支撑面)也许是影响部分躯干和踝关节肌肉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Anderson等[10]比较研究了稳定与非稳定(橡胶垫)条件下徒手深蹲躯干肌与下肢肌肌肉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橡胶垫上的练习,腹直肌与上、下腰部竖脊肌以及下肢的比目鱼肌的肌肉活性明显高于稳定条件徒手深蹲的肌肉活性,这一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中稳定和橡胶垫非稳定(C0)徒手深蹲状态下的结果基本一致。

注:*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图4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的下蹲阶段各肌肉活性示意图

Figure 4. The Value of Relative RMS under Stable (S0) and Various Unstable Surfaces (A0/B0/C0) with Bodyweight on Eccentric Stage

图5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的蹲起阶段各肌肉活性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比较稳定和不同级别非稳定条件下各测试肌肉用力的动态变化,本研究运用肌电的包络线分析方法对徒手深蹲时的下蹲、蹲起阶段的肌肉用力模式进行分析(其原理见研究方法)。“用力模式”主要是指肌肉在完成某一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动态激活方式[21]。

表3是稳定与不同级别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的下蹲和蹲起阶段各肌肉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表明其动作模式的相似性越高,相关系数越低则相反。结果显示,在下蹲阶段,股直肌、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等肌肉在下蹲阶段的包络线相关系数均为中度或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5,P<0.01),腹直肌和臀中肌在稳定与非稳定状态之间表现出低度相关(相关系数r<0.5,P>0.05),胫骨前肌和竖脊肌只在稳定与橡胶垫(C0)之间出现低度相关,而在其他各状态之间均为高度相关。在蹲起阶段,股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阔筋膜张肌以及竖脊肌等肌肉均为中度以上相关,腹直肌、臀中肌在稳定与各非稳定状态之间仍呈现较低相关(相关系数r<0.5,P>0.05),胫骨前肌除仍在橡胶垫(C0)状态表现出低程度相关外,在其他非稳定状态(A0,B0)均为显著高度相关。

表3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周期各肌肉相关系数一览表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下蹲和蹲起两个不同的运动阶段中,无论是肌肉的活性还是各肌肉的运动模式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

1.位于髋关节的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等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在稳定与各不同级别的非稳定之间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表明不稳定条件下的徒手深蹲训练对这些肌肉的力量和用力模式并不构成影响。

2.腹直肌、竖脊肌、胫骨前肌和臀中肌的肌肉活性与用力模式出现不一致的变化,腹直肌、竖脊肌和胫骨前肌的活性在同样支撑面的稳定与非稳定之间没有显著性改变,仅在橡胶垫非稳定(C0)条件下表现出明显增大,而腹直肌和臀中肌的用力模式在稳定与各非稳定条件之间则出现显著性变化。该结果说明,在肌肉完成某一运动时,其活性(力量)和用力模式并不具有一致性,在进行变换肌肉工作条件的训练时,例如,由稳定变为非稳定条件时,不仅要考虑参与肌肉力量活性的变化,也要注意其用力模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肌肉活性的改变显示出肌肉的动员和兴奋水平(力量的大小),而肌肉用力模式的变化则预示着肌肉工作方式的转变(力量的分布),这两种变化对神经-肌肉力量的训练均具有重要作用。

3.位于小腿的胫骨前肌和躯干的腹直肌、竖脊肌在活性和用力模式上分别仅对橡胶垫不稳定支撑面表现出显著性变化,表明非稳定支撑面的质地是影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结果提示,在训练中,尤其在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中,不仅要考虑不稳定的程度,而且要注重不稳定支撑面的材质。

3.2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不同阶段各肌肉活性和用力模式变化

为了研究稳定与非稳定工作条件下负重深蹲时肌肉活性和用力模式的变化,本研究对受试者8块肌肉在上述工作条件下的RMS值和包络线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图6~图11)。

图6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的下蹲阶段各肌肉活性示意图

图7 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的蹲起阶段各肌肉活性示意图

结果显示,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负重深蹲的下蹲阶段所测肌肉的相对RMS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蹲起阶段仅有腹直肌、竖脊肌、胫骨前肌的相对RMS值在橡胶垫负重(C30)与稳定负重(S30)状态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所测肌肉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包络线的分析也表明,在下蹲阶段,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胫骨前肌、臀大肌、臀中肌的肌肉包络线在稳定与各不同稳定条件的比较均呈中度或高度相关(r>0.5,P<0.01),竖脊肌、股二头肌只在负重稳定(S30)与负重橡胶垫(C30)状态之间出现低度相关(r<0.5,P>0.05),在其他状态下均为显著高度相关(r>0.8,P<0.01),而腹直肌则在稳定与非稳定状态之间表现出低度相关或不相关(r<0.5,P>0.05)。在蹲起阶段,臀大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在负重不同稳定条件下为中度或高度相关(r>0.5,P<0.01),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竖脊肌、臀中肌在负重稳定(S30)与负重橡胶垫(C30)状态之间肌肉包络线呈低度相关(r<0.5,P>0.05),各肌肉均与C30状态的相关系数低于其他负重状态间的相关系数,腹直肌在稳定与各非稳定状态之间均为低度相关或不相关(r<0.5,P>0.0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肌肉30% 1RM负重深蹲的肌肉力量(RMS值)和用力模式(包络线)在稳定与各不同级别非稳定状态之间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尽管增加了负重因素,但是,非稳定条件仍然不是造成肌肉力量和用力模式改变的原因,该结果也与Wahl等人[25]、黎涌明等人[6]和刘瑞东等人[8]对有训练经验的受试者(运动员和体育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与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受试对象为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大学生。同时,负重深蹲也显示出与徒手深蹲相似的结果,腹直肌、竖脊肌和胫骨前肌等位于躯干和小腿的肌肉活性对橡胶垫不稳定(C30)条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增长),这进一步说明,不稳定支撑面的质地(硬或软支撑面)对参与肌肉的力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另外,包络线的分析也表明,多块肌肉在下蹲和蹲起阶段的用力模式出现不一致的变化,例如,腹直肌对所有非稳定支撑条件均显现出显著性变化,竖脊肌在下蹲和蹲起阶段对橡胶垫不稳定条件均表现出用力模式的变化,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的用力模式则只在蹲起阶段对橡胶垫非稳定条件表现出显著性改变。

通过对肌肉活性以及肌肉用力模式规律的分析发现,在稳定与非稳定负重实验条件下共出现以下4种情况:1)肌肉的相对RMS值无显著差异,同时该肌肉用力模式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如图8所示的S30与B30条件蹲起阶段的股直肌;2)肌肉的相对RMS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该肌肉用力模式也出现显著性变化,如图9所示的S30与C30条件下的竖脊肌;3)肌肉的相对RMS值没有发生显著差异,而该肌肉用力模式却具有显著变化,如图10所示的S30与A30条件下蹲阶段的腹直肌;4)肌肉的相对RMS值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该肌肉用力模式基本没发生改变,如图11所示的S30与C30条件的胫骨前肌。

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负荷的设定(例如徒手或负重)和工作条件的改变(例如稳定与非稳定)可以引起参与肌肉在活性和用力模式上的不同变化,其中,应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会出现不一致的变化,即可能出现肌肉活性(力量)不变的情况下肌肉的用力模式发生变化,或出现肌肉力量发生变化而其用力模式却未改变的情况。这说明,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尤其是进行轻负荷非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时,不仅要注意肌肉力量的改变,同时也应该注意肌肉用力模式的变化,该变化也许可以反映肌肉之间协作能力的变化。虽然,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手段还难以进一步甄别和界定这些变化的规律和区别,但无疑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问题和方向。

图8 S30/B30蹲起阶段股直肌包络线示意图

图9 S30/C30蹲起阶段竖脊肌包络线示意图

图10 S30/A30下蹲阶段腹直肌包络线示意图

图11 S30/C30蹲起阶段胫骨前肌包络线示意图

3.3 徒手与负重深蹲各肌肉活性和肌肉用力模式在同一非稳定条件下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徒手和负重因素在同一工作条件下对肌肉的影响,本研究对徒手和负重深蹲在非稳定条件下的肌肉活性和用力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图12为下蹲阶段非稳定状态的徒手与负重条件下各肌肉相对RMS值的变化率。结果显示,非稳定状态(A0/A30、B0/B30、C0/C30)下除腹直肌、阔筋膜张肌、胫骨前肌3块肌肉的相对RMS值变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所测肌肉相对RMS值的变化率在该3种情况下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

图12 非稳定状态徒手与负重条件深蹲动作下蹲阶段各肌肉相对RMS值变化率示意图

图13为蹲起阶段非稳定状态徒手与负重条件下各肌肉相对RMS值的变化率。结果表明,非稳定状态(A0/A30、B0/B30、C0/C30)下腹直肌、阔筋膜张肌和胫骨前肌的相对RMS值的变化率与下蹲阶段一样仍出现非显著性变化(P>0.05),其他所测肌肉的相对RMS值的变化率在该3种情况下均表现出显著性增加(P>0.05)。

图13 非稳定状态徒手与负重条件深蹲动作蹲起阶段各肌肉相对RMS值变化率示意图

表4为同一稳定或非稳定状态徒手与负重条件下深蹲不同阶段各肌肉关系,该表显示,下蹲阶段腹直肌和臀中肌肌电包络线各状态之间基本不相关,其他所测肌肉包络线除在稳定状态(S0/S30)和非稳定状态(A0/A30、B0/B30)呈显著中度或高度相关(r>0.5,P<0.01)外,在橡胶垫非稳定状态(C0/C30)上所测肌肉均为中度或低度相关(r<0.5,P>0.05)。

表4 非稳定状态徒手与负重条件下深蹲周期各肌肉相关系数一览表

上述结果表明,在同一稳定或非稳定状态(A、B)下,30% 1RM负重使得大部分所测肌肉的力量增加,对比徒手与负重在稳定和非稳定条件下RMS值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的结果,进一步说明,“负重”是提高参与工作肌肉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稳定”在徒手和30% 1RM负重时并不能明显改变参与运动肌肉的活性。该结果提示,在进行核心力量或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中,非稳定的训练并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而针对肌肉力量改善的训练也许还应将重点转向“负重”的层面,遵从Henneman[16]的肌肉募集原则(The Size Principle),即不同大小的运动单位随着肌肉负荷的增加而出现由小到大的募集。因此,徒手或负重在同一条件下,肌肉的募集即使在不稳定的条件下也没有出现显著的活性变化,而“负重”才是肌肉兴奋性(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本研究包络线的分析表明,大部分肌肉活性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其肌肉用力模式的改变,而在橡胶垫非稳定状态(C)上的负重与徒手比较不仅增加了肌肉的收缩力量,也改变了肌肉的用力模式,进一步说明,非稳定支撑面的质地是影响肌肉力量和用力模式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1.在同样徒手或30% 1RM负重条件下,大部分测试肌肉的RMS值和包络线在稳定与非稳定(硬支撑面)之间以及不同非稳定级别(硬支撑面)之间,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表明硬支撑面的非稳定训练并不能显著改变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

2.部分肌肉,尤其是位于躯干的腹直肌、竖脊肌和小腿的胫骨前肌在稳定和非稳定条件下的RMS值和包络线出现不一致变化,表明在进行变换肌肉工作条件的训练时,不仅要考虑参与肌肉力量活性的变化(力量的大小),而且要注意其用力模式的改变(力量的分布),这两种变化对神经-肌肉力量的训练均具有重要作用。

3.在稳定与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或30% 1RM负重深蹲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肌肉的活性和用力模式对橡胶垫软支撑的非稳定条件显示出显著性变化,表明支撑面的质地会对非稳定训练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进行非稳定训练时,不仅要关注非稳定的程度,同时也要关注非稳定支撑面的材料质地。

4.在同一稳定或非稳定条件下,30% 1RM负重使得大部分所测肌肉的RMS值出现显著增加,表明“负重”是提高参与工作肌肉活性的重要因素。

[1]曹辉,王子羲,季林红,等.速滑中腿部肌肉协调性同步肌电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8):1072-1075.

[2]曹森.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陈小平.论运动技术和技术训练——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研,2006,27(5):35-45.

[4]姜宏斌.人体运动核心区域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57-263.

[5]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8-112.

[6]黎涌明,曹春梅,陈小平.非稳定支撑面上自由负重练习的肌电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6):39-43.

[7]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8]刘瑞东,洪扬,陈小平.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5,35(8):45-51.

[9]ANDERSON K G,BEHM D G.Maintenance of EMG activity and loss of force output with instabilit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3):637-640.

[10]ANDERSON K,BEHM D G.Trunk muscle activity increases with unstable squat movements[J].Can J Appl Physiol,2005,30(1):33-45.

[11]CRESSEY E M,WEST C A,TIBERIO D P,etal.The effects of ten weeks of lower-body unstable surface training on marker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 Allen Press Publish,2007,21(2):561-567.

[12]DRINKWATER E J,PRITCHETT E J,BEHM D G.Effect of instability and resistance on unintentional squat-lifting kinetics.[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2008,2(4):400-413.

[13]FRIDLUND A J,CACIOPPO J T.Guidelines for human electromyographic research[J].Psychophysiol,1986,23(5):567-589.

[14]GOODMAN C A,PEARCE A J,NICHOLES C J,etal.No difference in 1RM strength and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the barbell chest press on a stable and unstable surface[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1):88-94.

[15]GOWLAND C,DEBRUIN H,BASMAJIAN J V,etal.Agonist and antagonist activity during voluntary upper-limb m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Phys Ther,1992,7(1):624-633.

[16]HENNEMAN E.Relation between size of neurons and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discharge[J].Sci,1957,126(3287):1345-1347.

[17]KIBELE A,CLASSEN C,MUEHLBAUER T,etal.Metastability in plyometric training on unstable surfaces:A pilot study[J].Bmc Sports Sci Med Rehabi,2014,6:1-11.

[18]KNUTSON L M,SODERBERG G L,BTBAWR C.A study of various normalization procedures for within day electromyographic data[J].J lromyograhy Nology,1994,(1):47-59.

[19]LUCA C J D.Physiology and mathematics of myoelectric signals[J].IEEE Trans Biomed Eng,1979,26(6):313-325.

[20]MCCAW S T,MELROSE D R.Stance width and bar load effects on leg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parallel squat[J].Med Sci Sports Exe,1999,31(3):428-436.

[21]MCGILL S M,GRENIER S,KAVCIC N,etal.Coordination of muscle activity to assure 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J].J Electromyogr Kinesiol,2003,13(4):353-359.

[22]NISELL R,EKHOLM J.Joint load during the parallel squat in powerlifting and force analysis of in vivo bilateral quadriceps tendon rupture[J].Scand J Sports Sci,1986,(8):63-70.

[23]SAETERBAKKEN A H,ROLAND V D T,Seiler S.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throwing velocity in female handball play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11,25(3):712-718.

[24]SCHOENFELD B J.Squatting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ercise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12):3497-3506.

[25]WAHL M J,BEHM D G.Not all instability training devices enhance muscle activation in highly resistance-trained individuals[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4):1360-1370.

Muscle Activation on Stable and Various Unstable Surfaces with Bodyweight and 30%1RM Weight during Deep Squat with Methods of RMS and Linear Envelope

HONG Yang,LIU Rui-dong,CHEN Xiao-p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muscle activaty of leg and trunk muscles during deep squat on stable and various unstable surfaces with the method of RMS value and Linear Envelope for nineteen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No difference was in the RMS value and power mode of most selected muscles with bodyweight or 30%1RM weight during stable and unstable platform (hard bearing surface). The RMS value of some selected muscles, such as rectus abdominis, erector spinae, tibialis anterior, in variable condition changed, which differ from power mode. On the rubber disk, which is the soft support surfaces, the RMS value and power mode of some muscle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Most muscle activitation was greater as the external load increased in stable and the same instable state.

unstable;deepsquat;EMG;RMS;powermode

1000-677X(2016)03-0067-07

10.16469/j.css.201603008

2015-11-23;

2016-02-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TY049)。

洪扬(1991-),女,回族,山东临清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E-mail:hongyang1910@163.com;刘瑞东(1990-),男,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E-mail:763689088@qq.com;陈小平(1956-),男,山东武城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Tel:(0574)87600227,E-mail:chenxiaoping@nbu.edu.cn。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G804.2

A

猜你喜欢

徒手显著性用力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徒手攀岩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