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兄弟”的身世浮沉

2016-12-16李保传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葫芦娃葫芦兄弟

李保传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唻唻唻。

叮当当咚咚当当,葫芦娃。叮当当咚咚当当,本领大。啦唻唻唻。

葫芦娃,葫芦娃,本领大。

……

30年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年代”,随着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的横空出世,一曲“葫芦娃”响彻大江南北,传唱至今。30年后的2016年7月,新版《葫芦兄弟》再次出现在荧屏上,歌还是当年的歌,但“80后”的“葫芦丝”们有的已经有了新“葫芦娃”,两代葫芦丝在同一首歌的浸染下,体验的是不一样的童年。

今年5月份,笔者偶然有机会与《新葫芦兄弟》制作方临时见面,交流中获悉新版中的人物造型没有大的改动,只是在“不毁童年”的基础上稍作修整,人物形象和色彩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体验。

一直以来,改编“葫芦兄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年来关于“葫芦兄弟”的“槽点”时有发生,真人版“葫芦兄弟”更是让很多投资人不敢轻易染指,由此可见“葫芦兄弟”的形象已成“经典”,制作方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决不敢“雷池”越步。

2016年是《葫芦兄弟》诞生30周年,新版《葫芦兄弟》选择在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强势推出,诚然有着对老版“葫芦兄弟”的致敬之意。

《葫芦兄弟》寻踪

提起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的创作,很多观众仍以为该剧本改编于某个神话故事。事实上“葫芦娃”从孕育到出生主要出于导演胡进庆的创意和构思,然而,30年来,随着时间流转,关于葫芦兄弟的身世却蒙上了谜一般的色彩。

在“葫芦七兄弟”没有问世之前,民间流传的只有“葫芦娃”,这个故事早在1956年就被董均伦等整理成文字并发表,儿童画家毛用坤绘制插图。1957年,画家张树德又根据华仁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创作了彩色连环画《葫芦娃》,从内容来看,这两个版本讲述的都是葫芦娃与春姐智斗绿脸怪的故事,与剪纸动画版的《葫芦兄弟》全然不同,仅同名而已。剪纸片《葫芦兄弟》的造型师、导演吴云初曾就“葫芦娃”的借鉴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只是在小时候看过《刘家五兄弟》的小人书,至今具体情节已淡忘,却不知有葫芦娃的书,胡导演(即胡进庆)有没有见过这类书,或听过这类故事,不知道,但即使知道,或者受此影响,影片也早已大大突破了前者而成为全新的动画故事”。

吴云初所提到的《刘家五兄弟》在情节上与《十兄弟》基本相似,其中,《刘家五兄弟》还被苏联动画家拍成动画片,影片在建国前后引进中国,50年代初期,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动画家对这部片子并不陌生,巧合的是,不论《刘家五兄弟》,还是《十兄弟》都以“XX兄弟”著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有《葫芦兄弟》呢?不可否认的是《葫芦兄弟》的创作原型确实来自民间故事《十兄弟》,这个故事在世界华人群体里流传深广,故事大意是说:有一对老夫妻,膝下无子,有一天妻子在河边哭,来了一位老太婆,老太婆问明缘由后给了她十颗葫芦籽,让他每年吃一颗,将来就会有十个儿子。这对老夫妻念子心切,第二天便把十颗葫芦籽全部吃掉了,果然,一胎生下了十个儿子,老大是顺风耳,老二是千里眼,老三是大力士……十兄弟造型精灵古怪,高矮胖瘦各具特色,本领也各有不同。长大后,十兄弟团结一心,惩恶扬善,各显神通。

1984年前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文学组编剧杨玉良先生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十兄弟》创作了《七兄弟》的文学剧本大纲,厂艺委会也觉得这个故事适合投拍,于是便找到了剪纸片导演胡进庆,并明确提出了厂里规定的一集创作费用7万的制片条件,也就是要求在创作上要更多地节约成本。

面对如此众多人物的故事情节以及低廉的制作成本,导演胡进庆考虑了很多天,他觉得逐一设计形象实在太难了,如果是七兄弟的话,只要设计一个统一的造型,然后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它们着装,会简单很多;而其他的反面角色,包括“皇帝”“卫兵”等,简化为“蛇”、“蝎”两个妖怪。此外片中的环境,如果要画城镇乡村、天上地下会太复杂,如果摆进山洞里去,环境就会变得单一,而且制作成本相应的也会比较经济。对此,胡进庆曾打趣地说:“由于没有钱,葫芦兄弟只能住在山洞里。”

这个改编几乎脱离了原著的故事构架,与《十兄弟》相去甚远,理由很简单:如果按照原著内容拍摄,靠厂里的投资标准根本“拍不起”。为了坚持自己的改编,胡进庆可谓煞费苦心,甚至还给时任领导丢下“你不答应,我就不拍!”的“狠话”。在我国剪纸片领域,胡进庆无疑是继万古蟾之后中国剪纸片行业里的头号人物,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虽然不是什么“官”,但对于很多作品和题材,基本上他说能拍就能拍。就这样,原著中十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在胡进庆的创造下换成了七个外形相同、颜色不同的“葫芦七兄弟”。编剧姚忠礼先生最后根据胡进庆的构思创作完成了故事的编剧工作。

1984年初,在《葫芦兄弟》摄制组还没有正式成立时,胡进庆就已经开始了“葫芦娃”的美术造型工作,据吴云初回忆,胡进庆在为《葫芦兄弟》筹备的时候,时间上正处于剪纸片《草人》的制作期,身为导演的胡进庆,身兼多职,利用空余时间不仅重新撰写了脚本,还为《葫芦兄弟》这部剪纸片分好镜头,画好了相关场景制作。

至1984年3月、5月,胡进庆已经分别绘制出《葫芦兄弟》第三集和第一、二集的分镜头台本,并勾勒出“葫芦娃”的发型、脸型、体型、服饰、颈式等,确立了七色七兄弟的造型原则。造型设计吴云初强化了葫芦冠饰,将胡进庆创作的“葫芦娃”右边一片叶子改为头戴葫芦冠,左右各点缀一片叶子,并勾画出“葫芦娃”美术造型的正面完善稿、侧面稿和彩色稿,这些几经修改的美术造型曾经全厂评选于1985年年底全部采用,葫芦娃的最终形象为:四方脸型、粗短眉毛、大眼睛、敦实的身体、头顶葫芦冠,颈戴葫芦叶项圈、身穿坎肩短裤、腰围葫芦叶围裙,服饰颜色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了葫芦娃正义善良、机智勇敢、团结协作的人物性格。

1985年11月9日,剪纸片《葫芦兄弟》八本正式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报文化部电影局,作为1986年题材计划,上报时暂命名《七兄弟》。1986年3月3日,上海电影公司在《1986年各项任务指标安排》中批复了《葫芦兄弟》的拍摄申请。

根据当时单位的规章制度,导演每年需要完成一部长片(约20分钟),或两部短片(每部10分钟)的工作任务,其他创作人员参照导演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1985年年底,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摄制组正式成立,胡进庆、周克勤、葛桂云担任导演,胡进庆、吴云初担任造型设计。就在影片投入制作不久,也可以说是从《葫芦兄弟》开始,即1986年1月1日,美影厂停发岗位职务津贴,取消每月5元的奖金,对创作人员实行酬金制。

为了加快影片的拍摄进度,《葫芦兄弟》的拍摄采用的是单、双集分组摄制。胡进庆、葛桂云负责单集的拍摄;胡进庆、周克勤负责双集的拍摄。1986年3月至10月,胡进庆分别绘制《葫芦兄弟》第四集至第十三集分镜头台本,交由两个摄制组分别拍摄。

在美影厂有一个创作传统,即影片拍摄时都会安排下生活搜集素材,由于该影片是一部民间神话题材,主要场景都设在山洞里,为此,摄制组只能就近去浙江和江苏宜兴的溶洞里写生,为影片设计搜集素材。

1986年,完成《葫芦兄弟》第1-9集。1987年,完成《葫芦兄弟》第10-13集,就这样,10分钟一集共13集的《葫芦兄弟》,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来创作完成。

1987年1月12日,上海电影总公司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报告《上海电影总公司1986年工作概况》时称:今年的美术片生产主要突破是根据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要求,在系列片创作方面作了尝试,包括剪纸片《葫芦兄弟》在内的五个系列影片,试影后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评,也满足了社会对于国产系列美术片的要求。同年,《葫芦兄弟》获儿童电影“童牛奖”。1988年1月15日,《葫芦兄弟》第3、4集被推荐评选1986优秀影片,1988年8月19日,影片荣获1986年优秀影片奖,为此,《葫芦兄弟》创作人员还获得了7000元奖金。《葫芦兄弟》的一夜成名可谓家喻户晓,但对于胡进庆个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当人们为屏幕上的葫芦娃激动欢呼时,却没人关心这个娃娃是谁创造出来的,而此时的他又很快投入到续集《金刚葫芦娃》的拍摄创作当中。

1988年1月至6月,胡进庆绘制续集《葫芦小金刚》六集分镜头台本。金刚葫芦娃造型与“葫芦娃”基本一致,唯一的区别是身穿白衣,颈部佩戴金光闪闪的葫芦挂件,表示“金刚葫芦娃”是由七兄弟合体而成。

1989年,完成《葫芦小金刚》第1-3集。1990年,完成《葫芦小金刚》第4-5集。1991年,完成《葫芦小金刚》第6集。

作为一部剪纸片,拍摄过程要求工作人员先把人物剪成有活动关节的纸片,然后在大的背景图案上摆出不同的动作,再一格一格地拍下来。13集的动画片,需要几千个场景,拍摄两年之久。两个摄制组分头拍摄,画好一集拍一集。最夸张的是,动画片里的所有音乐和音效,都是由一台电子琴完成的。归根结底是请不起专业乐队,还是成本问题。

“被抑郁”的葫芦娃之父

在胡进庆从事动漫行业的40余年里,“个人”的成就一直被隐藏在“集体”当中。他的作品所赢得的所有的奖项、赞扬,也都被冠以“集体”的名义,留给他所要继续的唯有他所追求的一个又一个的艺术梦想。比如在《葫芦兄弟》作品中,胡进庆身兼多职参与了《葫芦兄弟》的导演、编剧和形象设计等工作,但在影片播映和宣传方面观众却很难发现这一点。尤其在80年代《葫芦兄弟》的海报中,他就用了三个不同的名字:胡进庆、进庆,还有他的笔名“墨犊”,退休后还以“木朵”的笔名与吴云初合作创作了《蝶双飞》等剪纸作品。

胡进庆,193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53年参加工作,历任动画设计、动作设计、造型设计、导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至今年逾整八十周岁,平日的生活起居由爱人陆芬芬和一位保姆照料着。今年5月份,笔者登门拜访胡进庆先生,在谈到有关《葫芦兄弟》的创作细节时,他仍以清晰而准确的记忆诉说起当年的创作情景和年代数据,令在场的所有人惊诧不已。

令我们更为震撼的是,在胡老师的家里亲眼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葫芦娃粉丝们邮寄来的贺卡和信件。说到这里,不妨提到发生在2009年年底的“乌龙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采访胡进庆后在网上发帖子,一位名叫Edwina的网友于12月11日晚把帖子内容复制到了豆瓣网日记上,得到很多网友关注。后来在一些网友的建议下,发起了“给葫芦娃爸爸寄张明信片吧”的线上活动,网友们建议“不要登门拜访,就寄明信片”,这样则不会给“葫芦娃爷爷”造成太大困扰,进而引发了更多“80后”“90后”网友的热烈回应,其中包括很多身在国外的年轻人。

面对雪花一样飞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胡进庆先生才知道自己被莫名其妙地网传成了抑郁症患者,又有谁知道就在这次的“乌龙消息”之前,这位年届73岁的老人虽然塑造了大名鼎鼎的“葫芦娃”,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普通观众对他更是无从了解。

“这些东西(明信片和信件)要收好,很重要”,陆芬芬老师对我说起胡老师当时的叮嘱。谁曾想,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每年春节临近,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年贺卡,累积起来达数万件不止,本来就面积不大的房子却要专门腾出一个橱子来放这些明信片。“这些都是葫芦娃粉丝的心意,我们不能丢掉”,陆老师说。

吴云初导演与胡进庆是同事,但他却一直以“我的老师”来称呼胡进庆(按语:在《葫芦兄弟》系列片中,吴老可是葫芦兄弟的造型设计,也就是说“葫芦兄弟”的最终定妆照是由吴老完成的)。“这些明信片很好地说明了‘葫芦娃作品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他,影响了几代人”,原来,吴老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难以数计的明信片,看到来自各地的“胡爷爷”“葫芦爷爷”“葫爷爷”的称呼时,相信“被抑郁”的胡老师也一定是欣慰的。

“葫芦娃”之争

平日里,人们一般以“葫芦娃之父”来尊称胡进庆先生。2011年9月9日,新华网刊发了标题“葫芦娃之父胡进庆状告上海美影厂”的帖子,再次在业界引起大家对葫芦兄弟之“父”的关注。

国产经典动画角色“葫芦娃”到底是谁的“娃”?是有“葫芦娃之父”称号的胡进庆,还是负责投资拍摄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面对这些疑问,2011年8月4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认为,“葫芦娃”角色造型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与绘画技巧,且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构成美术作品,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根据造型创作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双方当事人的上述行为,可以认定“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由上海美影厂享有,两原告仅享有表明其作者身份的权利。

此外,“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进入影片以后,经动作设计、背景设计、绘制、摄影、编剧、导演、配音等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情节、反应等要素的生动形象。当人们看到静态的“葫芦娃”形象时,它已不是单纯的一幅美术作品。同时,该动画形象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有赖于上海美影厂投资拍片、出版发行等。据此,法院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角度出发,驳回两名原告(胡进庆、吴云初)的诉讼请求(此段文字来自网络)。

爱“子”心切,尽管胡进庆、吴云初两位老人曾再次提起上诉,但结果仍是维持原判,葫芦兄弟的身世之争最终在一场诉讼中有了一个交代。随着新版《葫芦兄弟》的播映,当字幕“原造型设计”一栏中出现“胡进庆、吴云初”的名字时,千千万万的“葫芦丝”们可曾想到,曾经的“葫芦娃之父”已是两位年逾古稀的“葫芦爷爷”,在“葫芦爷爷”的心里,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艺术梦想还没有实现,但他们一直在通过网络媒体关注着中国动漫艺术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当年看着《葫芦兄弟》长大的一代,因为其中的一些人正是在葫芦娃的影响下走上了动画艺术的探索之路。

附:创作班底:

《葫芦兄弟》单集创作人员(共34位):

编剧:姚忠礼、杨玉良、墨犊

导演:胡进庆、葛桂云

造型设计:吴云初、进庆

背景设计:常保生

动作设计:肖刚、陆松茂、王荣珍、周旭东、李建国

绘景:葛战、龚金福、李庆吉

绘制:岳慧敏、支仰泰、朱行和、段小西

摄影:吴华荣

作曲:吴应炬

录音:侯申康

《葫芦兄弟》双集创作人员(共36位):

导演:胡进庆、周克勤

造型设计:吴云初、进庆

背景设计:常保生

动作设计:沈祖慰、沈如东、伍仲文、孙能子、朱淑琴、林杰

绘景:沈同春、龚金福、李庆吉、段小西、朱行和、攸扬

绘制:岳慧敏、支仰泰、朱行和、段小西

摄影:吴华荣

作曲:吴应炬

录音:侯申康

注:以上单、双集人员有交叉。

《葫芦小金刚》工作人员:

编剧:姚忠礼、胡进庆

造型设计:吴云初、进庆

总导演:胡进庆

猜你喜欢

葫芦娃葫芦兄弟
葫芦瓜
宝葫芦
画葫芦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葫芦娃
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