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泥塑形式探究
2016-12-16李昊文张雪
李昊文+张雪
摘要:泥塑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民俗艺术,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它生于民间,为百姓所制所赏,传承至此,时代更替斗转星移,岁月的涤荡未使的它褪去光芒,优秀的泥塑作品在以更生动、更具创新的方式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散发着自己独具的魅力。天津泥人张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泥塑代表,被大众所熟悉。泥人张的创作形式起源于道光年间,在近2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新鲜的色彩和当下人文气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泥人张不仅继承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写实风格,而且能从戏曲和中国画内汲取营养,强调“神”与“形”的统一与渗透。展现了中国哲学上,“神”与“形”的辩证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论肯定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的行为对于大自然以及整个生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哲学上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在改造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要避免破坏自然,致力于自然和人保持相对平衡、和谐相生。
“天人合一”论对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泥塑是民族艺术浩瀚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泥塑起源于人类本能的对自然材料的加工冲动。在中国,泥塑起源于陕西,之后也广泛发展于鲁、豫、津等地,以天津泥人张为典型代表。泥人张是善于总结生活感悟,并具有代表性的泥塑表达艺术。它有丰富的色彩,懂得采用时代当下的流行主题,表达大环境中的人生百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别具一格,拥有极高的辨识度。他反映当下,新鲜感不断,与社会大环境融为一体,总是能抓住社会人的关注点,引起大众以及收藏者的共鸣。其作品《三百六十行》就是以不同的人物形象、社会阶层、工作场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正是写照,抓住不同工种的特点、人物的形态、社会的背景,令人有种以小见大之感。
“神”与“形”的造型特点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苏轼称赞吴道子的画作,可见苏对画作是要求符合客观现实的的规律的,我们由此也可得知“神”与“形”之间的艺术处理手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突出人物形象的作品。在艺术的创作中,往往既要兼顾客观形体的真实性,又要以神态作为主导,强调用神态去驱动形体的的表达。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默契。
泥人张作为以人物为主题的艺术设计作品,就是十分关注“神”和“形”的关系来塑造人物。我们不难看出泥人张不仅写实地描绘了市井生活,同时也留意从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中寻找创意灵感,从而创造出神形兼备的优秀作品。《天津志略》中曾经记载:“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张明山,“精于捏塑,能手丸泥于袖中,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肖其人,故有泥人张之称,誉驰南北”。泥人张的创作题材丰富创作形式多样,天津是在近现代被帝国主义设置租界的港口城市,有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泥人张的作品就显得具有包容性,具有文化融合的特征。神与形结合,作品生活化与大众息息相关,展现人生百态,趣味横生。我们从作品中也能体味出生活的温馨与趣味,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这座城、这个圈子的认知与态度。处处把握细节,把最微观的场景,人物的举手投足见记录下来塑之以型,形成朴实而又独具一格的创作精神。
徐悲鸿曾经著文盛赞“泥人张”的作品“是写实主义的杰作”,“具有世界一流的艺术水平,足可以和当时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师相媲美”③。泥人张不仅有着严谨的造型的手法与技艺,同时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它不仅是值得我们观赏的艺术品,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与记忆。
“自然至美”之配色
传统的泥塑与陶艺不同,没有经过烧制,因此在材料以及用色方面是艺术家必须认真考虑的。中国传统工艺讲究“自然至美”,崇尚自然美是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之一,例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营园善于借景,立足于环境。在泥人张众多诙谐丰富的作品中,总是能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和谐之感,这与其使用合理的配色密切相关。无论是色彩绚丽的视觉冲击,还是温和典雅的的舒缓,泥人张总是能够合理把握故事情节与个人的偏向性,使人物能够遵从场景,符合真实性,或者反应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义,给人一种作品整体浑然天成之感,舒适而又不违和。
看惯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充满喜庆的配色,泥人张往往似一股清泉流淌而过。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它总是能有意地打破传统,在作品整体色调及其统一的方面,选用纯度低,搭配和谐的色彩进行创作,雅致,且有别具一格。就像看惯了华丽的巴洛克,北欧的极简主义风格会使我们心里变得透亮起来。而泥人张的配色就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中的一股清流,朴素无华,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熠熠生辉。泥人张选用的配色就像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一样,泥人张是以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主题,站在不同的欣赏角度去创作,使作品脱俗,且统一。经典的配色无疑也是其独到的表现形式。
泥人张与当代再设计
泥人张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始终在题材上保持这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如此优秀的创作也在不断吸引着其他艺术家的目光,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如果碰上另一种创作形式,总是能摩擦出别样的火花。于是泥人张与定格动画就这样相遇碰撞,静态的泥塑作品像是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
我国定格动画拥有着许多经典造型,和泥人张相似,它们有的来自于戏曲,当然有的来源于中国的神话小说和文学名著。泥人张作为中国民俗艺术的经典艺术形式,结合定格动画一定会让更多人认识泥人张,泥人张的在艺术的道路上也会走得更远,在技艺上更加精美,两者相互激发艺术中的人性魅力。
结合现有的定格动画创作形式,泥人张与定格动画相结合,人物形态的要求要比之前单一的静态形式要更加精准,更加注重人物表情以及形态上的变化。因为针对不同的故事情节,每一个场景可能需要人物在多个时间点的动作和神态上有所变化,每一个动作和神态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考量泥人张的塑形技艺,也对定格动画在捕捉镜头、把握场景的技术上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强化人物表情的动态感,还要将色彩与人物完美地结合。这是一个聪明的革新,这使得定格动画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表现着中国的传统艺术,这有利于中国动画的改进与更好地发展成为“很中国”的中国动画;同时定格动画放大了泥人张刻画人物神态的优点,使原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富有人性,原本灵活的构架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整个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升华。
结语
在漫长的艺术长河里,泥人张似一股清泉涓涓而流,不断为中国的民俗艺术注入新鲜的力量。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泥人张没有被世人遗忘,因为技艺的独到,敢于创新不断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才有源源不断的新作品刷新着我们对民俗艺术造诣的钦佩之情。泥人张懂得中国哲学的力量,也明白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更加知道最好的继承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中国艺术创新尽一份心。它在创造泥塑的文化气质,也在打造中国专属的艺术格调。
注释:
张岱山、程宜山,《中国文化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55页。
贾长华主编,《六百岁的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7页》
③ 贾长华主编,《六百岁的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张海月.浅析天津泥人张在定格动画中的继承与创新,大众文艺,300270.
[2]杨语声 张扬 周小儒.浅析天津泥人张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理论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