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戏晋京,奏响湖南文化强音

2016-12-16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7期

湖南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文化历史悠久。湖南地方戏剧以其奇异的风姿,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19个剧种,高耸于中华艺术之林。近年来,湖南省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文化强省的征程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奏响湖南文化最强音,为建设文化新湖南燃烧着自己的激情。特别是自去年举办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以来,湖南省一大批切合当前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优秀剧目相继产生,这些新创作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很接地气,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潜质。此次举办“湘戏晋京”活动,向首都人民推介我省优秀剧目,目的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系列部署要求,充分展示近三年来湖南省艺术创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交流展现湖南省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为湖南省戏剧文化走出去搭建更好的平台,扩大湖南文化影响力,这也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次“湘戏晋京”展演活动时间定在2016年7月26日至9月20日,共12台剧目在京展演。据悉,开幕式定于8月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开幕式后将向首都观众展演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型舞剧《桃花源记》。

十二台大戏亮点多

展演剧目质量高

这次展演的剧目中,湘剧《月亮粑粑》入选了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0大重点扶持项目。这台剧目和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我叫马翠花》,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验收,并同时入选2016年25个国家重点创作剧目。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辛追》、省歌舞剧院的《桃花源记》、湘潭的《齐白石》、株洲的《天使合唱团》和涟源的《烧车御史》等5个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支持。这些剧目代表了近三年来湖南舞台艺术最高水平,届时一定会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盛宴。

展演剧目题材丰富

这些剧目紧贴“中国梦”题材、凸显湖湘本土特色,围绕时代热点、爱国主义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重大主题。比如,推出了反映山区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湘剧《月亮粑粑》,以表现小人物行大仁义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等一批现实题材精品力作;推出了廉政题材的湘剧《烧车御史》;有结合湖湘文化底蕴与文化旅游发展,反映马王堆文化的历史剧《辛追》,有以陶渊明“世外桃源”为题材的舞剧《桃花源记》,有以《岳阳楼记》中“心忧天下”为题材的巴陵戏《远在江湖》等等,整体上呈现出既雄浑沉郁又典雅明丽的艺术风格。

展演活动更加惠民

为了保障本次展演的顺利实施,当地文化部门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并由专人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进度安排。晋京演出的广大演职人员夜以继日的排练,届时将以最饱满的情绪,最精湛的技艺向首都人民汇报。为了让本次展演活动惠及更多群众,将以低票价的形式向观众开放,并将组织部分优秀剧目举办专场演出,让真正喜欢湘戏的朋友得到更多文化获得感。

剧目里的情真意切

湘剧《烧车御史》

剧情:被称颂为清朝一代廉吏并享有“烧车御史”美称的谢振定是湖南涟源市金石镇桃林村人。他博学多才、勤政爱民、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敢于勇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贪官和珅,实为匡扶正义的典范。该剧主旨从史,巧妙构思,通过元宵灯会严惩恶少,怒斥和珅宠妾,为维护法纪,忍痛割舍家小,哪怕丢官弃职竟当众烧毁一品官车等情节,塑造了谢振定“廉政清官百姓拥戴,烧车御史万古流芳”的感人形象。

评价:湘剧《烧车御史》搬上舞台,切合了当前反腐的热点,为从政者树立了一个清正严明的为官者形象。但我觉得,这个戏的价值还不止于此,他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呈现了清朝那个时代的官场生态,100多年过去了,却仍然是我们当代的一面镜子。这是这个戏呈现给我们的一个历史的看点。——蔡爱军(永州市艺术创作中心)

舞剧《桃花源记》

剧情:舞剧《桃花源记》以田园诗人陶渊明弹奏无弦琴开篇,将陶渊明对世事烦恼的疏解与渔郎不幸的遭遇及其偶遇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传奇经历进行融合,使人们通过该剧可以体味到当时民生的艰难以及追求自然和谐理想社会的深层表达。

评价: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与愿望,但现实却总是难如人意。找寻美好家园,共筑和谐社会,也正是我们目前所追求的幸福生活蓝图。纵观整个舞剧,以梦幻般的音乐、精美绝仑的舞美、如诗如画的服装、超凡脱俗的舞蹈,加之导演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拓展《桃花源记》原著的主旨思想,使这部舞剧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常瑞芳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音乐剧《天使合唱团》

剧情:儿童剧《天使合唱团》改编自邓一光的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主要讲述了交响乐团指挥左渐将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被迫退出舞台,但是他始终念念不忘要登上世界音乐殿堂。为此,他来到一所中学做音乐义工,寄望通过打造一支优秀的少年合唱团来实现他的梦想。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群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学业繁重只想以游戏释放压力,又个性张扬,不喜欢合唱,只有自嘲自己是垃圾宝贝的兰小柯愿意加入。兰小柯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进了戒毒所,母亲长期找不到工作,她靠勤工俭学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还得照顾智障的弟弟兰大宝。她对周遭充满敌意,她的世界与同龄人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她爱唱歌,还会写歌,她用歌声表达自己、安慰自己。一群问题少年怀抱不同的目的加入左渐将的合唱团,却渐渐地为音乐所改变,从互相排斥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走出自我,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的世界。合唱团成为全国大赛中的黑马,面对梦想中的最高舞台和病危中的左渐将,兰小柯和同学们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唱响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歌。

评价:青少年多变的个性是音乐多元的一个诱因,青春期是躁动的,电子乐、重金属音乐都带着青春躁动的味道。安静的时候乡村布鲁斯旋律,悠然淡定,直入角色内心,也打动观众的内心。而为青春昂扬的热舞配乐,更是充满多变和劲道。在同学们为兰小柯的服装出主意时,那几句“馊主意”的旋律,充满调皮、诙谐,是青春的味道,是可爱的味道,久久萦绕在耳畔。该剧的音乐始终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内心,与当下最时尚的音乐接轨,多元、包容,流行通俗中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对于中国原创音乐剧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尹德胜 (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花鼓戏《我叫马翠花》

剧情:只要你把爱情当猪养,精心侍候着,就不信它不长膘!这是班长对马翠花的谆谆教导,马翠花认为这真是语重心长加金科玉律。因此,他追着牛飘飘从石板村到德城。牛飘飘尽管没有很明确地答复,但也被他的坚毅和执着感动。马翠花凭着对小区居民的真诚和帮助,使得情敌也不得不公正地将他招进了小区保安队。

评价: “马翠花”这出戏把视线集中在社会最基础的底层生命上,从“仁义”出发,关注底层百姓的邻里乡约与市井情怀,关注进城农民的蜕变渴求与艰辛步履,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底线。这种关注是有温度的,不仅仅温暖着剧中人,也温暖着与剧中人相近相似的被边缘化了的芸芸众生。正是这种关注,令传统道德悄然生发出时尚的绽放。——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

汉剧《孟姜女传奇》

剧情:秦朝初年,澧州女子孟姜在龙舟竞渡中结识胜利者范喜良,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范喜良正欲登门提亲,与下池嬉戏的孟姜女邂逅,并按楚地习俗喜结连理,正值新婚燕尔之际,朝廷抽丁修筑长城,姜女悲情送夫,互约三年之期再聚,岂料三年苦盼,不见丈夫踪影,孟姜女毅然踏上千里寻夫之路,历经坎坷,来到长城,才知丈夫早已命丧苦役,姜女拍城悲号,泪飞如雨,哭声撼天,城墙为之坍塌。此时,恰逢秦始皇视察至此,发现姜女貌美若仙,欲纳为妃,姜女提出三愿获批准,趁祭祀喜良之际,姜女蹈火殉情。

评价:孟姜女的故事虽有超现实的地方,但是它正是底层人民炽烈的爱恨与反抗精神的凝聚。这一点是众多孟姜女戏都会去着力表现的,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原因。而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中,特别是风、雨、雷、电四神出场部分还可以看到,它有类似古希腊普罗米修斯、西西弗故事所折射的,人之令神恐惧的人的存在价值的精髓——人的精神力。——蒋晗玉(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京剧《辛追》

剧情:西汉初年,利苍被朝廷派往长沙国任丞相,认识了美丽的织锦姑娘辛追。后在平息英布叛乱时,利苍救下被叛军掠为人质的辛追。因而两人相爱结合。后辛追在丈夫支持下,大力研发纺织剌绣,促进了当地经济恢复与发展。吕后掌权后,对南越等地轻妄用兵,人们再陷战乱之苦。利苍被人陷害,忧愤而死。继任者利苍的学生越,即诬陷利苍之人。他权力在手,大行苛政,并想强迫辛追嫁给他。辛追坚决不从。越阴谋层出,霸占其织锦工坊,造谣说辛追对吕后有诋毁之言,并将辛追12岁的儿子征兵入伍,发往南越前线。辛追誓死抵抗,变卖家产前往儿子驻守的前线。她关爱士兵们,抚慰他们的心灵,接济寒衣与粮食给他们。越心中怨毒更深,设诡计谋害辛追年幼的儿子利狶,辛追在士兵们的帮助下战胜了越的诡计,教育了儿子。几年后利狶成长为一名英武的军官。而这时吕后崩,汉文帝继位,摒弃吕后的政策,和平统一了南越,并罢除了越,任命利狶为长沙丞相。辛追终于荣归临湘(长沙)城。

评价:《 辛追》在立意及思想主题上,宣扬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正面赞美真善美的品格,鞭打假恶丑的恶行。拒绝战争,珍爱和平。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我们的最高任务是,通过《辛追》推出“湘魂京韵”的湖湘“人”的精神,我们是一只做事认真,恰的苦,不畏难,霸得蛮,具有艺术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不断培养好的导演、演员,乐队、舞美业务骨干,让职工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把我省马王堆出土的精美文物(霓裳羽衣、素纱禅衣、古乐器等等)以剧的形式呈现,打造一个流动的博物馆,让国内外观众在看剧的同时欣赏湖湘古楚文化的精美艺术品,并且与博物馆联合常态演出,对外进行文化交流,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形成湖南强有力的艺术文化旅游名片。

——李蕾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肖彬(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花鼓戏《齐白石》

剧情:齐白石——来自民间的乡村木匠,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三起两落的坎坷命运,三种不同的画风,数位恩师和挚友,五出五归的游学历程,两次婚姻和两位生死与共的女人,一次撼人心魄的衰年变法,一生只为活着而执著于艺术创作的处世态度,一个勤俭于柴米油盐而凛然于民族气节的人格,一位纯粹的农民艺术大师而被这个世界充分认可的世界文化名人等等,展示了其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艺术上孜孜以求、锐意创新,将传承了几千年的国画推向巅峰取得辉煌成就的故事以及传奇风采。

评价:在这部戏中,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同绘画对人物的刻画一样,起着更加立体起伏变化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化妆其实并不比绘画简单,绘画的载体是统一的白纸或画布,而化妆的载体却是特征各异的不同演员的不同面型,故其应变性、随机性、熟练性方面的要求就更高。由于舞台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化妆是人物造型设计的有机部分,必须符合剧情变化和舞台美术的总体要求。化妆与服装必须在色彩上有所呼应,才有有人物造型的完整性。同时,人物与舞台背景的关系也应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映衬。——江霞(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舞剧《凤凰》

剧情:大型民族舞剧《凤凰》以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与崇拜中对于凤凰的信奉为线索,以被神鸟凤凰选中的神女——小凤凰与苗族小伙阿勇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因小凤凰与黑巫师矛盾冲突,最后为救回族人,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唯美故事。

评价:《凤凰》的舞蹈元素可谓是洋洋大观,剧中的舞蹈设计大多选用了湘西两个主体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剧情很简单,但作品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主题所折射的文化内核,却让这部剧的“戏骨”显现出史诗一般的宏大。

凤凰的足迹,是一个群体踏平风霜走向辉煌的足迹,是一个民族告别屈辱、浴火重生的足迹,这样的足迹饱含着品格的力量、也饱含着精神的厚度。踏歌而行,是一个顽强不屈、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畏艰辛、傲视风霜的生活态度,这种前行的姿态,让笑容永远荡漾在浪漫之中,让人性永远沐浴在曙光之中。——刘建(湘西自治州文体广新局)

巴陵戏《远在江湖》

剧情:三品京官滕子京因拥护和参与推行庆历新政,而贬为巴陵郡守。他虽身处逆境依然忧国忧民、昂扬奋发、锐气不减、初衷不变。他在岳阳执政三年,清匪除霸、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重修岳阳楼等等一系列强硬执政措施,使岳阳百废俱兴。在这过程中为筹措资金缓解经济压力,滕子京屈尊求助于昔日门下弟子,湖广镇抚使王钧第。位高权重的王钧第不满滕子京“傲上”,致使滕求援无果,反而“求”来百般刁难、恶意诬陷。滕夫人李氏为帮丈夫排解燃眉之急毅然变卖闺中细软为夫分忧,却招来商人的逢迎。滕子京得知城内债务纠纷众多,于是灵机一动,利用“非常规手段”追债而获得债主倾囊相助。王钧第却指控滕子京“违规操作”,然而,滕子京认为“不用雷霆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并以范公《岳阳楼记》砥砺自己,宠辱皆忘,心忧天下,愈挫愈勇,终使名楼崛起,雄文传世,为中华民族铸造了不朽的思想丰碑,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评价: 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选材、视角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写出了一个“人从高处跌下,偏偏神采飞扬”的贬官滕子京。而且,在行当搭配、场面设置、戏谑精神的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戏。——放之(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湘剧《月亮粑粑》

剧情:“月亮耙耙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这是一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它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想。

湘剧高腔《月亮耙耙》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断,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做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一首古老的童谣,升华为一个乡村女教师的中国梦!

评价:《月亮粑粑》一剧以“现实观照,人文关怀,独特视角,创新手法”的笔触伸入乡村代课老师这个最弱势群体,并以秦雅云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代课女教师形象,借助“月亮粑粑”的深层寓意,打开这个草根人群的真实内心,揭示他们渴望改变现实的梦想、矛盾心理与生存状态,深入开掘其人性、人情之美,引发了人们对乡村代课老师群体在艰苦生存状态下人性美闪光的认同。因此,开掘之深,才感人至深。创新决定角度,角度决定高度,《月亮粑粑》才会达到农村题材现代戏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胡安娜(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湘剧《田老大》

剧情:抗战初期,田汉来到长沙,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六处处长(三厅厅长是郭沫若) ,主管文艺宣传。

田汉受到母亲的启发决定修改“抢伞”,使这出老戏既跟上民族救亡的形势又有观众缘。

田汉带着一大帮湘剧艺人去赴李栋埔的宴请。李栋埔误会田汉与彭秋月有私情。田汉却光明磊落。彭秋月伤感于得不到平等相待,要与李栋埔绝交,同时也为田汉的理解深深感动,发自肺腑地叫出了田老大。

虽然时局艰难,宣传三队却显示出了新面貌。然而前线传来噩耗,李栋埔牺牲了。彭秋月悲痛万分。湘剧人义愤填膺。田汉告诉大家,湘剧人唱好戏,做好人,给百姓带去烽火中的精神力量,这便是每一个人的爱国。

锣鼓敲响。田汉握笔在书房疾书,要把“抢伞”改编为“旅伴”。蒋世隆和王瑞兰出现在戏台上。书房与戏台,剧本与剧中,模糊了时空界线。田汉唱出了剧中人投军的决心,唱出了湘剧人爱戏爱国的新声,唱出了戏剧家对艺术和人格的坚守,唱出了一个中国人磐石般的民族气节。

评价:湘剧《田老大》并未面面俱到地描绘田汉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是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田汉在湖南组建抗敌宣传队,与湘剧艺人们发生的一系列动人故事,聚焦其改编湘剧老戏“抢伞”为“旅伴”这一事件,刻画了一个艺术家田汉、一个革命者田汉、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田老大,同时讴歌了湘剧艺人和湖湘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爱国热情,以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湘剧《田老大》在舞台处理上,本着“大气诗意”的原则,牢牢抓住戏曲的灵魂,学习话剧的风骨,体现歌剧的气质。以写意化的表演原则,保持戏曲美学传统,以物质感的舞台视觉处理手段,使整台戏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烘托本剧大气磅礴的气质,同时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意趣;意图创作出一部在湘剧舞台上具有独特意蕴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钱钰(上海戏剧学院)

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

剧情: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根据《三国演义》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有关情节创作编写。全剧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占荆州、南郡、襄阳并以此为基地乘胜扩张,于公元209年发兵南征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调赋税以充军实,积钱粮以固根本为背景,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三千兵马只带着五天粮草长途奔袭以求速战速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灾、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住城池百般诡计刁难、层层设障死守城池的困难时,赵云以民生为计不兴杀戮从获得民心入手巧妙化解各种危难,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计取桂阳的曲折故事。

评价:《赵子龙计取桂阳》在更好地表现剧作艺术时,也较好地融入了桂阳本土文化,这在戏剧创作中,特别在如何将本土文化渗入新创戏剧当中,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在当今时代,传统戏剧如何做到融古于古、融今于古,既不失本土的、当下的文化,又能做到自然而不牵强、艺术趋向臻美,该剧剧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谭孝红 (郴州市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