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无限于极有限之中
2016-12-16侧面
侧面
到汕头的第二天,我们四处打听有关汕头的民间手工艺绝活,一位汕头文化界朋友,一听我们要找“绝活”,立刻写下了一个名字“陈建全”,旁边还有一个备注“微雕”,名字没记住,但微雕确实让我们感到颇为神奇。一天后,当我们如约踏进他的展览厅,迎面而来的陈建全,有着高大健硕的身材,笑容很腼腆,话不多,流露出的淳朴气质似乎与微雕艺术家有些距离。后来我们才了解,他确实是出身于澄海区隆都镇的一位农家子弟,从小商贩苦练到微雕艺术大师,个中的艰辛与历练可想而知,但人生到了这个阶段,那份难得的淳朴依然还在,但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上这股傻傻的朴实劲,才使得他能够经受得住微雕这样对意志毅力的极限考验。
微雕艺术,也称为微刻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据了解,微雕艺术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一种以刀代笔,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应,刀运神出,以精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被人们誉为“神刻意雕”。它必须具备精湛的刀功及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底,历代都被称为“绝技”。
汕头流传着一段陈建全凭此绝技一夜成名的故事:
那是在1995年,汕头市举办“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那次大会盛况空前,前来参加的都是国际上非同凡响的人物,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当大会结束,送一份什么样的纪念品给这些科学家呢?大会组织者伤透了脑筋,之后有智者推荐陈建全的微雕作品。果然,这份特别的礼品备受客人喜爱。据说送别宴会上,杨振宁博士禁不住欣喜当场就拿出礼物端详起来,并一再嘱托主人,一定要代他转达对作者的谢意和敬意。
从那以后,他才渐渐地被艺术界所熟知。陈建全经过近30余载的苦练,对微雕技法、意蕴已能心领神会,其作品风格独特,行、草、真、隶、篆字体劲健,雕刻技法运用自如,冲切娴熟,书法技巧的起、转、承、折得心应手,尤以发丝微雕为最。
“我与微雕结缘纯属偶然。”还没等我们发问,他就知道我们好奇什么了,相信这个话题他回答了无数次,也相信每一次叙述,都能把他带回到30年前,冥冥之中注定要改变他人生命运的那一天。
1986年,刚高中毕业的他,只身跑到广西桂林做生意,在漓江边开了 一 小店批发凉果。尽管家里世代务农,与艺术毫不沾边,但是,从少年时代起,陈建全就对传统的中国书法情有独钟,在经商之余,喜欢舞文弄墨的他常常闭门苦练书法。一天,陈建全写的一幅书法吸引了 一位路过的长者,攀谈起来,陈建全才知道长者名叫周克强,是我国知名的微雕艺术大师。一来二往,建全便与客居桂林的周克强结成忘年交。
在周克强那里,陈建全知道了微雕为何物,知道了清末民初名士于硕在径寸象牙上作千字文……陈建全听完了周克强关于微雕的种种传奇故事,已经不能自拔,恳求周克强指导他学习微雕。也许是陈建全的憨厚真诚,或者是他书法的灵气打动了周克强,他收下了这 一位关门弟子。
学艺之初,他白天要在批发店照看生意,晚上才能去周克强家里去学习微雕。最开始是在塑料片上练习刻字,刻了磨,磨了再刻,不知磨穿了多少块塑料片!周克强告诉他,何为神刻意雕?就是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刀运神至,心手相印。
几年过去了,陈建全的勤学苦练,渐渐有了成效,微刻技法日益成熟起来。1990年,陈建全因故必须返回故乡。临别时,周大师送了一件他亲手刻制的微雕小品,上面写着“艺海无涯,勤学苦练方成器,千锤百炼始为钢”。大师的教导和厚望,他一辈子铭记在心,也鼓舞着他攀越一个 又一个的高峰。
回故乡后,这么多年来,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琢磨出了不少拿过大奖的珍品。“只有等到夜深人静才是创作的‘黄金时间,最能平静下来专心创作。”他边说边捧出一个精美的盒子,打开盖子,里面是一把象牙折扇。他拿出来,轻轻地打开,折扇发出柔和的光芒。初看,只是感觉十分精细雅致,细细打量,才发现大有乾坤: 这个高22.9厘米,由26片牙片折叠形成的精巧牙雕折扇上竟然刻有《唐诗三百首》。这些牙片,上端3厘米作通雕花饰,下端1厘米也作通雕花饰,且部分被折叠覆盖,能够微刻的空间,只有中间6厘米的部分。创作时,陈建全先将每一首诗背下来,再作一番书法构思,有时还先在宣纸上练习,使之成竹在胸。然后,再把每一首诗当成一件条幅,启承转合,虚实飞白,既注重独立的美感,又关照整体的和谐,着力体现书法的韵味,努力达到书法艺术的效果。通篇采用古代的书法格式,错落匀称,行书字体清秀,用笔具有丰富的顿挫动作,气韵生动,是一件融诗文、书法、雕刻艺术于一炉的艺术精品。
这把镌刻着《唐诗三百首》的象牙折扇,带着陈建全对微雕艺术的孜孜追求,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展览。2010年在深圳第六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1998年,陈建全向着微雕领域至高峰——“发丝微雕”发起了挑战,历时8个月,该作品以“毛发微刻文字数量之最”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在申报基尼斯纪录的鉴定证书上有这样的评价:“其汉隶书体,古朴流畅,笔划清晰,气韵盈和,疏密有致,于幽微处见功力,是目前世界相同长度发丝刻字最多的微雕作品,为微雕艺术之精品。”
当我们借助100多倍的显微镜来欣赏这个上海基尼斯纪录作品时,一根9.5厘米的头发上,字字在目,清秀明晰,错落有致。如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想象不出,一根小小的普通白发丝,竟然能够雕刻出布局有序的300多个字,每毫米头发平均能雕出4个字!陈建全创作所用的“神来之笔”,竟是一根比普通绣花针还细小十倍的刻刀,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其它材料的微雕作品,发丝雕刻要求更高。因为是头发丝,故需十分谨慎,否则容易断裂,有时常因一个字、一笔划之差而前功尽弃。“刚刚开始雕刻时,头发断裂的事屡屡发生。甚至在雕刻到最后几个字的时候头发突然断裂,几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陈建全说,“不少发雕作品,经常刻二三个月还不成功,有时候半年也刻不成一件作品。”
聊起这个发雕作品《醉翁亭记》的创作历程,陈建全感慨万千。整个过程都是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的。状态佳时一晚能刻两三个字,疲劳时仅能刻一个标点,有时甚至刻断发丝。有一次已刻下50多字又断掉,这可是花费了他几个月的心血!他默默地重新开始,凭着对微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惊人毅力,8个月后,长达382字的《醉翁亭记》刻成了。
雕刻《醉翁亭记》用的是青年人的一根白发,在白头发上刻字然后上黑色,以便观赏。陈建全告诉我们取材的“秘诀”: 青年人头发较温润光泽,没有开叉,而且较为粗韧,是发雕作品材料的首选,但切忌用染过烫过的头发,因为那样的发质已经受损。
“现在要找一根可以刻字的头发丝越来越不容易啊!”他说完,深深叹了口气。因为现在,他又踏上一段更加艰辛的奋斗旅程,他要实现在100根头发丝上,刻下5430字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浩大工程。这个过程将要消耗多少头发丝,连他自己都无法预计。
30年的苦心钻研,陈建全对于微雕已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刀到意到,全凭意念感觉;这个活要具备特别的眼力:就是要明察秋毫、以小见大、洞若观火;还要特有的指功:就是手指要灵活,手腕要敏锐,功夫要到家;特殊的毅力:则是持之以恒,以苦为乐,物我皆忘。此外,微雕还要求要有特殊的悟性,特别的力道和特有的心境……”
要有怎样的心境,才能在极有限的空间里精雕细琢出这么多无限的想象啊?
起身道别的时候,突然才发现,他背部的异样。他背部有着明显异于常人的隆起,我们猜测,是因为常年微雕的那种姿势所致。出于礼貌,我们没敢问,只是紧紧地握了握他的手。
他执意要送我们出门,夕阳照在了他的脸上,已稀疏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异常明显,但神情淡然,眼眸清澈。
夜晚来临,今晚他应该还是会回到桌前,拿起笔刀,继续在那方寸之间,刻画他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