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乡居重塑
2016-12-16姚潇徽
谢 空 姚潇徽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风土乡居重塑
谢 空 姚潇徽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根据风土乡居重塑理论,从异地复建修缮、重组古村、村落环境氛围营造三方面,阐述了涉县红色小镇的风土乡居重塑策略,并探讨了红色记忆小镇的整体规划方案,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
风土乡居,红色文化,古村落,场地规划
1 “风土乡居重塑”的背景、模式、意义
1.1 “风土乡居重塑”的背景
传统村落的风土原貌是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独特的、古朴的文化遗存,既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同时又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然而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及旅游发展,大部分追求的是短线利益,导致当地传统文化断裂、村落面貌、景观被毁,原有传承被曲解。维护村落原有的风貌,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风土乡居重塑”这一概念针对于此而提出。
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提取出当地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梳理出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进而重建的村落才会符合传统的文化。
1.2 “风土乡居重塑”的模式
1)选址考察:村落不是孤立的个体,应与当地气候、环境相协调呼应,这是一个村落先天带有的特征,了解选址,才能了解村落的布局、空间形式的内在成因。
2)空间特色调研:了解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村落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对于当地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建筑和古院落,筛选出一定数目的典型原型对象,考察提取出村落的整体空间肌理脉络、形式特色。
3)协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已经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在传承原有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村落空间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使其具有发展活力。
4)还原重塑:对村落进行风貌整理,首先新选取的用地通过人工的修整融入到传统的风水格局中。对新建的村落建筑部分进行布局调整,营造出其原有的村落肌理脉络。建筑尽可能秉承原有材料、原有形式、原有工艺。
1.3 “风土乡居重塑”的意义
就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美丽乡村建设,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与成效,急于求成的建设,进而导致了原有的古村落遭到从古建筑、景观、生活传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破坏。然而“风土乡居重塑”这一新的理念在于重新的复建,对于原有的环境不做改变,同时因为是在新的地块所以既利用了荒废的土地又不会打扰原有村民的正常生活。“重塑”的新村落融合一个或几个村落的精华,使得来访的游客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民俗,而在此之后也方便了后续的研究。
2 基于“风土乡居重塑”理论的实践
2.1 项目概况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色革命老区。当地保留大量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行山民居风貌,其中很多院落在建国前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军政驻地和办公机构,极具红色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红色旧址面临极大的保护困难,村落中拆旧建新、乱搭乱建等现象日趋严重,日益增多的现代风格建筑与传统太行风貌格格不入,红色文化及传统太行文化和景观遗产亟待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太行文化和其特殊的红色历史,拟在涉县一二九师纪念馆西北方向建立一个革命遗址集中展示教育基地,内容为涉县境地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以达到保护、传承、展示的作用。
2.2 设计策略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涉县作为重要的根据地,保留下来了大量的古建筑、古院落、古村落。这些遗址不仅仅见证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太行山区地域性特色风貌的代表,具有历史价值与政治价值,基于“风土乡居重塑”的理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设计理念:
1)异地复建修缮。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单体和古院落已被人为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通过激光扫描仪将现有数据记录下后,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修复。
2)重组古村。遗址院落不应当去孤立的展示,不能像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一样单一的将其展示出来。应当效仿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将保留下来的遗址院落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村落,这样展示出的不仅是太行山区的古建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古村落丰富的空间形态。
3)村落环境氛围营造。高墙窄道,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在街的尽头忽然出现的古树老井这些特点都是古村落中所特有的情景,结合这些特点还原出具有太行特色的村落。同时在新建古村落中通过一个一个的红色场景,营造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氛围。在游览的过程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以达到传承和展示的目地。
2.3 红色记忆小镇整体规划
2.3.1 场地规划
对涉县民居考察之后,将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分为了三类,最终将红色小镇划分为三大片区,分别为河谷建筑风貌区、高山建筑风貌区、坡地建筑风貌区。在这三个风貌区的中心是一个民俗广场,以更好的将这三个片区连为一体起到连接与过渡的作用。通过走访涉县传统村落,发现其中空间节点数量众多、功能各异,是传统村落丰富界面与灵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道路布置
红色小镇中的道路走向为由东向西(见图1),一条主道贯穿小镇内部呈闭合状态,既是主要交通道路的同时,又起到了引领游人游览的作用。主干道又分支出一些细小的岔道,使游览的空间更加丰富。
1)主干道路。主干道路的游览过程清晰,并具有传统村落街巷的特点,是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的主要脉络,对整个村落的形态起到了主导作用。进入红色小镇之后,由一片水塘而开始的主游览线路,会一层层的升高,贯穿于三大建筑风貌片区之中,并最终返回于入口处的那片水塘。
2)辅助道路。在红色小镇中主游览线路之外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小路,这些小路深入到各个建筑组团之中,即为主干道路之外的辅助道路。辅助道路都是曲折的、界面丰富的狭窄通道,宽度大多小于2 m,两侧有石头砌成的高墙与砖雕门楼。起到联系主干道路、节点空间、各个组团的作用。
2.3.3 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位于河谷建筑风貌区中心的第一景观节点只有一棵树、石桌、石凳,简单却富含传统村落中村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再向西走去来到小镇的中心地带,四周看不到建筑物,唯有一个古朴的水房靠在季节山涧景观带旁,这便是第二个景观节点。沿着自西向东流的季节山涧景观带走去,到达一处庙宇旁也就是小镇最高点,这便是第三个景观节点。这三个景观节点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替在一起,游览的高潮此起彼伏。
2)水系景观。红色小镇的选址,西高东低,入口又开在东面符合“背山”这一特点,在入口处人工开挖出一片水塘,这便符合了“面水”这一特点。进入红色小镇,穿过河谷建筑风貌区就会看到南北贯穿的漳南渠(见图2)。红色小镇中另一条水渠为季节性山涧水渠。涉县属于北方城市,年降雨量较少,所以在雨季这条水渠内会有水,而到了没有雨的季节就会变成旱景,因此增加了整个山涧景观带的深度和意境,引起人们对水的溯源心理。位于台地上的景观环境沿着水流展开而变化,人们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都能起到引导人行为的作用。
2.4 建筑复建
涉县地处山脉所以自古以来当地百姓建房全是就地取材,青石砌垒,石头街、石头房、石头院子、石头门窗。古代初到涉县定居者多系石头垒墙和青瓦棚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的进步,渐渐地才发展成如今的结构。这次红色小镇的项目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复建原来的古建筑,进而将其保留下来。
2.4.1 院落布局
中国大多民居皆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涉县地区受用地以及经济条件影响主要形成了L形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此次红色小镇中复原的多数为四合院式民居,由于涉县的地势多为山地坡地,因此,很少有正南正北的朝向且院落较小,随着山势排列的一个个院落形成了山区特有的院落布局。
2.4.2 建筑形式
红色小镇中拟复建的这一批古建筑中所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概括为砖石、土坯、石料,还有木材。这些材料都是涉县当地比较容易获得的,再加之当时的建筑工艺不发达,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居内部空间以及中间院落都比较狭小(如图3所示)。
2.4.3 建筑装饰
在院落保存完整的同时,有些位于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也保存的较为完整(见图4)。木雕常见于建筑的门户、门框、门楣、门板、匾额等处。雕刻立体感强,图案精美,造型生动,充分能够反映居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 石雕在民居中常用在门槛、柱、梁枋、柱础、栏杆、栏板、台阶、上马石等地方,石材质坚耐磨,经久耐用,并且防水、防潮,外观挺拔,是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 砖雕广泛运用于门楼、屋脊、影壁墙、院墙以及山花等,各个部位的砖雕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工手法娴熟,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2.4.4 材料构造
涉县传统村落中民居墙体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木头的龙骨泥做的墙。另一种是用土坯、砖或石头砌成连续的承重墙体结构。
第一种墙体是砖墙结合木材的构筑,墙的厚度大约在50 cm,墙皮为砖中间泥土夹心包裹住用来承重的木材或者砖柱,柱上架梁最终形成了整个房屋的称重体系。也因此在当地有一种“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另一种为整墙为承重体,先在生土中加入稻草、麦秸秆以增加土的柔韧性之后再制作成土坯,由土坯垒成墙。这种做法成本较低,所以只有富户才会用砖墙,建成之后的效果也要比土坯墙更加光滑整洁。
3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村落更加整洁有序,提高生活水平,使得原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此次通过“风土乡居重塑”的理念,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丰富的文史资料,从地理区位、文化沿革、村落形态、院落布局、建筑形制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剖析涉县当地的传统村落。特别是涉县渊源流长的红色文化,为其增添了一份不同的历史使命,将其运用到红色记忆小镇这个项目之中,力图再还原出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通过这次实践项目为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试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1] 刘 振.邯郸市村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研究——以大社镇大社村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1.
[2] 谢 空,谷健辉.冀南伯延镇传统民居特色及发展保护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6(19):85-89.
[3]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贾 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On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houses
Xie Kong Yao Xiao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theory for the rural residential houses,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Red Town of She County from the maintenance of sites, regrouping of old villages,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atmosphere, and explores the overall planning scheme for the Red tow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constructing fascinating towns.
rural residential house, red culture, old village, site planning
1009-6825(2016)30-0014-03
2016-08-18
谢 空(1969- ),男,工程硕士,副教授; 姚潇徽(1991- ),男,在读硕士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