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约束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疆南疆四地州11县的调查

2016-12-16

关键词:南疆劳动力少数民族

苏 荟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约束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疆南疆四地州11县的调查

苏 荟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于新疆南疆地区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调查数据,利用 Logit 模型对南疆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得出,少数民族劳动力男性比女性外出转移就业意愿高6.125倍;劳动力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外出就业率高15.1%;相对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外出就业率低65.8%,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则高出4倍;汉语水平高的劳动力外出就业率是汉语水平低的3.14倍。与以往研究不同,研究发现预期或实际务工收入越高反而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率,当收入高出一个等级时就业率要低40.4%;劳动力就地就业意愿比外出异地就业的几率高54.4%。基于南疆地区人多地少、农业要素稀缺和城镇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提出加快南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启示。

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引言

区域农业资源要素稀缺造成农民的边际收入递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向工业部门转移,也就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然而,在农业核心要素资源(土地和水)十分匮乏、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占优势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并非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收益较高地区的城市工业转移。当然,资源禀赋不占优势地区的城市也会由于工业化程度低而没有形成充足就业的城市工业,致使劳动力需求市场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就近的城市转移就业。但是,为什么这一区域的剩余劳动力不能畅通的向资源禀赋丰富且劳动力市场需求充裕的城市或更远的区域(跨省)转移呢?

本文针对新疆南疆特殊区域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为对象,研究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和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新疆南疆地区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自身特性可能是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南疆位于新疆的天山山脉以南,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五个地州,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42个县市(不含兵团),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南疆人口多分布在绿洲,绿洲人口承载力十分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南疆农业劳动力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受环境和人口制约,农民人均收入较低,特别是喀什、克州和和田三地州,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有19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和田七县一市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少有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有效减少由于人地矛盾和水资源匮乏而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推进边疆稳定和南疆长治久安。但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即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对南疆特殊区域的少数民族为主的劳动力转移都不是很有效,在农业要素稀缺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约束下如何破解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呢?一方面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另一方面区域内城镇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本文认为分析这一特殊区域下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从劳动力自身因素和区域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着手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本文后面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论;第三部分利用调查数据对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并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文献综述

有关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国外经典理论有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Lewis-Ranis-Fei)、乔根森(Dale W.Jorgenson)模型、托达罗(M.P.Todro)模型等,刘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其核心是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为零的传统农业向城市工业的非农化转移,从而逐步消减二元经济结构。费景汉、拉尼斯(1964)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转由市场机制决定。乔根森(1961)认为农业并不一定存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假设,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工资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决定,工资水平都是上升的,只有在农业剩余基础上,农业劳动力转移才有可能。托达罗等(1969)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其动力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及城市就业率和预期收入。此外,还有斯塔克(Stark,1991)提出的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从劳动力家庭收入风险和决策行为方面决定劳动力转移。国内关于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蔡昉、陈吉元(2001)、杜鹰(1997)等有关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研究,林毅夫(2004)、赵耀辉(1999)等有关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及收入差距等推动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受自身素质、教育、户籍等因素影响。程名望,史清华(2010)分析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研究认为,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郭力等(2011)对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已婚、受教育水平较高、有职业技能、家庭耕地少、居住地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倾向跨省流动。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而言,国内研究借助国外经典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一是就地转移模式。发展二三产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异地转移模式。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劳务输出,流动到国内外。三是多元复合转移模式。就地和异地转移结合,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大本地就业与劳动力异地流动结合。此外,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马戎(2007)对南疆疏附县调查得出,维吾尔族农民跨省去沿海城市打工面对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如果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出现问题,就可能对维汉民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并介绍了县政府强大动员机制下组织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及今后需注意的问题。阿布都外力·依米提(2009)认为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赵强(2015)认为新疆城市化水平低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困难,以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择业观念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劳动力向全国范围转移。

国外有关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研究,有些并不适合国内特殊区域,有一定局限性;国内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针对内地农村和农民而言,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有研究但较少。针对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多方面问题的研究较少。新疆南疆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问题交错复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影响跨区跨省转移就业十分困难,既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就业的巨大压力,又面临区域内城镇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而南疆劳动力转移就业承担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使命,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殊性,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功能和意义十分特殊和重大。因此,针对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新疆南疆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假设

刘易斯、托罗达等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存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随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会逐渐使得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劳动力对转移就业收入的预期,也就是城乡收入差异必然引起劳动力转移就业。斯塔克(1991)的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动机不仅仅是收入差距,也有个人或家庭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南疆农业要素稀缺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和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两方面特征选取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就业因素等三类13个变量,并对变量进行了理论上的假设。

1.个人特征。本研究对象是南疆维吾尔族劳动力,由于南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等影响,维吾尔族劳动力外出务工受自身个人特征约束占很大程度。因此,研究中选择了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汉语能力和务工技能六个变量,在南疆农村维吾尔族女性婚后一般在家做家务和务农,家庭不支持家中女性外出务工;农村维吾尔族劳动力很多不会汉语,无法与不会本民族语言的人正常交流,这可能是维吾尔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障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外出就业及工资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务工技能的掌握都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因此,研究中假设性别、婚姻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有影响,男性外出务工的几率可能会更高;年龄、文化程度、汉语能力和务工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

2.家庭因素。南疆农村少数民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倾斜,家庭可以生育三个孩子,一般家庭均有二个以上的孩子,家庭人口比较多。但是,南疆受水资源制约,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绿洲人口承载力有限,人多地少,家庭收入低。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家庭人口、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及家庭距离县城距离等四个变量,一般家庭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家庭收入低及家庭距离城市近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假设这几个变量对劳动力转移就业都有一定影响。

3.就业因素。南疆农村少数民族由于受语言、文化、习俗、宗教等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不十分强烈,县城之间距离远,劳动力县域内就地就业有明显意愿,夸省异地就业意愿不足,政府一般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赴对口援疆省市集体务工。本研究选择就业地、务工收入和务工方式三个变量,并假设就业地距离家越近,就业意愿越强,务工收入越高越吸引劳动力外出就业,跨省就业表现不明显,政府组织动员的集体务工方式对跨省外出务工有影响,但是可能不占优势。

(二)模型设定

本研究运用定性响应回归的logit模型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是与否的选择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劳动力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设置因变量为1,没有则为0。

模型如下:L= ln [p/1-p]= β0+β1X1+β2X2+……+βnXn+ε

(1)

式(1)中p/1-p为发生的机会比率(odds ratio),即劳动力有转移意愿与没有转移意愿的概率之比。Logit模型的偏回归系数(βi)为相应自变量变化一单位所带来的L相应的对数发生比变动,即Ln(p/1-p)的改变量,如P=1或0显然这个表达式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对等式两边取e的指数得:odds=(p/1-p)=exp(β0+β1X1+β2X2+……+βnXn+ε)= eβ0× eβ1×eβ2×……eβn×eε

(2)

式(2)eβi为发生比率(odds ratio),表示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发生比变动的倍数。即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发生比变动的百分比为 (eβi-1)×100%,这就是回归系数表达的真实含义。

Logit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系数的检验采用Wald统计量进行检验,Wald检验值越大,表明该自变量的作用就会越明显。

模型中变量表示为:y表示因变量, xi表示自变量,具体如下:

表1 计量模型中有关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变量说明

(三)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2015年9月23日到10月7日由新疆高校在读的来自南疆的维吾尔族本科生利用古尔邦节、国庆节长假返家期间,对喀什、阿克苏、克州、和田四地州的泽普、英吉沙、阿克陶、莎车、民丰、于田、阿图什、墨玉、温宿、疏附、拜城等11个县市以维吾尔语访谈的形式对返乡过节或在乡的维吾尔族劳动力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89.5%。

(四)描述性分析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对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在被调查的劳动力中72.3%有转移就业意愿;被调查劳动力中男性占58.4%,女性占41.6%,平均年龄32.5岁,已婚占66.5%;劳动力受教育情况为,小学及以下占21%,初中(包括中职教育)占45%,高中(包括职业教育)占13%,大专及以上(包括高职教育)占21%;被调查劳动力中35.5%不懂汉语(即听不懂,也说不出),48.3%懂一些汉语(即能听会说些,但不熟练,不能读写),16.2%是熟练掌握汉语(即能听说,也会读写);66.8%的劳动力掌握一种技能或多种技能。被调查的劳动力家庭情况是,平均家庭人口数为5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积为10亩,家庭年平均收入是1.4万元,家庭居住地距离县城平均为26.9公里。在被调查的劳动力中,有70.1%愿意到家庭所在村乡镇或较近县市就业,29.9%愿意到离家较远的南疆其它地区(乌鲁木齐或北疆)就业;劳动力对外出务工收入的期望是2.46(2表示1500-2500元/月,即略高于2500元/月),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占55.9%,高于2500元的占44.4%;76.8%的劳动力希望由县乡政府或社会中介组织集体组织外出务工,但仅限就近务工,23.2%的劳动力选择自己外出务工。

表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五)计量结果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进行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将劳动力个人特征的8个变量一次全部进入方程,得到模型一。剔除婚姻、大专和务工技能等三个不显著变量,再与劳动力的家庭特征和就业特征等变量进行检验,得到模型二,其中除家庭特征变量外的变量都呈现显著。从模型一和模型二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可看出,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都较好。

表3 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及影响的logit模型计量结果

注:***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1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表3结果分析得知,模型一是将样本数据中反映劳动力个人特征的变量进行检验,在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检验时将初中作为对照组,结果反映婚姻、大专、务工技能三个变量未通过检验,不显著;变量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小学变量的系数为负,其余变量系数为正,这与前期假设相符。在剔除模型一的不显著变量后与其余变量进行检验后得到模型二,结果得到家庭特征变量和就业地变量不显著,其它变量都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其中,在反映个人特征的变量中,少数民族劳动力男性比女性外出转移就业意愿高6.125倍,年龄变量呈现负值,说明年龄小的劳动力比年龄大的外出就业意愿高15.1%,相对初中学历,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低65.8%,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初中高4倍多;具有较高汉语能力的劳动力外出就业几率是不具备汉语能力的3.14倍。预期或实际务工收入越高反而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几率,当预期或实际收入高出一个等级时就业几率要低40.4%;务工方式变量是负值,表示劳动力愿意就地就业的比政府组织外出异地就业的几率高54.4%。

对此分析得到以下解释。

1.对劳动力个人特征变量检验的解释。婚姻、大专和务工技能三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婚姻对男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不大,但对南疆的维吾尔族女性来说,已婚女性一般家庭不支持外出务工,与内地女性大量外出务工有所不同,样本数据中女性也占有一定比例,所以模型检验后此变量可能反映不明显。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中大专变量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更倾向谋求政府公务员和医疗教育等行业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但是,仍然有较多大学毕业生不能获得他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而在家等待就业,对外出务工处于不情愿或观望状态。务工技能变量与假设不一致,没有得到显著性检验,原假设劳动力具有一种或多种劳动技能其外出务工的概率就会高,但是,这一变量不显著,可能是这一变量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不占主要的。调研时可看出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工作对技能依赖不高,从事农业、餐饮服务行业、工厂及建筑等体力方面的工作最多,而这些工作对技能要求一般不高。

性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就业意愿的男性劳动力的发生比率比女性高7.125倍,主要原因可能是南疆劳动力一般是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在家从事家务,家庭不支持女性外出务工。劳动力年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外出务工,这较符合实际,维吾尔族家庭人口较多,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开支,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是一个选择。

受教育程度变量中,与具有初中水平的劳动力相比,反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变量系数是负值,且显著性强,而反映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变量的系数为正值,有较好的显著性。这与事实基本吻合,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年龄较大,除文化素质较低外,其重要原因是不会汉语,外出难以交流,从而影响此类劳动力外出就业;而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劳动力年龄较小,大多人懂汉语,有一定文化知识更容易适应外出务工环境。汉语能力变量具有明显的显著性,也再次验证了劳动力具有较好的汉语水平更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的假设。

2.对劳动力家庭特征变量检验的解释。劳动力的家庭人口、土地规模、年收入、家住位置变量都不显著,可能是这几个变量不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计量结果显示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这几个变量都采用连续数值变量赋值,数据可反映出劳动力的家庭人口平均是5人,家庭人口较多,人均耕地为2亩,人均年收入约0.3万元;与实际调研情况一致,南疆地区人多地少,耕地缺乏,农业收益比较低,农民收入很低。虽然这些变量不显著,但是要素资源稀缺的现实造成南疆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收益很低,有必要向其它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但是,南疆维吾尔族农民传统对土地和家乡依赖性很强,受语言、习俗、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特别是疆外地区的动力不足。而所在乡镇及县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而非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的城市部门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市场,这也是南疆各级政府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困惑所在。

3.对劳动力就业特征变量检验的解释。劳动力的就业地变量不显著,可能与年龄较小且学历较高者期望到外地就业有关,此类被访者占有一定比例,由调研数据可知,年龄较大、大专以下学历者大多数倾向就地就业。劳动力的务工收入和务工方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其中务工收入与预期假设相反,务工收入越高越影响外出务工的概率,即预期收入越高,则外出务工的成功率就越低。这与劳动力素质有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水平及文化生活习俗等对收入较高的技能型岗位不适应,也就是说技术性、管理方面等收入较高的岗位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追逐收入高的岗位反而影响成功就业的概率。劳动力的务工方式与假设不同,这可能与就业地有关,劳动力较多期望就地就业,务工方式一般非政府组织,而政府组织集体务工主要是赴外地务工。这与实际相符,政府组织动员赴外地务工阻力重重,难度较大,而实际上跨省外地务工的比例很小。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收集到的调研数据研究了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了以下结论。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对其转移就业影响是主要的,并有很好的显著性。这些特征包括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高中、汉语水平较高、年龄较小的男性更倾向于外出务工;从就业特征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劳动力对外出务工收入的期望越大往往影响其外出务工,由于更倾向于离家较近的地方务工,而更愿选择自己外出寻找工作的方式,而非愿意由政府集体组织跨省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特征对转移就业有影响但不显著,这也反映了土地资源稀缺的推力对目前劳动力外出就业影响作用不明显。尽管南疆地区许多县市还很贫困,农业生产依赖的土地和水等要素资源十分稀缺,人口又众多,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南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即就业转移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而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跨省转移就业受个人意识影响(宗教、文化、习俗、教育等因素)仍占据主要地位,即劳动力自身的个人特征是影响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南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困难较大。

本研究认为从提升要素资源效率,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与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得到一些政策启示。第一,加快南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南疆地区资源优势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对口援疆省份产业扶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以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等与地方优势资源紧密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第二,加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维吾尔族占绝大多数,汉语水平普遍不高,职业技能素质也不高,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除继续加强和完善南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外,还需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培训。第三,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利用南疆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及设施农业等,充分利用农业要素资源,走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

[1] 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杜鹰.走出乡村[M]. 北京:经济出版社,1997.

[3]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4] 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7(5):23-35.

[5]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及其对策——以维吾尔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64-70.

[6] 程名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评论,2010(4):49-55.

[7] 郭力,陈浩,曹亚.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地区6省的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5-53.

[8] 赵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50-55.

责任编辑:胡 晓

2016-09-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边疆安全视角下新疆南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BMZ083);兵团社科基金项目“教育视角下新疆南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边疆稳定研究”(项目编号:14YB07);新疆自治区文科基地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项目“新疆南疆地区高等教育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支撑研究”(项目编号:020313C03)。

苏荟(1974- ),男,江苏海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教育与经济。

F241.22

A

1004-941(2016)06-0042-06

猜你喜欢

南疆劳动力少数民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南疆木棉红似火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南疆最美是春天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筑梦南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