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
2016-12-16张艺馨
张艺馨
(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 天津 300191)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
张艺馨
(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 天津 300191)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因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被誉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阐述斯德哥尔摩城市地域特征及其地铁在线网规模、车站设计等方面的理念和特点,对其独树一帜的公共艺术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综合性功能的体验两方面解析其站内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手法,以期为我国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依据。
地铁;线网规模;车站设计;地下空间;城市表情;公共艺术;斯德哥尔摩
1 斯德哥尔摩地铁概况
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及第一大城市,其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岛屿城市。斯德哥尔摩的地下铁路系统于1950年正式开通,直至今日,其地铁有3条主要线路,全长108 km,全线共设有100座地铁站点(其中53座在地上),顺序编号为10~19,分别用绿、红、蓝3种颜色表示(见图1)。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不但承载着北欧重要城市的都市公共交通,而且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享有“地下艺术长廊”的美誉。
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站设计中,最引以为傲的是其具有自然风情的公共艺术:每个站台都利用原始的壁面,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壁画,形成独特的凹凸不平的岩洞风格。形成这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形式,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首先是地铁建设初期开采难度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几乎所有站台都建在地下20~30m深处,这就决定了开采挖掘的难度以及岩石洞穴的来之不易,这样大体量的空间构成也决定了打磨、再加工、进行现代化设计的难度。因此,这种开采的先天条件是地铁站保持原始洞穴风貌的首要因素。
图1 斯德哥尔摩地铁线网
其次是受城市地域特征的影响。斯德哥尔摩属于岛屿城市,为了呼应城市自然风格的地域特征,设计师刻意保留了挖掘时的原始风貌而未经修饰的特点,使其与城市环境得到完美结合。
其三是受城市人文主义的影响。斯德哥尔摩始建于13世纪中期,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的古城风貌,装饰着木雕和石刻的建筑以及狭窄婉曲的街道使整座城市绽放着欧洲古典艺术的魅力。其地铁站利用公共艺术,既保留了当地城市的人文特征,又将其与实用性设施相结合,使地铁站在具有形式多变的艺术风情的同时兼具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堪称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又一匠心之作。
2 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的融合
2.1 公共艺术的内涵
公共艺术兴起于20 世纪 60 年代,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1]。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如雕塑、壁画、装置、影像、表演等形式,但这并不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真正重要的是其所传递出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社会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公共艺术逐渐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进程当中,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连接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发展。
2.2 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
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逐渐成为现代城市最便捷、最普及的交通工具,地铁空间也迅速蔓延并交织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地下传播渠道。将公共艺术与地铁内部空间相结合,形成具有当代城市特色的公共性的艺术语言,已然成为地铁空间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最佳方式。
由于地铁空间环境自身的特殊性,公共艺术在其中的应用应满足2个层面的需求: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具有狭长、封闭、视野受限等特征,乘客往往会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这就需要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营造一种自然、开阔的环境氛围,降低公众的负面感知;另一方面,地铁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流动性空间,公共艺术在空间中的造型、色彩、位置应具有导视性作用。地铁空间通过公共艺术的融入,使原来单调的公共区域更具有艺术感的同时,使社会公众在当代文化意识下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
3 利用公共艺术营造地铁站空间氛围
3.1 自然地貌的延续呼应城市地域特征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岛屿城市,低层建筑成为整个城市的主导,使其与自然地形有更好的结合,形成山、水、城、林自然交融的格局,整个城市绽放着浓郁的自然风情。在地铁站的空间设计中,为了呼应城市自然风格的地域特征,设计师一改传统的装饰手法,决定保留岩石洞穴的空间特点,使空间形成延续了自然地貌(见图2)。这种刻意保留了挖掘时的原始风貌而未经修饰的特点不仅使其与城市环境得到完美结合,更是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关于公共场所的常规装饰的认识,给未来的设计意识带来了新的突破。
图2 Solna centrum地铁站中自然地貌的延续
3.2 洞石壁画营造整体空间的故事性情节
如果说“岩石洞穴”的空间特点是斯德哥尔摩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格,那么“洞穴壁画”则是地铁空间设计的点睛之笔。例如,T-centralen站在站厅、过厅和自动步梯处做了以“海底世界”、“建设者”、“公共运输公司标志”为主题的壁画进行装饰(见图3),整个站厅以蓝色为基底,壁面和顶面绘有海底植物的图案一直蔓延至过厅周围,壁画在蜿蜒起伏的洞石上显得灵动、神秘,颇有一番海底意象。过厅壁面蓝白交错的底子上有各种建设者的蓝色剪影,寓意着地铁空间的艺术创造离不开建设者的努力,并 彰 显 着城市的活力与激情。
图3 T-centralen地铁站中的洞石壁画
自动步梯的两侧是抽象的图案,深蓝的底子上绘有变化丰富的色块,像跳动的音符为空间增添了节奏感。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故事性空间中使受众形成戏剧化的感受,从而使地铁站的空间特性被人们感知。一个独特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2]。
3.3 个性化主题实现地下与地面的空间对接
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空间设计中,几乎每个站点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主题。其中地下与地上空间对接最自然的可谓是国王花园站,该站点的周围有着皇家花园、皇家歌剧院等诸多名胜古迹。因此,宣扬历史文化成为该站空间设计的重要立足点。
进入站厅,由大小不一的六边形的彩色色块拼接而成的顶部,带着原始开掘的斑驳印记,象征着历史记忆的片段,零散却自如地交织在一起。而在地面上铺设绿色、白色、红色的长条状地砖,形成了视错觉的艺术效果,给人们制造出一种浮空行走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这种铺设一直延续到了壁面,与原始的洞石壁面结合在一起,整体烘托出历史的气息。整体空间以绿色为主,配以红色、白色,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皇家园林,高贵、自由、浪漫。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设计师制造了一片地下庭院,古典人物雕塑、潺潺的叠泉流水、茂盛的植物和建筑的断垣残壁,使人们回溯历史,追忆附近被烧毁的Makal ouml宫殿昔日的辉煌(见图4)。
图4 国王花园地铁站中的人文历史性主题
地下空间里的公共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地面信息的线索和引导方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公共艺术,强调了每个站点与地面之间的密切联系,采用艺术的方式将城市不同层次的空间自然地连接起来,是地铁站点成为地面城市空间的地下投射[3]。
4 公共艺术与地铁站实用性设施的结合
公共艺术不仅要为空间增添形式多样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传递出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功能。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将公共艺术与实用性功能设施结合起来,使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节点”和“标志物”的元素,建立起给予人们记忆和印象的参照物,形成空间的差异和识别[3]。
4.1 “钢琴楼梯”创造互动空间
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当艺术真正融入到大众日常社会与文化生活时,其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和发挥[4]。在斯德哥尔摩Odenplan地铁站入口处的“钢琴楼梯”(见图5),就增加了空间设施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人们在行走时无意中会发出不同的音调,从而体验“音乐”带来的意外惊喜。经调查表明,钢琴楼梯投入使用后,走楼梯比乘电梯的人多了60%。设计师应用公共艺术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巧妙地引导其行为方式的改变。因此,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一种互动的媒介,营造一种有着艺术情怀的公众文化、生活氛围。
图5 Odenplan 地铁站中的“钢琴楼梯”
4.2 公共艺术化的导视系统
导视系统为乘客提供最清晰的信息解读服务,成为地铁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导视系统设计中,其不仅承担着为群众提供信息的职责,并将其与公共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新颖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在增强自身识别性的同时,为整体空间环境 带来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图6中用公共艺术来创造地标和记忆点的方式,取代了抽象的文字信息,使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引导信息,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传递方式[3]。
图6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中的导视系统
4.3 艺术化的实用性公共设施
现代公共艺术的功能属性已经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空间设计中,对站台的座椅、栅栏等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富有雕塑感,呼应地铁站的整体空间意象。
图7中在满足地铁公共设施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出发点,将公共艺术与实用性设施相结合,使其与地铁整体空间环境相融合,从而设计出将地铁功能与人居需求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图7 Skarpn auml ck地铁站中的石凳列车
5 结语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利用公共艺术不但丰富了空间的艺术形式,而且弥补了地铁空间封闭、沉闷、视野受限等缺陷,降低了受众不安、恐惧的心理情绪,从而为乘客开启一场全新的体验式旅程。如今,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血脉,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品的题材选取应充分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5]。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承担着地铁空间与城市环境一体化的责任,也承担起地铁功能化到地铁人文艺术化的转型。
[1] 唐民.公共艺术设计:与世界及他人的共生[J].文艺生活,2009(7):54-56.
[2] 林奇·凯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85-88.
[3] 章莉莉.地铁公共艺术的时空观[J].装饰,2011(1):100-101.
[4] 张爱鹏.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包装工程,2013,10(3):1-3.
[5] 李翔.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原则探索[J].美术研究,2012(4):98-99.
(编辑:曹雪明)
Public Art in Stockholm Subway Station
Zhang Yixin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191)
Stockholm subway stations are known as the world's longest “underground art gallery”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public ar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ockholm and the concept of the metro network scale and station design.Analysis on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is unique style of public art and its handling method of public art are made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function. 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valuable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subway space in China.
subway; network scale; station design; underground space; urban expression; pubic art; Stockholm
10.3969/j.issn.1672-6073.2016.04.027
2015-12-21
2016-01-05
张艺馨,女,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学,895797521@qq.com
U231.4
A
1672-6073(2016)04-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