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分析
2016-12-16孙凤娟刘迪昕林晓萍
孙凤娟,刘迪昕,林晓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04)
【心理卫生】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分析
孙凤娟,刘迪昕,林晓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04)
目的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10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2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结果79.8%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刺激;除外偏执、其他2个因子,复发性口腔溃疡组在8个心理症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艾森克个性问卷结果显示,神经质量表评分、内外倾向量表评分中,复发性口腔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复发性溃疡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异常症状,且表现为多种心理症状异常;还具有外向性格倾向及典型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点。提示精神心理因素在口腔溃疡病的发生及复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推测维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能有效地提高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
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自评量表;人格特征
复发性口腔溃疡 (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1]。目前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及转归也有密切关系。有学者进行系统调查之后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不仅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可能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2]。笔者通过对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为针对此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6月在本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00例,其中男39例,女 61 例,年龄 16~71(45.17±14.73)岁。 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61例,年龄 16~71(43.51±14.39)岁。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自愿合作填写问卷内容;身体健康,无恶性肿瘤、无系统性疾病;至少3个月内未使用过免疫制剂;排除口腔内局部刺激因素。
1.2 调查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调查,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立即检查,及时补漏纠正错误,每次调查时间30 min,共发放2种问卷各100份,如L量表分>60分,则视为无效问卷。因L量表无效,剔除问卷11份,其中男6例,女5例;剩余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4.5%。
1.2.1 症状自评量表问卷 含90个项目,分成10个因子。主要反映饮食及睡眠情况。对每项症状的评定实施5级评分制,严重为5分-无症状为1分。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3分为阳性[3]。调查前,解释调查目的和评定问卷方法,统一指导语,患者参照最近1周内的真实感觉认真地填写问卷,在此期间不得向他人征求意见,全部独立完成。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 是龚耀先教授于1984年修订的成人版本[4],由88个项目组成,分为3个维度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P,24个项目)、神经质(N,21 个项目)、内外向(E,23 个项目)和掩饰性(L,20个项目)4个分量表。P分高或低提示个体有或无病理性人格;N分高或低提示情绪不稳定或较稳定;E分高或低提示个体个性特征较外向或较内向;L分高或低提示有或无掩饰倾向。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2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事件调查 80%(71/89)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以工作压力及其他因素占主导作用。见表1。
表1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发病前1年生活事件调查情况(n=89)
2.2 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7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2%(73/89)。复发性口腔溃疡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神经病性8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复发性溃疡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异常症状,且表现为多种心理症状异常,这与Pavle[5]的研究结果相似。见表2。
表2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S,分)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 健康对照组(n=89) (n=100)躯体化 1.79±0.68 1.37±0.48 5.046 <0.001强迫 2.53±0.49 1.62±0.58 11.985 <0.001人际关系敏感 2.31±0.55 1.65±0.61 8.036 <0.001抑郁 2.55±0.48 1.50±0.59 13.805 <0.001焦虑 2.52±0.41 1.48±0.47 16.675 <0.001敌对 2.12±0.62 1.46±0.58 7.774 <0.001恐怖 1.68±0.53 1.21±0.44 6.823 <0.001偏执 1.52±0.59 1.40±0.67 1.344 0.180神经病性 2.69±0.44 1.29±0.41 23.278 <0.001阳性项目数 39.51±21.47 24.92±18.41 5.159 <0.001项目t P
2.3 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情况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情绪不稳定类型(以神经质量表分>60分为标准[4])68例,占76%(68/89)。复发性口腔溃疡组在神经质量表评分、内外倾向量表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有外向性格倾向及典型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点。
表3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值比较(±S,分)
表3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值比较(±S,分)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 健康对照组(n=89) (n=100)精神质 50.45±12.98 43.90±13.30 1.428 0.155神经质 59.08±14.71 49.80±10.64 5.112 <0.001内外倾向 53.25±9.32 47.05±10.32 4.459 <0.001掩饰 46.57±8.92 46.01±9.70 0.425 0.671分量表t P
3 讨论
3.1 应激生活事件影响口腔溃疡的发生 应激-疾病模式指出:社会环境、精神因素引起应激,应激又是影响生理过程和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危险行为。外界环境的刺激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引起生理和物质代谢的变化,甚至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应激引起唾液分泌功能改变:唾液量减少、黏稠度和成分变化,口腔pH改变[5]。这种变化破坏了口腔环境的平衡,使口腔组织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牙周、牙齿和黏膜组织学改变,导致或使易患某些口腔疾病[6]。本研究发现,溃疡患者发病前1年内各种不良生活事件发生率可高达近80%。国外学者调查发现,溃疡患者发病前1年内各种不良生活事件发生率可达80%以上,而正常对照组仅60%以下[7]。有研究报道,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溃疡病的发生发展[8],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患者中负性生活事件的高发生率,不能及时正确进行自我调节,使机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终导致溃疡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心身疾病。
3.2 心理因素影响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 近年来,医学模式已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与各种生物因素相互影响,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神经病性方面的心理问题,均比正常人群严重。同样,有调查发现,学生的口腔溃疡复发率在考试前明显上升;经常更换工作岗位的人在工作变化时期容易复发口腔溃疡[9]。常丽云等[10]研究提示,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刺激、负性生活事件、紧张、疲劳、烦躁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导致了口腔溃疡的加重和反复发作。Gallo等[11]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情绪,他们认为压力与口腔溃疡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也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多属于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多易于焦虑、紧张,情绪一旦爆发较难恢复。
3.3 人格特征影响口腔溃疡的发生 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影响个体对应激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从而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早在30年代,有人通过大量研究指出,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性格多倾向于外向并伴焦虑、担忧、紧张、易怒的情绪,患者较敏感,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波动较大,难以平复。
综上所述,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的心理环境、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引入适当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和解决复发性溃疡等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现实意义。维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能有效地提高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
[1]Akintoye S O,Greenberg M S.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J].Dent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4,58(2):281-297.DOI:10.1016/j.cden.2013.12.002.
[2]Albanidou-Farmaki E,Poulopoulos A K,Epivatianos A,et al. Increased Anxiety Level and High Salivary and Serum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J].Tohoku J Exp Med,2008,214(4):291-296.
[3]汪向东,王希林.中国心理学汇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35.
[4]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及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2-31.
[5]Picek P,Buljan D,Rogulj A A,et al.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ation[J].Coll Antropol,2012,36(1):157-159.
[6]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8-139.
[7]Natah S S,Konttinen Y T,Enattah N S,et al.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A Rev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4,33(3):221-234.
[8]Al-Omiri M K,Karasneh J,Lynch E.Psychological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2,41(3):384-388.DOI:10.1016/j.ijom.2011.12.024.
[9]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68.
[10]常丽云,李冬冬,倪俊芝.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心理学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05,25(2):226-227.DOI:10.3969/j.issn.1003-9872.2005.04.013.
[11]Gallo Cde B,Mimura M A,Sugaya N N.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J].Clinics(Sao Paulo),2009,64(7):645-648.DOI:10.1590/S1807-59322009000 700007.
R395.6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4.065
2016-02-28
孙凤娟(1963-),女,辽宁沈阳人,中专学历,护师。
林晓萍(1963-),女,辽宁朝阳人,博士,主任医师。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