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维廉《地理全志》与西方地质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16-12-16杨丽娟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年1期

杨丽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慕维廉《地理全志》与西方地质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杨丽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慕维廉所著《地理全志》(1853~1854)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近代地质学的著作。文章通过史料比对分析,认为《地理全志》下编“地质论”译自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1850)、里德《自然地理纲要》(1850)以及萨默维尔《自然地理学》(1851),纠正和补充了伟烈亚力《来华新教传教士及其著作》一书对《地理全志》的说明。同时,尝试分析该书中地质学名词、术语的使用及其对后来译著的影响,考察其三个版本(1853、1880、1883)的异同及流传,并结合时代背景,认为“地理”概念认识上的变化及晚清西学东渐大环境的影响是慕维廉修改《地理全志》的主要原因。

《地理全志》 慕维廉 地质学 晚清

19世纪的英国,国力强大,工业发达,域外探险与考察促进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科学界人才辈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成为晚清中国引介西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就地质学而言,几次论战奠定了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①James Secord在其Controversy in Victorian Geology: the Cambrian-Silurian Dispute(Princeton, 1986)一书中使用大量信件、日记与野外考察笔记,以整体视角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关于寒武纪和志留纪界限划分的争论,讲述这场论战如何得到同时代诸多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的持续关注,并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Archibald Geikie在The Founders of Geology(London, 1905)中则介绍了著名的火成论-水成论之争。,地史学被确定为基础学科,随后各地地质考察纷纷兴起。1807年,伦敦地质学会成立;1830年,标志着近代地质学进入新时代的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地质学原理》(PrincipleofGeology)第1卷出版②关于莱伊尔的传记主要有两本:T. G. Bonney,Charles Lyell and Modern Geology(New York, 1895);L. G. Wilson,Charles Lyell, the Years to 1841: the Revolution in Geology(New Haven, 1972)。两书从不同角度再现了这位地质学巨匠的传奇一生。前者较为完整地讲述了莱伊尔一生经历,后者则以1841年莱伊尔赴美洲考察为时间结点,探讨莱伊尔在英国时代从业余地质学家到地质学奠基人的成长之路,并特别论及其与达尔文的交往。。各大学地质课程的开设,有关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分支学科专著的相继问世,地质学理论体系与方法的日趋完善,表明地质学已自成体系,发展日渐成熟。*有关英国地质学史的研究还包括:Rachel Laudan的From Mineralogy to Geology: the Foundations of a Science, 1650~1830(Chicago and London, 1987),该书论述了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出版之间,地质学从矿物学中分离而出,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过程;Roy Porter和Simon Knell分别在The Making of Geology: Earth Science in Britain, 1660~1815(Cambridge, 1977)及The Culture of English Geology, 1815~1851(England, 2000)中从社会史与文化史角度研究了英国早期地质学的发展,后者还强调了收集标本的重要性。中文方面,叶良辅《地质学小史》(见《中国地质学史二种》,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是较早介绍外国地质学史的著作;(澳)奥尔德罗伊德著、杨静一译《地球探赜索引录:地质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从思想史角度讲述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漫长历史。

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达到又一高峰,大量新学译著出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所著《地理全志》(1853)便是其中之一。《地理全志》之前无专门介绍近代地质学的中文专书,早期刊物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由于出版年代较早,西方地质学刚刚起步,对相关知识鲜有着墨,之后近20年才有地质学专门译著《地学浅释》(1871)问世。因此,此书堪称最早将近代地质学相关知识介绍入中国的著作。

学界很早即注意到“地质”一词首先出现于《地理全志》[1]中,并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了考察*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介绍了《地理全志》下篇卷1“地质论”的主要内容,将《地理全志》中的部分术语(地层部分)与《地学浅释》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地理全志》反映出的地质学发展水平;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一文介绍了《地理全志》各版本及主要内容,但未提及《地理全志》1880年版本(见下文);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術用語の形成と伝播:地理学用語を中心に》(白帝社,1997)一书讨论了《地理全志》中的地理学术语。,但对书中的近代地质学知识则关注较少,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此书介绍了哪些地质学知识?地质部分据何底本翻译?*伟烈亚力《来华新教传教士及其著作》(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一书虽然说明了《地理全志》下编的知识来源,但经笔者比对,部分底本书名存在错误。其首创的地质学名词、术语对后来地学译著是否有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地质学传入初期的面貌,厘清地质学入华的大致脉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慕维廉生平与《地理全志》的主要内容,比较其不同版本的异同,指出著者对不同版本改动较大;其次考察下编卷1翻译的底本及相关作者的生平;最后分析书中地质学名词、术语的翻译,并试图结合时代背景与此书的流传情况,探讨慕维廉修改《地理全志》的原因。

1 慕维廉与《地理全志》

慕维廉,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22年3月7日生于苏格兰,“幼随律法名师学律于圣学书院”,因“寸心受感,恒思传道于东方”[2],后前往中国传教,于1847年8月26日与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同船抵达上海*慕维廉来华初期和伟烈亚力、麦都思等住在一起。有关伟烈亚力及墨海书馆科学活动事略,可参看韩琦《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2期)。,1900年10月3日卒于上海,在华凡五十三年。慕维廉热心传教,并“念中国学者立志于贯通西学”,于是“著书立说及翻译泰西有用诸典籍”,“二十年中,共成大小书四十余部,单片更不计其数”[2]。比较重要的有《地理全志》(墨海书馆,1853~1854)、《大英国志》(墨海书馆,1856)及译自培根《新工具》的《格致新机》(1888)等,并于1868年创办《教会新报》,任主要撰稿人。*有关慕维廉生平及来华活动,可参看John Griffith. In Memoriam.The Rev. William Muirhead, D. D.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901, 32(1): 1~9.

1853年,《地理全志》初版刊行,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包括“创天地万物记”及正文(首篇地理总志,地理明解,水土略分论,卷之一亚西亚全志,卷之二欧罗巴全志,卷之三阿非利加全志,卷之四亚墨利加全志,卷之五大洋群岛全志)两部分,讲述五大洲地理位置、山川形势、风土人情、人口朝纲等,体例借鉴徐继畬《瀛寰志略》*《瀛寰志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刻,同治丙寅(1866年)重订,系徐继畬“抚绥之暇,每咨访其形势,得所谓地球图,并泰西人所绘各国地图,暨东南海岛诸国山川、风土、物产、习尚,与夫古今沿革变迁之故,了如指掌,又考订古籍,著之为说”(鹿泽长序)。全书共10卷,讲述“各国之沿革、建置,与夫道里、风俗、人情、物产”(陈庆偕跋)。卷1至卷3介绍亚西亚各国,卷5至卷7介绍欧罗巴各国,卷8介绍阿非利加各国,卷9卷10讲述亚墨利加各国。《地理全志》上编5卷体例与此十分相似。及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新释地理备考》,葡萄牙人玛吉士1847年辑译成书,扉页印书名《外国地理备考》,收录于《海山仙馆丛书》。玛吉士认为地理为“地之理也,盖讲释天下各国之地式、山川、河海之名目。分为文、质、政三等。其文者则以南北二极、南北二带、南圜北圜二线、平行上午二线、赤寒温热四道、直经横纬各度指示于人也。其质者,则以江湖、河海、山川、田土、洲岛、湾峡、内外各洋指示于人也。其政者,则以各邦各国省府、州县、村镇、乡里政事制度、丁口数目、其君何爵,所奉何教指示于人也。此三者,地球之纲领也,不可缺其一焉”(卷1,页1)。慕维廉将地理分文、质、政三等,很可能受玛吉士影响。但《地理全志》中所谈之“质”,则明显不同于《新释地理备考》。,并参考米尔纳(Thomas Milner, 1808~约1883)《世界地理学》(UniversalGeography)[3]。下编内容丰富,包括缘起及正文10卷(地质论、地势论、水论、气论、光论、草木总论、生物总论、人类总论、地文论、地史论)。内容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三棱镜分光实验、54种化学元素*西方化学元素知识在晚清中国介绍较多,但关于元素数目却提法不一,且一直在变。慕维廉《地理全志》提54种元质,而其刊登在《六合丛谈》上的《地理》一文却有62元素说,“世间元质共六十二,其中四十九为金类,十三非金类,皆有定法配合,以成土石飞潜动植诸物”(《六合丛谈》1卷2号,页3)。有关晚清化学元素数量的介绍,晚清学者对化学元素的整理,可参看邓亮. 化学元素在晚清的传播——关于数量、新元素的补充研究[J].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32(3):360~371.,以及世界历史等,颇为有趣。

《地理全志》有关近代地质学内容主要包含于下编卷1“地质论”,共6部分。“地质志”明确文内所讲地学知识范围,“今以质论,专指地内磐石形体位置,其中有飞潜动植之迹,陆海古今变迁,地面水土、枝干绵广,洋海流行,气化异象,暨人民生物草木之种类”[4];“地质略论”比较中西世人对地球不同认识;“磐石海陆变迁论”说明地表受水力、风力、空气等作用力时刻变化;“磐石形质原始论”介绍岩石种类及各类岩石成因;“磐石方位载物论”讲述地层学、地史学、古生物学等知识;“地宝脉络论”则涉及常用金属及矿物产地、分布等。

2 《地理全志》版本流传与比较

《地理全志》主要有三个版本。初版由墨海书馆刊印,上编1853年2月出版,内容言及各州矿产、朝纲、宗教、风土人情、人种、技艺、地表情况等。下编刊于1854年秋,介绍各类自然科学知识。上编正文前有慕维廉写的英文序言,说明该书是广州著名的鸦片商人颠地(Lancelot Dent)出资刊刻的*业师韩琦先生在英国见过初印本《地理全志》的英文序。参见邹振环:《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51~59页。。

初版《地理全志》部分内容曾先后连载于《遐迩贯珍》、《六合丛谈》。《遐迩贯珍》在刊载下卷“地质论”时另附引言,说明慕维廉著书目的:“先生留心地学,刻志搜罗,每见中土地理诸书,类皆语焉而不详,用是博取西士所亲历者,辑成是志,以补中土百家之所未备,使有志于是者,得以知其所未知。余今节取录入《贯珍》,亦以推广先生之意云尔。”[5]并认为此书“无微不搜,无义不穷”,“有志地理者,于是书而考究焉,则庶乎其无遗义矣”([5],523页),对《地理全志》给予厚望,希望其能广泛传播。

光绪六年(1880)《地理全志》再版[6],全书5卷2册。慕维廉删除了下编全部内容,新版目录与1853年版本上编目录相同,但内容略有差异。如1853年版《地理全志》序文如下:

夫地图志载,中国言之详矣。惟所讲者,不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而已。而言地理者以为天下,惟中国统有之,外此皆不足论,究之地理之说,卒未能明。西国之讲地理,乃为独得正宗。今来通商传教,广喻斯人。中华为天下之一隅,昔之文士,不能深探其秘,兹与我西人相习日久,宜知斯理。凡尔文士,咸当童而习之,详加推阐,不仅以词章为务,则可矣。初学者急宜深究其理,庶由渐而明,不至为歧途所惑。至于风水之说,惑人不浅,虽有志之士,亦有起而辟之,要之,沿习已久,至理不明,终不能正其本而清其源也。究地理者近著二书,一名《新释地理备考》,海山仙馆西洋士玛吉所辑,一名《瀛环志略》,五台徐继畲所辑,详明博证,言地理者,得所指归,辑是书者,多本其意,以发明之耳。([4],上编,2页)

1880年版本序文下划线内容则有所改变:

今辑是书,将大地之全体,绘之以图,系之以说,使人知地如球形,东西无极,山川原隰,万国同然。何有于天圆地方?何关于吉凶祸福?世人之溺信风水者,得读是书,亦当废然思返矣。([6],2页)

初版序言慕维廉说明自己受《瀛寰志略》等启发,1880年版则强调了编辑《地理全志》的目的,意欲正本清源,介绍地理知识,使世人不再轻信风水之说。

光绪九年(1883)八月,《地理全志》再出新版[7],由“益智书会发售,上海美华书馆摆印”。内容较1880年版改动不多,但删除了“创天地万物记”。慕维廉尖锐地指出中国世人惯信的风水之说实不足道,“今余重纂《地理全志》,其中藏略迹志之,迥非中国之谈地理。仅如地土风水造房安葬诸般,皆为虚而无凭。兹所讲之地理,只论地土形势,及水分派洋海湖河,暨万国人民风俗土产等。向中土文人略识之,亦有诸书述其大意,若《海国图志》与《瀛环志略》,二书颇有盛名,广行华夏。兹著是集,亦仿其意,专以外国地志为本”,希冀“中土儒林,披而获益”。正文亚西亚全志(2至41章)、欧罗巴全志(42至80章)、阿非利加全志(81至102章)、亚墨利加全志(102至129章)、大洋群岛全志(130至143章),并“于论事前,先略详地形地动等,堪知地球非独有者,因在宇宙之中,更有万般星象,与地相附而共显。”([7],序)

1883年版本的《地理全志》流传较广,后来还被收录于丛书《西学大成》、《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里,但学者评价不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称其“简而颇备”[8],徐维则《增版东西学书录》则评价:“读此书可知国地政俗大略,地学门径惜太简太旧,而于近年沿革相殊亦多”[9]。值得注意的是,1883年版本《地理全志》认为地理包括“质”、“政”二家,即使是“质”家,新旧版本认识亦不同,新版的“质”家更接近于今天的自然地理,而早先的版本“质”家包括地质、地理等内容(见表1)。*《地理全志》出版后不久即传到日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日本1859年柳夏新刊《地理全志》,内印有“安政己未榴夏新刊,英国慕维廉著,地理全志,全五册,爽快楼藏版”字样,内容体例与初版出入不大,但删除了“创天地万物记”及书内诸如“上帝”等文字,开篇有盐谷世弘序。据日本学者土井正民介绍,《地理全志》是清政府以礼物的形式赠送给日本的,日本到明治初期还有许多人读过此书,特别是此书的地质学部分,使得日本从未有过的词汇——“地质”一词得到了普遍认可,一直沿用至今。参看(日)土井正民著《日本近代地学思想史》(张驰、何往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年。

表1 不同版本对“地理”的定义

西方自然地理学兴起于19世纪,最初与地质学一并包含于地理学,后慢慢独立。晚清地学译著多以“地文学”表示自然地理学*有关近代地学学科汉语名称的演变,可参看张九辰《中国近代地学主要学科名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第1期,26~36页。,而地质学亦在此时自成体系。慕维廉对“地理”概念的认识30年间发生重要变化,或许与此有关,这也可侧面解释慕维廉何以对著作进行修改。

3 初版《地理全志》下编卷1知识来源

伟烈亚力曾对《地理全志》知识来源进行说明,认为下编主要参考萨默维尔(Mary Somerville, 1780~1872)《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ography)、米尔纳《自然地图集》(PhysicalAtlas)和里德(Hugo Reid, 1811~1852)的《天文地质概要》(OutlinesofGeologyandAstronomy)等著作[3]。其实不然。据笔者比对,部分书名存在错误,除《自然地理学》外,《地理全志》“地质论”部分实则参考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 1850)与里德《自然地理纲要》(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withOutlinesofGeology,MathematicalGeography,andAstronomy,andQuestionsforExamination,1850)。

萨默维尔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科学家,里德一生经历也颇为传奇,知其人才能知其书,本节先简要介绍三位作者生平、译著,再分析“地质论”所据底本。

3.1 《地理全志》下编“地质论”底本作者简介

萨默维尔,1780年12月26日生于苏格兰杰德堡(Jedburgh)一个小康之家。那正是女性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年代,除了绘画、钢琴、刺绣等人们认为女性该有的技能,她几乎未受到过正规教育。在一次茶话会上偶然看到一本女性时尚杂志的几何图表,激发了其对数学的兴趣,从此开始自学。1804年,其与表兄塞缪尔·格里格(Samuel Grieg)结婚,婚后定居伦敦。三年后,格里格离世,萨默维尔回到杰德堡,有一段相对自由的闲暇时间供其阅读书籍。1812年,她与小威廉姆·萨默维尔博士(Dr. William Somerville, Jr.)结婚。萨默维尔博士曾在南非和加拿大当过军医,1811年回苏格兰之前曾在欧洲大陆旅行。他是皇家学会会员,支持妻子的科学兴趣。直到1860年去世,他始终鼓励妻子追求科学。

1816年,夫妻二人搬到当时英国的科学中心——伦敦,萨默维尔的科学生涯正式开始。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成了文化的一个部分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处,迁至伦敦的萨默维尔对此深有体会。在那里,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邀请她参加会议与演讲,像对待同行科学家一样接纳她,认可她在科学上的贡献,并为其答疑解惑,赠送书籍与材料,鼓励其进行新的研究。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赫歇尔(John Herschel, 1792~1871)*旧译侯失勒。赫歇尔为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天文学家,在晚清中国颇有影响,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墨海书馆,1859),底本即为赫歇尔Outlines of Astronomy。、莱伊尔等,都是她的朋友。

萨默维尔共出版4本专著。第一本著作为1831年出版的译著《天体运行机制》(TheMechanismoftheHeavens)*该书翻译自拉普拉斯(Marquis de Laplace, 1749~1827)名著《天体力学》(Traité de Mécaniquecéleste),其问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一直是英国各学校高等数学和天文学的教材。,在写序言时,她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所震惊。1834年,以此为主题的著作《物理学联系论》(OntheConnexionofthePhysicalSciences)出版,大获成功。

1848年,68岁的萨默维尔出版了她的第三本、也是最为成功的著作——《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ography)。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本自然地理学书籍*萨默维尔将《自然地理学》献给她终身的好友及科学顾问赫歇尔,时洪堡的《宇宙》出版不久,萨默维尔原想放弃出版此书,赫歇尔劝说其出版。,地质学部分包含于此书第一章,内容涉及岩石、地层等。此书再版7次*分别出版于1848、1849、1851、1858、1862、1870、1877年。,最后一版刊于1877年她去世以后。该书为萨默维尔赢得无数荣誉,包括皇家地理学学会维多利亚金质奖章(佛罗伦萨),意大利科学院、意大利地理学会会员。1869年89岁高龄时出版第四本著作《论分子与微观科学》(OnMolecularandMicroscopicScience),与《自然地理学》一样,此书也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萨默维尔被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地理学者,她是皇家学会荣誉会员,其雕像陈列于皇家学会,1879年,牛津大学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学院。[10- 14]

与“科学皇后”萨默维尔相比,另两位作者的名气要小得多。米尔纳1808年出生于德比(Derby),在格拉斯哥(Glasgow)公理会接受训练,后至北安普顿(Northampton)工作。像许多年轻的牧师一样,米尔纳最初的著作大多与宗教有关,如撰写与教会历史、基督教生活相关的文章以及布道的小册子。30岁以后身体受疾病困扰,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教会的工作,开始尝试科学普及读物的写作工作。由于米尔纳接受过大学训练,能够出入正规的图书馆,并有能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并不困难。1843年,他有关天文学的著作《天文学与圣经》(AstronomyandScripture)出版,正是这本书引起了伦敦出版商的注意。1847年,米尔纳搬至伦敦,靠撰写科学书籍维持生计。其著作涉及题材包括地质、地理、历史*慕维廉另一本译著《大英国志》(墨海书馆,1856)即主要翻译自米尔纳History of England。,有时还有人物传记,并尝试教科书的写作。[15]里德,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的苏格兰人,受过良好教育,一生经历传奇。早年曾在加利福尼亚淘金,后娶印第安人维多利亚为妻,致力于反对种族差别,编写过英语-印第安语词典,并著有部分科学书籍,题材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等。[16]

3.2 《地理全志》下编卷1底本研究

如前所述,《地理全志》下编系参考萨默维尔《自然地理学》、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和里德《自然地理纲要》等著作辑译而成。《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全志》之前有三个版本(1848[17]、1849[18]、1851[19])。1849、1851年版较1848年版改动较大,修改一些初版里的错误,并补充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结构体例上也有较大调整,1848年版将地质部分作为第一章,而后两个版本第一章皆为“自然地理学”,地质知识仅为其中一部分。1849、1851年版新增一章“矿脉的性质与特征”(Nature and Character of Mineral Veins),经比对,这一部分是《地理全志》下卷“地宝脉络论”的重要知识来源,故底本为1849年版或1851版。1851年版体例与1849年版无太大差别,地质部分内容上也无太大出入,仅补充少量注解,并有个别字词稍作改动,而改动的细节内容可找出对应中文译文,故笔者认为下卷介绍地层的“磐石方位载物论”及介绍矿物的“地宝脉络论”节译自1851年版的《自然地理学》,现列表2说明如下:

表2 1849、1851年版内容与中文译文对比

①部分内容为注解内容对应译文。

里德《自然地理纲要》[20]旨在将自然地理这门新学科介绍给年轻人,因此这是一本适用于初学者或学校的自然地理学入门课本。此书得益于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的《对自然的认识》(ViewsofNature)以及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环球之旅》(ANaturalist’sVoyagearoundtheWorld)两本书([20], preface)。全书分三大部分:数理地理学(mathemat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天文学。地质知识包含于第二部分,涉及内容包括地质或地球结构(Geology or Structure of the Earth)、火山及地震(The Volcano and the Earthquake)、岩石的组成及结构(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Rocks)。正文每章节后设问题,以更适用于教学。《地理全志》下编“地质略论”、“磐石海陆变迁论”以及“磐石形质原始论”水成岩、变质岩部分翻译自《自然地理纲要》。

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21]全书分地质、水文、气象、有机生命、动植物的垂直分布等几个部分,同时介绍了英国内陆及周围海域。地质部分为书籍第一章,内容包括岩石、高山、峡谷、地震、地史等。经比对,《地理全志》下编卷1“磐石形质原始论”中关于各类岩石形质及火成石部分翻译自《自然地理图集》,现各举一例(表3)加以说明:

表3 《地理全志》中文译文与对应底本内容

4 《地理全志》地质学名词、术语翻译

名词、术语是译著翻译及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理全志》之前无专门地质学译著,书中地质学名词、术语大多为慕维廉新造或首次使用,故对术语的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理全志》的传播及早期地质学译书者对地质学名词、术语的翻译方式。现将书中部分名词、术语与地学名著《地学浅释》[22]、《金石表》[23]地学词汇及益智书会词典TechnicalTerms:EnglishandChinese[24]进行对比(表4、表5、表6),以明晰地质学术语的传承及变化。

表4 岩石类型名词翻译表

西方对岩石的认识较其他地质学知识(如地层、构造等)要早,故《地理全志》虽然成书年代较早,但书中对岩石认识已经相对成熟,岩石类型及名称在中文著作中从《地理全志》之后便无太大变化。

表5 矿物类名词翻译对照表

①《金石表》为江南制造局为统一译名所印,编者不详,正文前有中英文序,戴吉礼《傅兰雅档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收入英文序,故《金石表》为傅兰雅所编。表格分三列,西文名列于左,玛高温所定之名列于中,通用之名词(Termsingeneraluseandchiefelements)列于右。玛氏曾先后翻译过《地学浅释》、《金石识别》(江南制造局,1871)等地质矿物学书籍,中列玛氏译名即依二书所用之名词整理而来。

晚清翻译著作,名词类翻译大多使用音译,但《地理全志》对矿物类名词的术语显然例外,文中译名大多沿用中国原有名词*矿物类名词古今名称考证,可见章鸿钊《石雅》(1918年初刻,1927年再刊)。,较之于拗口的音译译名,这样的处理可能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侧面反映出慕维廉的中文水平及对中国的了解。《地学浅释》系《地理全志》后地质学的专门译著,但显然玛高温、华蘅芳对《地理全志》译名并不熟悉,书中译名与《地理全志》差别甚大,可见《地学浅释》术语为独立翻译。《金石表》通用译名与益智书会名词有重复,说明益智书会编译词典,收入译名为使用率较高的译名,由此亦可推知《地理全志》译名并未被广泛使用。

表6 地质年代术语翻译对照表

地层学术语,译者部分使用音译,部分用该地层中的特征岩石命名,而此后地学译著对地层学术语的处理,几乎都是使用音译。今以Silurian一词为例,《地理全志》译作“西路略”,《地学浅释》译作“西罗里安”,《地学指略》译作“昔盧里安”[25],清末商务印书馆所出《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26]译作“薛鲁林”,而此后美国女传教士麦美德(Miss Luella Miner,1861~1935)在其自编教科书《地质学》[27]中译作“西路连”,译名繁多,不能统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译者多是独立翻译,未能参考旧时甚至是同时期著作[28]。从地层学术语译名上看,《地理全志》使用地层学术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地理全志》翻译之名词,尤其是矿物学名词较之于《地学浅释》生涩古怪的译名要好得多,有些名称还沿用中国已有用法,有些如今依然使用,但就当时而言,慕维廉所用译名可能并未得到后来地学译书者的重视。

5 余 论

《地理全志》全书分上、下二编,内容丰富,下编卷1“地质论”参考萨默维尔《自然地理学》(1851)、米尔纳《自然地理图集》、里德《自然地理纲要》节译而成。慕维廉向中国介绍近代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岩石、矿物、地层等地质学术语的翻译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地理全志》虽成书年代较早,但其时岩石学知识已相对成熟。书中介绍岩石种类,“磐石有层累之形,曰有层累石,有浑成之形,曰无层累石。至石所生之原,为西士考验而知,略有四段:一曰火奋石,一曰渣滓石,一曰化形石,一曰集成石”([4],下编,卷1,3页),对岩石分类及成因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将“化形石”单列一类,认识到其最初为水成石,只不过在形成过程中性质发生了改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各类地学书籍对岩石分类与成因的介绍大抵如此,有的对岩石成因的认识还不如《地理全志》全面。如《地学指略》与《地学须知》[29]将岩石分两大类:有层累石及无层累石,并认为水成石即有层累石,火成石即无层累石;《地学启蒙》[30]提供岩石另一分类(砂石、花刚石、属灰石类之白粉石),这些当然是不全面的。此外,《地理全志》下编已有对化石的描述:“上古时,石质未坚凝之先,飞潜动物之迹,埋于其中,今尚见之,如塔形石”([4],下编,卷1,1页)。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正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矿产、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岩石自然得到更多地质学家及域外探险家的关注。在篇幅不多的“地质论”卷中,慕维廉专辟“地宝脉络论”一节,介绍常用金属及矿物产地、分布,由此可见一斑。

《地理全志》1853年初版,1880、1883年再版,下编内容皆被删除。慕维廉为何进行如此大幅度的修改?正如前文所述,对地理概念认识上的变化是其修改此书的重要原因。17、18世纪,地理学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凡是与地球有关的知识都可包于其中,该书底本之一的《自然地理学》本身即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同学科界限越来越明显,19世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相继独立,慕维廉意识到下编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的诸多内容不包含于地理学科内,于是删除下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中国还未做好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准备。《地理全志》出版于1853年,时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中国刚开始“睁眼看世界”,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当时的中国世人而言,更需要的是介绍各国风土人情、朝纲人口、经济政治、地理位置的书籍,以快速了解各国形势。如使慕维廉受到启发的《瀛寰志略》,甚至更早的《海国图志》,内容都是关于各国情形的介绍,彼时中国还不清楚自然科学的巨大力量,也没有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准备,更不具备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储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持续三十多年,引进西学,成立翻译馆翻译西书,西方科学、技术各个门类的专门译著相继出现,下编内容在此时则显得过于简单且过时,这或许是慕维廉修改著作的又一重要原因。而1883年的新版,慕维廉删除“创天地万物记”,则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适应与妥协。他意识到利用科学传教会引来读者的反感,为了更好适应中国读者,也为使《地理全志》传播更广,便将大量引用《圣经》的“创天地万物记”全部删除。

《地理全志》出版之时,西方地质学发展已较为成熟,《地质学原理》等著作相继问世,各分支学科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但书中涉及地质学范围十分有限,仅仅包括岩石、地层等知识的简略介绍,有些于今天而言已经过时了。尽管如此,慕维廉能将地质学介绍到中国,并将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女皇”萨默维尔的著作译成中文,实属难得。遗憾的是,下编内容未能得到预期的传播,书中的地质学名词、术语也未能得到后来译者的重视。

致 谢 2012年,导师韩琦研究员自日本访学归来,示以1853年版《地理全志》(日本爱知大学荒川清秀教授所赠),并指出《地理全志》部分源于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科学家萨默维尔的《自然地理学》,建议以此为题,深入研究。后又蒙韩师时时指点,提示其他重要文献,方有此文。此外,聂馥玲教授、孙承晟副研究员阅读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邓亮博士提供部分文献,谨此一并志谢。

1 李鄂荣. “地质”一词何时出现于我国文献[J]. 中国科技史料,1984,(3):53~57.

2 艾约瑟. 慕维廉先生轶事[N]. 万国公报. 1900.12.

3 Alexander Wylie.MemorialsofProtestantMissionariestotheChinese:GivingaListofTheirPublications,andObituaryNoticesoftheDeceased[M].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 168.

4 慕维廉. 地理全志[M].下编. 卷1. 墨海书馆,1853~1854.

5 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 遐迩贯珍——附题解·索引[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424.

6 慕维廉. 地理全志[M].1880(光绪六年).

7 慕维廉. 地理全志[M].美华书馆,1883.

8 梁启超. 读西学书法[C]//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红,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26.

9 徐维则. 增版东西学书录[M]//近代译书目.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24.

10 Charles C. Gillispie (ed.).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M]. Vol.12.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1980. 521~515.

11 Elizabeth C. Patterson. Mary Somerville [J].TheBritishJournaloftheHistoryofScience, 1969, 4(4): 311~339.

12 Elizabeth C. Patterson.The Case of Mary Somerville: An Aspect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J]Proceedingsof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 1974, 118: 269~275.

13 Marie Sanderson. Mary Somerville: Her Work in Physical Geography [J].GeographicalReview, 1974, 64(3): 410~420.

14 Baker J N L. Mary Somerville and Geography in England [J].TheGeographicalJournal, 1948, 111(4/6): 207~222.

15 Aillen Fyfe. Conscientious Workmen or Booksellers’ Hacks?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of Science Writer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J].Isis, 2005, 96(2): 192~223.

16 Susanna Bryant Dakin.AScotchPaisanoinOldLosAngeles:HugoReid’sLifeinCalifornia, 1832~1852,DerivedfromHisCorrespondence[M].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39.

17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Philadelphia: Lea and Blanchard, 1848.

18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49.

19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1.

20 Hugo Reid.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withOutlinesofGeology,MathematicalGeography,andAstronomy,andQuestionsforExamination[M]. Edinburgh: 1851.

21 Thomas Milner.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Wm. S. Orr and Co., Amen-Corner, Paternoster-Row, 1850.

22 雷侠儿.地学浅释[M]. 玛高温,华蘅芳,译.江南制造局,1873.

23 金石表[M]. 江南制造局,1883.

24 The 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TechnicalTerms:EnglishandChinese[M]. Shanghai: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04.

25 文教治.地学指略[M].李庆轩,笔译.益智书会,校订. 1881(光绪七年).

26 赖康忒.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M]. 张逢辰,包光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27 麦美德. 地质学[M]. 北京:北京协和女书院,1911.

28 翁文灏. 地质时代释名考[C]//锥指集. 北平:北平西城兵马司九号地质图书馆,1930(民国十九年五月). 85~91.

29 傅兰雅. 地学须知[M]. 格致须知四种之一,1883.

30 艾约瑟. 地学启蒙[M]. 总税务司署印,1886.

William Muirhead’sDiliQuanzhiand the Early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Geology in China

YANG Lijuan

(Institutefor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CAS,Beijing100190,China)

DiliQuanzhi(1853~1854), compiled by William Muirhead (1822~1900), a missio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was the first book that introduced European geology into China.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is book with English original texts,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its geological knowledge was translated from Thomas Milner’s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1850), Hugo Reid’s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1850), and Mary Somerville’sPhysicalGeography(1851), and thus corrects Wylie’s mistakes in identifying the original texts of this book. This essay also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geological terms in this book,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translations of geology. After comparing its three editions (1853, 1880 and 1883) and their difference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ocial context behind the reasons why William Muirhead revised his work.

DiliQuanzhi, William Muirhead, Geology, late Qing dynasty

2015- 12- 05;

2016- 03- 01

杨丽娟,女,1988年生,云南鹤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地质学史。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地质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KZZD-EW-TZ- 01)

N092∶P5- 092

A

1000- 0224(2016)01- 004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