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音乐审美教学研究

2016-12-16姜莹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审美教学多元智能理论高校

姜莹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音乐审美教学研究

姜莹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仅仅是一种音乐审美教育,它虽然符合国家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但是,音乐教育仅仅作为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应该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是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种智能。它是人在学习与鉴赏音乐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三个方面。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智能是音乐审美的前提和基础,而音乐审美有助于音乐智能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多元智能理论;音乐;审美教学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由音乐审美的性质所决定的。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育者通过音乐本身所含有审美知识与技能对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以达到对受教育者陶冶情性的教育目的。早在2011年,国家教育部就在新颁布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突出强调了音乐在构建人的和谐与健全人格以及人的审美修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为此,一些学者积极探讨音乐审美教学模式问题,旨在通过对学校音乐审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或增强学校音乐审美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李白莉以高校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与探讨了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当前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对策[1];吴海燕则研究与探讨了高校音乐教学中视听审美教学方法问题[2],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音乐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音乐审美教育某些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与探讨了音乐审美教育问题,其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季明研究与探讨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问题[3];贺婉莹则以中学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与探讨了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问题[4]。音乐审美教育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研究的共同点都是以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核心问题都是音乐教育的审美问题。

此外,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与借鉴,国内的许多研究者认为,音乐教学还可以培养与激发人的多种智能,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为此,国内的学者重点研究与探讨了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开发学生智能的方法与策略等问题。但是,上述关于音乐教育培养人的多元智能功能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的研究,只看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音乐教育的智能功能,而没有认识到音乐审美教育的智能功能,即没有研究音乐审美教学模式的智能功能。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与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音乐审美教学问题,以期促进音乐审美教学的提高。

一、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的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理论,它是相对于传统智力发展的二因素论而言的。智力的二因素论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种。其中,一般能力是指一种普遍概括的能力,即斯皮尔曼的G因素;特殊能力是个体独特的一种能力,即斯皮尔曼的S因素。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智能主要包括人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个方面。上述各项智能,每个人都具有,只是这些智能的组合与排列以及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能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种量的差异,而是一种表现在不同领域里的质的差异。教育要尊重人的差异,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差异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二)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

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他最重视的是音乐智能。简单地说,音乐智能就是人在学习与鉴赏音乐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三个方面。其中,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指个体感知音乐节奏、声调以及旋律等方面的能力;创作能力是指个体创作音乐的主动性以及音乐表现的能力;反思能力是指反思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和达到的效果等方面的能力。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可以看出,音乐智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但由于人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接受音乐教育的差异性,导致人的音乐潜能具有较大的不同。比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人擅长作曲,有的人擅长演奏。在通常情况下,音乐智能的优劣对个体的音乐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由于音乐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因此,通过音乐来培养与塑造个体的审美能力同样离不开音乐智能。

一般来说,凡是能引起人身心愉悦的事物都是美的事物,但是,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对美的事物的判断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体对美的事物的判别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主观性。音乐的实质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升华。音乐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对音乐的节拍、旋律以及音调等方面感知能力培养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个体的音乐智能。由于音乐的节奏、音调、旋律以及音色等方面具有美的性质,因此,音乐教育培养不仅是一种音乐智能,同时它也是一种审美的教育。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教育培养的音乐智能是一种能力,是个体学习、鉴赏音乐所必备的能力,也是个体正确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的内涵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音乐智能,个体音乐审美的效果就会降低;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个体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陶冶情操,促使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得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的办事效率。由此可见,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是互为促进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以及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而且同时也是在培养个体的智能,尤其是音乐智能。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要突破原有音乐审美教育模式的局限,要在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主要载体就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

从开设的课程来看,由于各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音乐课程的开设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音乐史论赏析、音乐基础、音乐实践以及音乐编创与理论四类。其中,音乐史论赏析类与音乐基础类的课程开设门数最多。在全国高校音乐选修课开设状况调查中发现,清华大学是音乐选修课开设门类最多的学校。截至到目前,清华大学开设4门音乐基础课、10门音乐史论赏析课、10门音乐实践以及1门音乐编创与理论课程。而其他学校不仅开设的门类少,而且开设的音乐课程多数都属于音乐欣赏类,音乐鉴赏类的课程开设非常少。欣赏课与鉴赏课是有本质区别的: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表示称赞;而鉴赏是鉴定欣赏的意思,所谓的鉴定是需要个体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评判的,是更高层次的欣赏。因此,音乐欣赏只能是大学生从中享受到美好事物的愉快体验,而达不到音乐审美与发展音乐智能的境界。早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就已经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并要求学校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因此,笔者认为,现有的高校音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理念不能完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从任课教师状况来看,音乐专业的老师开设的门数较少,有相当一部分音乐选修课都由非音乐专业的老师开设,他们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工作量。有的音乐老师就连一般的音乐基础知识讲授都很难保证,就更不用说挖掘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审美与智能因素,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与音乐智能水平了。

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对学生是否选择音乐课程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而对于已经开设的音乐选修课来说,学校教务部门对音乐选修课考核的方式与评价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仅凭期末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结业,很难保证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音乐类的选修课多数都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这个时间段基本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真空,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学策略构建

(一)音乐教学策略构建的基本思路

1.音乐审美教育与音乐智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国家新出版的音乐课程新课标中,音乐教育不再只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艺术素质与审美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即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审美教育与音乐智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也完全遵循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育理念。传统音乐教学最大问题,就是把具有普及性质的音乐教学当成是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因而,很难达到音乐审美教育与智能训练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音乐教学就是要把人类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音乐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种音乐文化蕴含着各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学生掌握了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灵魂,就会对自身发展起到净化作用,从而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

2.重视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

学生思想的变化,灵魂的升华,不是老师告诉学生音乐是什么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靠自己内心矛盾冲突与斗争来实现的。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领会与理解音乐所赋予的生活的内涵,激发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向上、和谐愉悦的心理素质。

3.音乐教师要调整角色意识

传统的教学规律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即使是在当前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环境与当前教学环境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截然不同,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上,因此,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再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对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智能以及相关智能的培养,所以客观上要求音乐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

4.音乐教学应追求个性化多元发展

音乐的多元化,决定了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目标恰好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音乐本身的多元化验证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性。音乐审美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而且同样也培养学生群体方面的智能,比如,空间智能、交际智能,等等。如果音乐教学只追求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就等于否定了音乐多元化教育功能。

(二)构建音乐智能与音乐审美和谐统一发展的音乐教学策略

1.音乐审美视点的确立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内容美、社会美以及人文美四个方面,因此,音乐审美的视点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其中,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各种感性形式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内容美是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与精神内容,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特性;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人文美是指作品所含有的人文精神之美。

2.音乐培养智能视点的确立

依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的外延主要体现在音乐的感知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三个方面。因此,音乐教育培养智能视点也应主要体现在音乐感知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3.确立培养音乐审美与音乐智能的结合点

由于音乐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智能活动,因此,音乐教育就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而是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审美与音乐智能培养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的理念、音乐教育内容以及音乐教育方法等方面。其中,音乐教育的理念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灵魂,它决定了音乐教育的走向;音乐教育的内容是音乐审美与音乐智能培养结合的关键点;音乐教育的方法是实现音乐审美与音乐智能培养的桥梁与纽带。

4.确立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学评价视点

传统的音乐教学知识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音乐教育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注重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状况。因此,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学评价视点是多元的。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学策略的构建,首先是一种音乐教学理念的构建,其次才是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白莉.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272-273.

[2]吴海燕.高校音乐教学中视听审美教学方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64-265.

[3]季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与实践[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2-18.

[4]贺婉莹.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20.

(责任编辑陈佳琳)

作者简介:姜莹名(1981—),女,在读硕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音乐教育、声乐表演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03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136-04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多元智能理论高校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