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预习的作用
2016-12-16苏小剑
苏小剑
目前,我区教研室倡导高效课堂,开展了两项与预习相关的活动,一是“预学、互动、思辨”的课堂模式,二是导学案评比活动.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就会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课前预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学生听得更专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从教育学的理论来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纲独自预习.实际上这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如果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规律,了解教师下一节课要教授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课前有针对性地预习,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前,学生可以阅读与思考第7~9页:(1)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两个方面?(2)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属于化学性质的有:.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是本课的“眼点”.通过预习教材中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总结实验现象,加上课上教师演示实验得出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就能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记录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1.让学生明白预习的内容.教师要钻研教材,系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出示体现当节课的知识点的问题,设计出预习案.如,“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1)知道铁、铜、铝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3)识记金属活动顺序表,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学习重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想一想有什么现象:①镁在空气中燃烧;②铝在空气中生成致密氧化铝;③铁在氧气中燃烧;④铜在空气中加热;⑤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2)思考下列问题:①“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在高温下也不与反应,说明金的(填“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②为什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而铝制品却很难腐蚀?
2.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确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如,有的学生预习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与盐酸反应,提出问题:为什么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思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让学生做练习检验预习效果.教材中可能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一种情况作为例子,而变化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的变化.如,燃烧条件的探究,用相同温度的白磷和红磷,可否用其他材料取代?教师可以给出这类试题,在预习导学案中体现.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出现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难点.
4.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提高预习水平.一般在新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预习,使学生有时间梳理新知识和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相互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够使他们取长补短,在思辨中成长.教师还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