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命的局限中自得其乐

2016-12-16胡学春

书画艺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局限于局限器物

胡学春

徐邠 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壁画艺委会委员,扬州市花鸟研究院副院长,入列中国美协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美、加、法等地展出并被收藏。出版画册《当代实力派画家——徐邠画风研究》《当代美术家徐邠》《徐邠国画作品》《艺术名家·花鸟卷》等。

徐邠这几年独钟于草虫、鳞介之作。每一次看徐邠的这类画作,我总是在思忖:这些草虫、鳞介,他们快乐吗?这种设问似乎回到了庄周与惠施关于鱼之乐的诘辩,但我明明感到那落在岩石丛中的乌龟的笑靥,困于笼中的蝴蝶在欢快地挥拍翅膀,而荷叶旁儵鱼正从容出游。

徐邠的这些小品给我们呈现出三重世界:鲜活的生命个体,冰冷的器物空间和混沌的背景世界。这三重世界也许正是我们今天人类存在的典型状态,是我们生活的范式。其实,人的生命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有局限的,或局限于一隅,或局限于一时,或局限于一群。我们人类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的旧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现代都市生活,我们的周遭都成了人工器物的空间。除了这有形的器物空间之外,限制我们的还有无形的制度空间,还有生命的长度局限,人的能力的局限。在这样的局限面前,我们能怎样安顿自己的灵魂?

中国早期的文化中,尽管也有神话,但没有真正建立起对神的信仰,而儒道两家偏重的是生活经验的升华,对天道人道王道的恪守。孔子比较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对人情世故了然于胸,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纵横捭阖,却合乎人的规律和规则,所以没有逼迫和强制,这正是个人与人道合一的大境界。老子似乎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道法自然”,追求人与天道的合一。到了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天地间,顺乎规律,顺乎自然,身与物相通,心与物相谐,就能做到游刃有余;用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让我们从游泳中感悟出了人生逍遥游的道理。这是一种文学的、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受这种古典精神的浸润,后来的中国绘画把对道的审美把握作为最高的追求。唐代画论家符载在观看张璪画松石时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中唐美术史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顾恺之的画:“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这些论点是中国画论的主流形态:绘画、观画最紧要的是认识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而人“得道”之后,就是仙人、神人,就来去无羁绊,无可无不可,实现人生的超越。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大抵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徐邠这类题材的绘画似乎告诉我们,局限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是生活本真的存在,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既然这是我们无法破解的魔咒,又何必作堂吉诃德式的挣扎,不如像蹲在荷叶上的那只青蛙独享清风丽日,像那群小鱼相互嬉戏追逐,像那只壁虎探究你们人类居住的墙壁又有了什么好玩意儿,像那只蝴蝶去感知椅背和如意的体温有什么不同。这些自得其乐的孱弱生命让死寂的器物空间顿时生机勃勃,他们是世界的精灵。

在我看来徐邠正是这样的精灵。他秀气得比这些鱼虫还要孱弱,但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总能闲庭信步,如鱼得水,甚至翩翩起舞。他不伪装、不矫情、不煽情,不慷慨激昂,在局限的空间中自得其乐,有滋有味。

猜你喜欢

局限于局限器物
“民间互助文档”不该局限于民间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叠穿西装
器物之心
魔法焖烧有好味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图画的局限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