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6-12-15张葳
张葳
【摘要】每当我看见中国的千千万万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被繁重的学习压抑的时候;每当我看见我的无数同行们每天紧锁双眉、行色匆匆、身心疲惫的时候。我就会苦苦地思索,怎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课堂?一节课,从外部和结果上看,就是学生学的轻松、主动、收获大、成绩好;从内部和过程看,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浓,爱学习、学得好。怎样找到一条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呢?于是,在吕静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减负提质的“高效课堂”的研究。高效课堂旨在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原则是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意义。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关键词】构建 高效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77-02
一、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
1教师要有大语文观
(1)备课要备整个板块的内容
教师要对本学段的重点,本册教材有几个板块,哪些课文,哪些作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能讲哪课就备哪课,而要备一个板块的内容。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全局,运筹帷幄根据板块重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布置学生预习也要预习整个板块的内容。学生只有对整个板块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读写结合”为表达积累素材。
(2)阅读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就得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会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备课上要肯用时间,下足功夫,合理安排课堂中的活动。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则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教师要尽量少说,甚至不说。课上少分析多朗读。节省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拓展到课外阅读。例如长春版五年上册语文教材第七板块安排了两篇课文。第一篇《燕子》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教师可以一课时就完成。第二篇《白鹅》在第二课时可以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搜集一些名家写动物的文章,比如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的《母鸡》和《猫》进行对比阅读,总结写法,并进行积累和练笔。
大量阅读不光对学生有用,对教师也同样重要。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普及。许多人已经不愿意看纸质书和用笔写字了。许多教师都会觉得自己整天被繁杂的工作所埋没,没有闲暇时间。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解答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能让课堂高效,减少错误。也才能最终把自己从繁杂的工作苦海中解救出来。
2、备课时要谨记“四问”
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所以,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参、还要备学生,备时间,备空间等等。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哪些是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课堂所求,是教师备课的关键。对于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备课时,都不要忘记“四问”1、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2、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3、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4、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
二、授课要突出一个“简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比如有些板块中的课文和作文并没有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合理整合教材。例如长春版五年上册语文教材第三板块中的课文编者就安排了《有的人》和《跌倒》两首诗。只有第三篇课文《高尚的行为》才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个板块的作文是《为他(她)“话”像》。前两篇课文对这次写人的作文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第三篇才有帮助。而第四板块中的四篇课文却恰恰都是写事的文章。学生可以从《窃读记》中学到动作和心理描写;从《荷塘旧事》中学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从《表里的生物》中学到心理和语言描写。这时,教师就可以把第四次作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和第三次作文调换来讲,效果会更好。
在古诗教学中和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究,主动汇报,教师则做个“问题学生”,在学生讲解和汇报出现偏差时,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针对学生的汇报,我在课堂中提出了作者为什么说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而不用其他的词呢?在猜想与争论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更加体会到了画面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教师下功夫备课,只有吃透了教材,吃透了学生,才能突出重点,摒弃繁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从而上出简简单单的好课。“简单”是一种大智慧,它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善于思考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的认真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简单”,让教学内容更“简单”,让教学方法更“简单”。而这些“简单”让学生考试时也感觉“简单”。
三、教师的引导要适度、适时、适用
学生在充分自学和交流之后,仍会有一些问题是他们没办法解决的,这时我们教师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引导。 现在很多课患了没有感觉的症状,读了好像没有读,教了好像没有教。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学生读到“勇敢”、“武艺高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读到的。把这些词语放在武松的身上,也完全合适。没有感觉地解读带来教学的平庸化,学生与文本语言存在着一种“隔”,教与学依然存在着“隔”,学生的思维处在“疲沓”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没有发生。这种平庸、惰性扼杀了母语文化的创造性。对语言的感觉钝化,就无法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就不能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田园的温馨,就难以体味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深刻哲理。——如果是这样,高效课堂又如何谈起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引导,要教!高效的课堂是我们和学生共同来见证的。而我们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度适时和适用。 适度,要把握每节课我们究竟能用的引导的时间有多少,因为要让学生自学留给教的时间是很少的。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个尺度,不能因为自己教的内容过多而拖堂。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并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 适时,要真正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课堂的教与学的变换。不要打断学生的学与交流,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地做出引导,这样才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常,应该在歧义产生处引导;在疑惑不解处启发;在重点突破处渗透;在意味幽远处引领。适时的引导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高度关注,包括对学生自学和交流的关注。 适用,不管怎样的教都要真正地适合你的学生,你的课堂。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即自学。所以,每一节课都应该真正地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提出并解决而去引导。不是让教师去解释去教,而是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思考,更好地自学。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传承语言文化的语文老师,在广博精深的语文世界里,肩负着把自身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同学的重任。所以更要让自身恬静下来,去细读更多的文字,去补充不竭的水源。名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化繁为易,其根本更在于这课堂外艰辛的学习付出,执着的热情追求。让更多的同学去感悟美丽的语文,热爱语文,这是我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路漫漫其修远兮,哪怕是秉烛夜游,也要求索,作一个有一点点精神追求的人。
四、练习要做到精而不繁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要做到精而不繁。每天新授课后,教师要根据重点设计几道练习题,不用太多。这样,教师才能有时间挨个检查学生,并及时辅导学困生。争取当天的基础知识全体学生都过关。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课堂;自主学习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高质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