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别有洞天”
2016-12-15仇健敏
仇健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改革推行多年,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因材施教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以优生差生分类,学习态度、学生性格、智力因素等都成了重要的参考条件。
一、态度分层,增强学习动机
不可否认,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会有一定影响,但能否学好英语,更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毕竟,除却特殊情况,学生间智力差距不会太大,并不会由此造成不可逾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态度成了造成英语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总体成绩,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有的学生为了习得第二种语言,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有的学生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产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师教学时,需明晰各种类型的学生,善加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比如,教学“My family”一课时,课堂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我主要讲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单词和句型等的讲解为主,挑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提问,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在第二阶段,我主要讲一些课外延伸类的知识,把英语中的姑姑外婆爷爷等称谓单词融入课堂,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在第三阶段,我将动漫元素融入课堂,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以英语作答,比如小头爸爸是大头儿子的什么,这些问题交给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以趣味元素勾起他们学习欲望,让课堂“活”了起来。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教学,生硬地灌输知识都绝非上策,只有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方能从根本上为学生成绩的提升创造条件,而如何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则成为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二、性格分层,形成优势互补
英语是一门典型的语言类学科,并非纯粹的脑力劳动,多读多记固然可以提升英语的写作及做题能力,但若不能大胆的开口讲英语,多半其口语及听力不会太佳,这就涉及到了学生的性格问题。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其学习英语的优势和劣势不尽相同,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善于表达、敢于开口,通常会有更加优秀的口语和听力能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能更加沉着冷静,多加思考,在写作及阅读方面会有更好的成绩。教师教学时,需着意引导,弥补他们的劣势,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进行“Would you like a pie?”教学时,为了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授课时着意区别对待学生,在讲基础知识时,找性格开朗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在训练学生口语的对话环节,则叫一些性格比较腼腆内向的学生。学生在自己学习时造成的缺陷,在课堂上进行了学习短板的弥补,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不同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时,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受重视,而在学习英语这样的语言类学科时,思维能力却已不再独占舞台,很多因素都会对学习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希望教师们能够扩宽视野,营造高质量的英语教学。
三、智力分层,异化教学手段
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而在学校的课堂中,学生间自然更不乏差异的存在,有的学生聪明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会很快,有的学生不那么聪明,学习的速度自然慢些;有的学生成绩优异,知识背景比较深厚,接受新知识时自然占有优势,有的学生成绩较差,积累不够丰厚,学习新知识时自然会吃力些。因此,为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不可忽略这些因素。“一视同仁”未必总是对的,“差异教学”有时方为正途。
比如,教学“Wheres the bird?”一课时,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在对话活动的开始,我对进行对话的学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先用简单句型对后进生提问,而让优等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型;在活动进行了几组对答,学生对知识了解加深后,再让后进生试着扮演回答问题的角色。简单的分层对待,即让后进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课堂,又让优生得到有效锻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优势。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快的学习进程会导致后进生难以跟上,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过慢的教学进程则让优生不能最大程度发掘自身潜能。值此情形,分层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也是如此,能够明晰每个学生的特点能力,并依此制定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这,就是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善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