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2016-12-15梁艺乔陈优高静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回顾反思

梁艺乔 陈优++高静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进行了两轮幼儿园课程改革,其争论的主要问题经历了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层面的转变。这两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了指导思想科学化,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等趋势,同时也存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时盲目从外,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1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不但为这一时期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背景,而且直接催发了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旧《纲要》),标志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理论涌入我国,对我国原有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这一期间我国陆续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其中《规程》将试行稿总则中“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改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性质,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属性,明确了幼儿园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将幼儿园纳入我国的学制体系。保教目标也更多关注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而不只是聚焦在认知、技能方面。至此,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理念层面的争论基本结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基本达成共识。

直到世纪之交,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的自身问题催发了我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应运而生,首次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倡导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新《纲要》颁布后的十年中,全国各地再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幼儿园课改实践,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按照新《纲要》的要求指导教育活动;农村幼儿园资金和师资严重缺乏,课程建设举步维艰……由此,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所争论的主要问题,从教育理念层面转变到了实践操作层面。2012年发布的《3-7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五大领域的目标设置层次也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明确,同时附有详细的教育建议。这充分考虑到了幼儿教师、保育人员在实施保教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搭建了新《纲要》中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1.广泛吸收先进理论,指导思想科学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交流增加,广泛吸收、借鉴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对我国原有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其的重大转变,使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泰勒的课程理论及杜威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等。这些理论对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我国儿童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儿童发展观、主体观、整体观、活动观等的转变。

2.愈发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在旧《纲要》中,国家对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进行了一刀切、齐步走式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造成的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因为资金有限、师资严重不足,统一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根本无法达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一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后来的文件中没有再对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等进行硬性规定。就文本而言,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都体现了对区域、城乡差异的关注和对农村学前教育及其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倾斜和重视。

(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探索课程模式过程中,有盲目从外的倾向

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都从国外吸收各种新的课程模式——从仿日、苏、美,到引进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高瞻课程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无可厚非,但若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国外的、流行的就是好的而盲目从外,那么就失去了意义。以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瞻课程为例,在美国实施这种课程模式主要以4-5人的小组进行,幼儿的高度参与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其精髓。而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每班至少20人,如此,幼儿的参与度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国外的课程模式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吗?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加之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堪忧,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条件做到真正的小组教学。因此,在探索多种课程模式和引进国外课程理念及模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我国国情与需要,将新的理念和模式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探寻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2.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常常出现政策或文件中的理念与幼儿园中具体的操作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总体不高所致。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念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他们往往无法知晓国家所发布的政策及文件背后真正的理论依据和意图,这造成了两种结果——教师对文件中某些语句要么机械理解,要么视而不见,最终不能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其次,体现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课程改革期望幼儿园教师能改变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而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但课程创生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实践智慧要求非常高,并不是每一名幼儿园教师都能够胜任课程的创生,达到政策或理论的要求。综上两点,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达标,势必造成课程改革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脱节。

参考文献:

[1] 孟丽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审视[D].西南大学,2007.

[2] 胡娟.幼儿园课程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房晓伟]

猜你喜欢

回顾反思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