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其义,必诵其文
2016-12-15刘勇
●刘勇
欲知其义,必诵其文
●刘勇
欲知其义,必先诵读其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地的诵读课文,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读出声韵之美
文言文讲究韵律,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达成这种目的的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读准字音。这是读好文言文的前提,一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学生自读、教师正音的方式进行。第二步,了解文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或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第三步,明确节奏。引导学生根据文意一边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确保诵读时不读破句子。第四步,读出声韵。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配乐朗读、朗读竞赛等,使课堂书声琅琅,使学生以诵读为乐。
二、读出语言之美
文言文具有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意蕴深厚的语言特点。品味这种语言之美不能做肢解性的翻译,而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语言在遣词造句中独有的精妙。
“峨峨兮”“洋洋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伯牙绝弦》一文中高度凝练的两个词语。教学这两个词语时,教师问学生:“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后,心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高山和江河?”学生想到了“巍峨挺拔”“高大雄伟”“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等词语。于是,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高山的伟岸、江河的气魄,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说:“你们刚才的描述,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达,就是——”“峨峨兮,洋洋兮。”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教师顺势强调:“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意象!”这个环节,教师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想象边读,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之美。
再比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辩斗”一词是文本的中心词,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教学时,教师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生生“辩斗”和师生“辩斗”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辩斗”的含义。表面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其实是在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文本、理解文本,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字的语言魅力。
三、读出情感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感往往是潜藏在文字之中的。诵读是发现、体悟、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出文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趣。
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学弈》时,教师始终抓住文中的对比描写,引导学生明白两位学弈者的不同结果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态度的不同。学生在此基础上诵读文本,质疑、赞美、否定等情感自然渗透其中了。这种精彩的诵读所折射的正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知——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又顺势引出了文中的“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并告诉学生“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这样一个道理。这样教学,读和悟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映成趣。
(作者单位:十堰市广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