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学习包,赏菊之美

2016-12-15陶云

湖北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品性课前预习菊花

●陶云

借学习包,赏菊之美

●陶云

教学中,笔者尝试借力学习包,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现以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菊和莲》第一课时《菊》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课前预习单,初知文意

《菊》是一则短小精悍、条理清晰、意蕴丰厚、清新怡人的文言文。这则短文虽算不上深奥,但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会更加困难。基于这样的实际,教师把读出古文韵味、正确理解文意、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学习策略确定为教学目标。

任何一节课的学习都不应从零开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取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信息,这样教学才能有效推进。课前预习就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课前,教师依据学情精心设计了课前预习单,具体内容包括:“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一画”——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思维导图;“找一找”——查找课外资料,了解与文言文和“菊”相关的知识;“思一思”——思考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颜色的预习单,并独立完成预习任务。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先自主思考与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写下来,在课堂中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

借助课前预习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文章读通、读顺了。他们在小组中争先诵读,还进行PK,比试谁更能将古文的韵味读出来。不少学生还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起来看这幅图:

这是一名学生画的放射式思维导图。导图以“菊”为中心,发散出香味、形状、颜色、品性四个方面的特点,是对文本内容的精炼概括。

再看下面这幅图:

这是一幅聚敛式思维导图。这名学生重点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品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在“找一找”里,教师得到了更多惊喜。学生查找到了许多相关资料,包括文言文的概况、对菊花的介绍、古人写菊的美文、与“菊”相关的小故事……

这样的预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发现了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实践单,赏菊之美

交流完预习单的学习情况后,教师质疑: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写了菊花的特点呢?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学习包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菊的图片、重点词句的注释、文言文的译文、帮助理解句意的练习题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基本上都能通过学习包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如,学习第一句“菊花盛开,清香四溢”时,不少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包中就为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练习题——

学生通过反复思考、甄别,准确地理解了“盛”“清”“溢”三个的意思后,句子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在学习第二句“其瓣如丝、如爪”时,学生刚开始不能准确地区分“丝”和“爪”的不同形态,学习包中及时为学生提供了菊花花形图片的连线题(如下)。学生看到图片后恍然大悟,当他们将一根根如头发丝般又细又直的花瓣与“如丝”连接在一起时,不禁齐诵“其瓣如丝”;当他们将一根根如鸟兽爪子般、细钩状的花瓣与“如爪”相连时,不禁感叹,“这才是‘爪’的庐山真面目啊!”

紧接着,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适时展示了学习包中更为丰富的菊花图片——

看到这些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菊花图片,学生发出一阵阵惊叹。他们争先恐后地用文中的比喻手法描述这些菊花——“其瓣如拳”,“如管”,“如发”,“如针”,“如扇”,“如拳”,“如钩”,“如球”……教师在惊叹学生表达个性化的同时,对学习包在丰富教学资源、打开学生思维空间、释放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一句时,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惟菊独盛”到底写了菊花的什么?教师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在学习包中寻找答案。学生阅读了学习包中对菊花品性的描述、品读了古人养菊爱菊的诗文故事后有感而发:“百花都凋零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一个“惟”,一个“独”,同义叠用,难道不是写出了菊花凌霜傲放、不畏严寒的品性吗?”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了菊花的美(包括外形美和精神美)。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借助学习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实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三、课后拓展单,仿文之韵

以上两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学习包中的资源提升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教师顺势而导,鼓励学生尝试把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段现代文,或者用文言文写一写“梅兰竹菊”中的某一种。为了降低习作难度,学习包中为学生提供了“四君子”的文字介绍、图片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称颂“四君子”的诗文。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或沉思,或轻声交流。没用多长时间,一篇篇有意思的作品诞生了。一名学生创作的《梅》最有韵味:“梅花盛开,芬芳袭人。其形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美不胜收。其色或白、或粉、或红、或紫,绚丽脱俗。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梅独盛。”习作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有限,模仿课文的痕迹也很浓,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所有的创新都始于模仿。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

猜你喜欢

品性课前预习菊花
菊花赞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雏菊花
赏菊花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