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及创伤后成长情况及其相关性
2016-12-15朱丽萍胡伟萍
过 雯,朱丽萍,胡伟萍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心理卫生】
初发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及创伤后成长情况及其相关性
过 雯,朱丽萍,胡伟萍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及创伤后成长情况及其相关性,为促进心肌梗死获得积极创伤后成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对98例初发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并纵向比较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2个指标得分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应激障碍症状为(38.45±7.78)分,回避维度(20.82±4.15)分评分最高一项,创伤后成长评分为(70.34±11.69)分;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病对初发患者具有较高心理应激障碍,伴随着负性心理障碍会因抗争而产生的心理成长。
心肌梗死;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
心肌梗死属于重大创伤性事件,极大的心理刺激会产生应激障碍,大大增加心肌梗死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相关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感知到疾病的积极作用,也促使其成长,这种在创伤性事件和逆境中抗争所激发出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称为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心理正性变化过程对缓解疾病应激障碍起着重要作用[1-4]。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及创伤后成长情况及其相关性,为促进心肌梗死获得积极创伤后成长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调查对象,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25~73(59.35±11.70)岁。 纳入标准: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具有正常表达沟通能力;排除标准:意识障碍;病情反复;再次或多次发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 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支架个数等。
1.2.2 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 Traumatic Urowth Inventory,PTUI) 该表采用汪际翻译简体中文版,为用于测量创伤后正性心理改变程度,内容包括人际关系(5 项)、新的可能性(5 项)、自我力量(4 项)、精神转变(2项)和生活感悟(4项)5个维度,共计20项条目,采用Liken 6级评分,原始分计分法,“无、非常小、较小、中等、较大、非常大”,依次赋值0~5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96。
1.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该量表由姜潮教授翻译修订,用于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程度,内容包括再体验(5项)、回避症状(7项)和高警觉(5项),共17个项目,每项含“从不、轻度、中度、较重、严重”选项,采用原始分计分法,分别赋值为1~5分,总分0~85分,评分越高提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性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总分≥38分为PCL-C症状阳性。
1.3 调查方法 于患者入院3 d、发病后2个月2个时间点进行问卷调查。由研究人员发放量表,统一指导语,由患者填写,问卷在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发出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有效率为93.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总体情况 98例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38.45±7.78)分,其中再体验(15.81±3.08)分、高警觉(17.66±3.94)分、回避(20.82±4.15)分;创伤后成长得分为(70.34±11.69)分,5个维度的维度得分分别为人际关系(22.75±4.20)分、新的可能性(16.42±4.82)分、自我力量(15.48±3.77)分、精神转变(9.56±2.48)分、生活感悟(15.16±4.14)分;对于不同性别,男性、年龄<5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分别低于女性、≥50岁、大专以下学历人群,而前三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分别高于后三者,详见表1、表2。
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相关分析
心肌初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且创伤后成长中人际关系、新的可能性、自我力量、精神转变、生活感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再体验、回避维度的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见表 3。
表1 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n=98,±S,分)
表1 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n=98,±S,分)
表2 不同特征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n=98,±S,分)
表2 不同特征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n=98,±S,分)
项目 n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性别女33 68.64±11.96 40.22±8.90男65 74.47±10.28 37.58±7.41 t 3.166 2.703 P 0.002 0.026年龄(岁)<50 25 72.32±8.11 36.95±9.07 50~60 41 70.79±7.72 37.26±7.30>60 32 69.50±6.84 38.97±6.37 F 2.980 3.358 P 0.031 0.014学历初中及以下 45 67.35±8.49 41.23±7.09高中或中专 38 69.45±7.29 40.74±8.65大专及以上 15 70.89±8.11 36.27±8.83 F 3.994 4.117 P 0.006 0.002
2.3 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 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病2个月评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成长得分均低于出院前,见表4。
表4 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S,分)
表4 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S,分)
3 讨论
3.1 初发心肌梗死患者应激障碍明显,存在创伤后成长 目前,国内外研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都集中在遭受重大疾病或重大事件特殊人群,如肿瘤、创伤、丧偶者等,关于心血管疾病应激障碍的研究报道较少[5]。文献指出,心肌梗死是一种高危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发病属于重大的应激事件,往往伴随心理创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6]。从表1结果可见,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应激障碍症状为(38.45±7.78)分,其中回避维度(20.82±4.15)分评分最高一项,表明初发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具有较高水平;由于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发病突然,患病时间较短对他们打击较大,因此多数患者对现状无法接受,发病初期应激障碍明显。
但从创伤后成长情况来看,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创伤后成长评分为(70.34±11.69)分,这说明在心肌梗死发病后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在经历重大创伤后不仅产生多种不良心理应激,同时在不良心理体验中也产生正性的心理变化,存在创伤后成长。
研究发现,创伤后成长产生于个体遭受创伤后的心理冲突和忍受痛苦的条件下[7]。心肌梗死初发患者较高的创伤后成长评分说明患心肌梗死对个体心理的调适、生活感悟的改变、对自我力量的认识、人生目标的设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可能与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在经历患病与疾病的创伤抗争心理过程后会激发出更倾向于接受外部现实的心理表现,使其较容易重建对身体康复的信念有关。
此外,对于不同性别,男性、年龄<5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低于女性、≥50岁、大专以下学历人群,而前三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则高于后三者。从现实情况来看,男性、<50岁及高学历人群对家庭、社会存有更高的责任感,对现状能以积极心态疾病和适应患病后的生活,以尽快回归社会家庭。
3.2 创伤后成长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具有正性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强烈的应激心理障碍是影响冠心病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其心理障碍症状越轻、治愈结局越好、周期越短,越容易重建对身体康复的信心,其成长状况也就越好[8]。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心肌梗死初发患者应激障碍行为及各个维度与其创伤后成长均有一定相关性(P<0.05)。创伤后成长强调的是患者要对自身健康负责,不仅利于调整适应疾病的心理,而且在治疗与疾病共存情况下改变认识、应对。创伤后成长能力越强,应激障碍恢复就越快,疾病康复的效果就会越显著[9]。心肌梗死初发患者伴随着应激心理障碍并与抗争其所产生的心理成长是该群体患者重要的心理特征。建议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心肌梗死患者心理障碍行为,针对此特征,强化创伤后成长正性作用。
3.3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随时间推移而减弱,创伤后成长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与发病2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病2个月评分低于出院前,此结果说明应激心理障碍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10]。与此相反,创伤后成长评分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可能原因在于成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的发生是需要时间,患者个体持续、长期、反复心理的调适、生活感悟的改变、对自我力量的认识、人生目标的设定才能形成健康的成长模式,最终为应激障碍的消除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发病对初发患者是一种重大创伤,会产生许多心理应激状况,同时也应看到,伴随着负性心理障碍会因抗争而产生的心理成长,是该群体重要的心理特征。针对此特征,心肌梗死初发患者护理工作尤其是心理护理工作可从心理成长角度进行干预。
[1]钱会娟,许燕玲,袁长蓉等.意外创伤骨折病人社会支持、创伤后情绪痛苦和创伤后成长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1B):3604-3607.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32.009.
[2]赵 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相关因素纵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李向荣,王正英,李英姿,等.术前心理护理对术中知晓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56-1458.
[4]唐 棠.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5]蔡英杰,史铁英.乳腺癌术后病人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12B):4409-4411.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5.019.
[6]李文姬,马兰兰,李晓瑾,等.乳腺癌住院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1B):174-17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2.015.
[7]陈 妍,齐宝庆,杨 燕,等.老年患者创伤后心力衰竭发作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87-88.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24.087.
[8]朱小莉,王红萍,邹 敏,等.急诊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3C):1040-1043.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9.006.
[9]于 宏.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与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6-227.
[10]李玉香,张桂青.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23):15-17.DOI:10.3870/hlxzz.2012.23.015.
R395.6;R542.2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4.048
2016-08-05
过 雯(1985-),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