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中的科研工作应坚持应用导向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2016-12-15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科研工作应用型

鲍 泓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应用型高校中的科研工作应坚持应用导向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鲍 泓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应用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校训为“学以致用”,作为一所高等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2015年科技工作会上,校长提出要“行动起来,让科技工作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强劲动力”。我们总结五年来科技工作的成绩与不足、经验与启示,提出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应该聚焦方向、聚集资源、聚合力量、聚变成果,坚持创新发展,以应用为导向,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协同开放,为“十三五”期间应用型大学的科研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应用型大学;应用性科研;应用导向;创新驱动

0 引言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北京市“十三五”的目标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大城市病,显著增强首都的核心功能,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形成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将面临新的技术革命,我国经济社会改变了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智力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严峻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中心任务。多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新常态下,总结过去5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在今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指导未来5年科技工作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以服务首都“四个核心”功能建设为己任,坚持应用为本、协同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争创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做出科技工作的新贡献。

1 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十二五”以来,北京联合大学实施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技工作及其成果对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事业发展的作用已经凸显。确保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学科与科研规划的各项目标,科研立项数量大幅增长,立项层次取得突破,立项总数达2千余项,其中一半是横向课题,获批主持的国家级项目达100多项,省部级课题15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项,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21项,很多学科领域在立项层次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学校的竞争性和常规性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校事业经费投入总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到2014年度已超过5%(五年平均达4.67%)。学校相关知识产权授权的创新成果近50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有185项,在市属高校中位列前三被各级部门、领导批示、采用或媒体报道的调研报告和建议100多项,获省部级和行业及以上科研奖9项。在本次科技大会上还展出了学校的数百项科技成果,例如,由特聘教授李德毅院士率领的智能车研究团队,在轮式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中,取得可喜成绩,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2014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在北汽国产汽车和电动车的基础上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获得佳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直播,得到中央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资助。学校大多数成果是接地气的应用型成果,很多媒体对学校的科技成果研发的师生进行了采访,如中央教育电视台以《北联大: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活中》为题在CETV频道播放。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这些科研成果不仅特色鲜明、服务北京,有些还达到国内或行业领先水平。

科研平台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增加和提高,体现了学校在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经济发展和重大应用的研究能力的提高。近五年,学校创建了2个院士科研工作站,新增市级科研平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京台文化交流中心”“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旅游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使学校的市级科研机构平台数量达到8个,校级科研机构总量达到40个。国家级食品检测中心通过新一轮考评验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旅游学刊》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2012—201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些平台不仅为学校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而且面向社会提供大量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社会影响。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规模很大,但是办学历史不长,科技工作底子薄,尽管近几年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平台期,存在很多高校在发展中也会遇到的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首先是应用型科研的优势不显著。作为应用型大学,目前尚未完全形成以应用型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原创性的论文和著作较少;申请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实现转化应用的少;科研走入社会实践与市场企业对接的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开放性和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并且目前缺少能够适应应用型创新体系的科技政策和评价体系。

其次是科研工作发展不平衡。目前虽然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偏少。相对于纵向课题和人才项目的数量,学校目前承担的企业或行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较少。缺乏承担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创新能力,获得高水平成果奖项特别是科技应用类奖项较少。由于一些单位、学科、专业的聚焦度不够或落实不力,导致学校具有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专业还比较少。

最后是高层次领军科研人才匮乏。由于地方高校的科研和学科基础较弱,某些单位相当部分的领导和教师的科学研究视野不够宽阔,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不够清楚,学校缺少高层次的领军人才,青年教师中拔尖人才匮乏,而且成员间的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从而导致学校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国家和北京市解决重大问题的需要。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虽然人员规模大,但师生人均创新性成果较少,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对“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科研工作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十二五”时期,我们针对科技工作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目标,出台了科研工作量、成果的认定办法、学科评估标准、科技人员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科研积极性,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业绩也大大鼓舞了广大师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自信,也从特聘教授李德毅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分析过去五年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一个单位要达到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目标,首先要聚焦方向,之后是聚集资源,在此基础上聚合力量,最后达到聚变成果的目标。

3.1 聚焦方向

应用型是北京联合大学科研工作的主导方向,实践证明,学校确立的办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和“学以致用”的校训是准确的,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坚持应用型的科研方向,研以致用。在各基层单位层面,以科学任务为导向带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任务的确定应在社会需求和应用中找到聚焦点,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融合跨界中找聚焦点,把这个点(人或事)打造成为形成本单位特色的亮点、撬动本单位发展的支点。

3.2 聚集资源

在人财物各种资源中,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技工作和学科建设质量的第一要素。要有本领域的领军人才,还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要引进与培养并重,市教委和北京联合大学的特聘教授计划采取的是:“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模式,是解决领军人才缺乏的一个经验,但要为特聘教授构建人才队伍,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中青年教师派任务、压担子,同时也要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配合相应政策的支持,加大落实对科研人员的经费投入和收益保障,整合物质资源从而保证师生有充足的创新创业空间。

3.3 聚合力量

事实证明,个人力量大不过团队,团队力量大不过体系,体系力量扭不过趋势。在世界性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中,要面向未来、审时度势,按中央五中全会和北京市十一届八次全会的《建议》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聚合各种力量从而形成合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内合外联、协同创新,是科研取得成果的坚实基础和有效途径。体系所具备的多元措施、制度和资源是科技工作取得发展的有力保障。如今的科技项目和学科建设往往是多元组合,涉及人财物和政策等诸多方面,重大项目需要举全校之力、形成合力,才能保证科研任务的出色完成,出高水平成果和人才。

3.4 聚变成果

有一流的科研才会有一流的人才和学科,要使学校的人才和成果进一步实现高层次、高水平的巨大变化,就要以特色求发展。学校目前取得的优势项目,是在融合跨界有特色或新兴领域中产生的,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例如:旅游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跨界的产物;智能车项目则是校外研究机构的院士作为特聘教授,通过与北汽集团等企业合作,在校内集合了信息、自动化、机电、特教、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专业人员,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才能攻克具有高难度的科技项目,建立科研高地,攀登科技高峰,出高水平成果。

4 深化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

中央和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应该与之对应。下面从应用导向、创新驱动的角度就北京联合大学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指标,提出以下建议。

4.1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北京联合大学学术立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学术领域包含了学科和术科、文科和理科、理论和实践、科研和教研,以及管理和服务等,学术立校就是在这些领域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仅要开展知识创新、理论创新,还要鼓励理念创新、制度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以及价值创新等[2]。学术氛围就是要让创新驱动、创新发展蔚然成风,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自觉。

4.2 坚持应用为导向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过去的科学研究很多是从理论研究出发来指导应用实践,进而推动了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特别是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以来,实践和应用带动理论突破和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新常态,例如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兴起,是从数据量激增到一个巨大数量级后产生的。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颁发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科技活动和成果转化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以及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收益对接,三个对接的本质体现了应用的价值。科研政策和评价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标准,例如,科研项目和经费应鼓励对横向课题、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认定,科技成果要体现对专利、实验与调研报告和实际社会影响的工作量的计算和层次认定等[3]。

4.3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的首要资源。人是科研工作的主体,是创新活动和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十三五”要深化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明确高校的各种岗位在承担科研任务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要求。大学教师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创新职能,区别是不同岗位承担职能的任务量和考核标准有所区别。例如,要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体育等不同学科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评价标准,继续调整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和科研为主的岗位职责,还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和其它专技岗,加强对“双创”的师资培训和企业行业的实践力度,制订、修订相关人才评价标准,既要有少数能“顶天”的高精尖人才和项目,也要支持大部分能“立地”的人才和项目。造就一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师资队伍。

4.4 坚持协同开放

如今的科技活动涉及诸多领域、多个专业学科,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和跨界融合性的特点。一些关键技术和难度较高的项目或任务,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完成。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有协同开放、联合攻关的机制,协同研发和协同创新应当成为学校科研创新工作的新常态。继续做实做好已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和平台建设,力争进入高精尖的创新中心和项目,力争进入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为“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提供发展动力。

我们要结合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准确把握其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指导行动。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把握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以服务首都“四个核心”功能建设为己任,坚持应用为本、协同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再经过几年的努力,走出一条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发展之路。

[1]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4)[2015-12-20]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gggs/t1409569.htm.

[2] 严宗泽,许翰锐.战略与实践:从中国创新战略到应用型大学创新素质教育[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54-57.

[3] 李水弟,扶名福. 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 创建应用型工程大学[N]. 中国教育报, 2010-06-21(3).

(责任编辑 柴 智)

Application-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AO Ho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UU) i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 as its motto. As a university, BUU puts great empha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During the recently-he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the President proposed to “mak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fter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ou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 proposed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should clarify the direction, gather resources, integrate strength, and multiply the achievements. What’s more, with a collaborative and open attitude, we should adhere to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ake application as orientation, a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thus providing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during the 13thFive-Year Plan perio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pplication-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Innovation-driven

10.16255/j.cnki.ldxbz.2016.01.004

2015-12-05

鲍泓,E-mail: baohong@buu.edu.cn

G 644

A

1005- 0310(2016)01- 0013- 04

猜你喜欢

北京联合大学科研工作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从校址变化看北京联合大学办学理念的变迁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
岗位需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其缺口分析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