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的身份》叙事节奏新探
2016-12-14王志亮
王志亮
[摘要]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而这个规律限制了创作者在一定时间内去构造不同的节奏,同时决定了受众的“阅读”时间,对一件艺术作品的“阅读”时间直接影响受众对作品的感知。大部分电影的观赏时间在100分钟左右,因此情节在这100分钟的铺排、疏密,将对电影的叙事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学界至今罕有采取较为直观的方式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本文将采取作图的方式针对解析电影叙事节奏做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节奏;叙事节奏;时间;情节密度
电影节奏是指,艺术家根据作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在电影行进过程当中,形成或快或慢,或静或动,或长或短,或强或弱等精心安排的流动,并被观众感知。在电影学界,习惯上将电影节奏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的是以情节发展为基础的戏剧冲突、人物动作乃至主要人物的心绪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下所引起的观众情绪起伏。其中情节发展往往是引起变化的根源。内部节奏不易为受众感知,需要在观影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梳理才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外部节奏主要指电影的各种表达手段:剪辑、画面构图、声音设计等元素所形成的易被受众感知到的综合整体。外部节奏需要对内部节奏负责,它们是辩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匹配还是对位,这通常取决于导演的个人风格与主题诉求及对影片的整体把握。
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而这个规律限制了创作者在一定时间内去构造不同的节奏,同时决定了受众的“阅读”时问,对一件艺术作品的“阅读”时间直接影响受众对作品的感知。电影与叙事类文学作品、戏剧均为讲述故事的艺术,都是关于时间的艺术,情节的推进及人物的血肉都是在时问的延展中不断丰满的。阅读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主性,尤其是体现在对阅读时间的自由支配上;戏剧与电影则不然,这两种艺术要求观众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观看完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到影片放映的时刻,因为影片中的事物只有在被人看见之时才能被讲述,当它们出现在影片中的时候,就好像它们‘正在发生”,即使出现与电影《朱尔与吉姆》中一样的定格现象,电影的播放流程并没有停止。这一点是戏剧做不到的,戏剧中存在道具和背景的更替等现象,标示着故事及演出流程的中断,从而中断了观众的注意力。大部分电影的观赏时间在100分钟左右,因此情节在这100分钟的铺排、疏密,将对电影的叙事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这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而对于电影叙事节奏电影学界更是罕有采取较为直观的方式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本文将采取作图的方式针对解析电影叙事节奏做出新的尝试。
实例分析《伯恩的身份》
《伯恩的身份》(The Bourne Identily,2002)是系列电影《谍影重重》的第一部,由道格·里曼(Doug Liman)执导,是典型的商业动作片。整部电影时刻牵动着观众的神经,整体上维持着非常快的节奏。叙事节奏属于内部节奏,而情节密度、展开技巧、叙事结构构成了叙事节奏,其中情节密度的疏密铺排直接影响到叙事节奏的快慢。电影叙事是情节在时间上的延展,是一种线性结构,笔者认为叙事节奏放到时间轴上去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一部电影的节奏。整部电影的主线是失忆后的CIA特工杰森·伯恩对自己身份的追寻,副线为负责“踩石计划”的康克林出于自身利益不断地派人追杀伯恩,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伯恩未能完成对某流亡政府首脑尼瓦纳·翁博希的刺杀任务(可视为主线和副线的背景或者称为第三条线索)。现将《伯恩的身份》的情节铺排列表如下(情节时问划分的依据是事件出现为起始,下一情节要展开时,此情节终止):
(1)影片开始:伯恩从海里被救起,发现自己失忆。(2)05:51:丹尼报告任务失败。(3)06:28:伯恩因失忆而歇斯底里,船靠岸后前往瑞士银行。(4)10:31:伯恩公园袭警。(5)11:37:高层观看并分析尼瓦纳·翁博希叫嚣视频。(6)12:40:沃德质问康克林任务失败原因。(7)13:38:伯恩到银行取东西,发现自己有六本护照。(8)18:46:伯恩得知自己住处,为躲避警察追踪进美大使馆,之后大闹使馆。(9)25:19:康克林收到消息。(10)25:41:搭玛丽的车前往巴黎。(11)27:08:康克林派出三名杀手。(12)29:15:二人途中聊天。(13)32:01:康克林由录像发现端倪。(14)33:51:二人在饭店,伯恩分析自己为何那么警觉。(15)35:46:来到寓所,遇袭并成功反杀。(16)47:50:尼基汇报战况。(17)48:28:二人发生争吵,玛丽陪伯恩逃亡(追车戏)。(18)57:11:翁博希发现尸体作假,康克林下达了击杀命令。(19)59:10:伯恩帮助玛丽做伪装,之后做爱。(20)63:18:翁博希被第二个杀手“教授”射杀。(21)64:05:玛丽轻松帮伯恩获得了迈克尔·凯恩的账单。(22)66:29:康克林诬陷伯恩击杀了翁博希。(23)67:35:伯恩得知自己曾试图刺杀翁博希,旅馆前二人逃离警方埋伏,并继续逃亡。(24)78:45:二人到达玛丽哥哥埃蒙家。(25)84:32:伯恩与“教授”野战,并完成击杀,获得信息。(26)91:40:伯恩约见康克林。(27)95:26:伯恩跟踪康克林并荡平巴黎分部,发现自己原来是CIA特工。(28)107:39:康克林被第三个杀手灭口。(29)109:28:踩石计划升级,伯恩找到玛丽。
由以上可以看出,前14个情节主要集中在前35分钟46秒,电影在通过平行蒙太奇交代伯恩和康克林各自的行动,两人的态势为伯恩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而康克林则掌握着主动权。在这一部分中伯恩没有与CIA发生正面冲突。有两处调动了观众的紧张情绪:一为(4)公园袭警,二为(8)伯恩大闹美大使馆。在前面较为舒缓的节奏中加入了两次打斗戏,更是引起了观众对伯恩身份的好奇心,从而保持住了注意力,对伯恩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闹使馆后,伯恩遇上玛丽,主线的叙事节奏慢了下来,副线中(11)康克林派出了三名杀手,主副线的不同节奏保持了一种张力,让观众的观影情绪虽然有所松弛,但又不得不为伯恩之后的遭际担心。情节(15)会合了两条线索,伯恩正面与CIA特工(由康克林派遣)发生冲突,奏响了本部电影的第一个强音,而该情节作为本部电影的局部在节奏的处理上(碎片剪辑)也是非常精彩。之后玛丽决定与伯恩一起逃亡,剧情进入二人的情感段,主线的节奏自然变得舒缓,副线中因为背景人物翁博希不买账,也为了再次获得击杀伯恩的机会,康克林派人暗杀了翁博希,同时也切断了伯恩追查自己身份的线索,在情节(25)之前,三条线索各自行进,慢慢扭结在了一起,包含大量的信息,正所谓表面风平浪静,暗里风起云涌。这调动了观众分析剧情的积极性,维持了较快的节奏。由此可以看出,线索不断地合并,加大了叙事的强度,充分激发了观众的感知力。至情节(26),伯恩获得了主动权扭转了局势。情节(27)是全片的高潮,伯恩直捣中情局法国分部,战胜数量众多的敌人,并获得了自己身份的真相。该情节相较拥有远超其他情节的密度,这体现在情势的逆转,孤身入境的危险,还肩负着整部影片悬念的揭示:伯恩的真实身份。在这里观众的情绪被调动到了整部影片的最高点,宣泄得酣畅淋漓。当伯恩蹒跚着走出来,节奏稍稍放缓时,镜头切到了第三个杀手Picot,紧张又再次恢复,最后被杀的竟然是康克林,导演对观众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最后一个情节作为收尾的同时,为后续之作奠定了基础。
“没有加速与降速或者湍流与静流的交替,我们无法领会节奏内蕴的意义……各个片段的基调,它们或慢或快的呼吸,绝非外来之物,而是固着作品的精神与情感设置的表述方式的基础。”继续观察上图可以进一步看出,整个故事的情节密度沿时间排布为前三分之一比较密集,行进到中部再次变得密集,之后开始变得分散,整体趋势是由密集而分散。伯恩与玛丽前往巴黎伯恩寓所,及两人在旅馆等有关二人独处的戏份(情节10、12、14、19)中穿插着副线康克林采取的行动,在情节(19)中还出现了整部影片罕见的长镜头,导演选择了摇镜头和后退镜头,从而形成了舒缓交织的节奏。情节(15)(17)(23)(24)(25)(27),持续时问均在五分钟以上乃至十分钟左右,这几个段落涉及的情节分别是:伯恩遇袭、二人逃亡(追车戏)、二人刺探消息并逃亡、到达玛丽哥哥家、与杀手野战、荡平法国分部。其中(15)(17)(25)(27),都是打斗戏或追车戏,人物动作激烈,冲突直观展现,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是具有非常强的可看性、奇观性,形成了非常快速的局部节奏,与整部电影的节奏步调一致。节奏慢下来的是情节(24),此时导演注重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叙事的节奏:交代性情节密集地集中于前部,打斗性冲突剧烈的情节比较均匀地分布于故事其余部分,这几部分冲突不断扩张,局部节奏越来越快。而把情节较为舒缓的(24)放在了(25)之前来调节节奏,一方面使情节不至于始终处于加速的状态而使观众难以承受,其次使之后的加速节奏更为明显、强烈。“快节奏的呈现生发了新鲜的能量,允许存在从阐释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优雅的叙事流。”影片的快节奏在带给观众一波又一波的观影快感的同时,沉寂下来之后是对这个使人异化制度的反思,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慨叹。
人物情绪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产生变化,对于电影来说不仅可以引导受众认同人物,对于电影内部节奏也至关重要。情节(19)之前,主人公伯恩一门心思地追寻自己身份的真相,在这一段落中,他的情感表露出来,内心起了微妙的变化。情节(24)两人经历了遇袭和逃亡后来到玛丽同父异母的哥哥埃蒙家,伯恩与埃蒙的孩子短暂相处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最后悬念揭开的暗示):“我再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不在乎,我不想知道。我查明的任何事我都想忘记。我不在乎我是谁或干过什么。我们有钱,我们可以藏起来。”孩子激发出伯恩作为“人”的一面,实现了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心理转变,而不仅仅是受过训练高度程序化的cIA杀手。主人公内心发生转变之后,剧情急转直下,康克林派出的第二个杀手“教授”的降临打碎了伯恩这微不足道的梦想,伯恩为了能真正过上“人”的生活,独自解决了剩余的所有问题,最终又回到了玛丽的身旁。由此可见伯恩内心的转变是多么深刻。这不就是罗伯特·麦基推崇的“人物弧光”吗?
结语
有学者提出因为电影媒介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停留在文学及文艺学的研究思路上,而应该强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本文是向这个方向靠拢,以求交流和探讨。另外本文仅仅是对单部电影叙事节奏的解析,如果将《谍影重重》系列电影(前三部)放到一起来研究,还会涉及系列电影之间的关系,例如三部电影的重复与变奏问题等。几部电影之间关系所构成的单部电影不可能具有的节奏效果,由于前作所形成的心理预期将为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节奏感受。同样,针对电影某个表现要素,例如剪辑、光、音乐等,都能展开细致的节奏分析,限于篇幅不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