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视域下对普通高中教育问题的探讨

2016-12-14张华欣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化

张华欣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考试招生制度的多次改革对中国教育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出发,在社会化视域下,剖析了普通高中教育中应试之风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效差以及情感教育的缺失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高中;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情感教育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1]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一、中国教育现状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这一概念首先令人想到是莫言、屠呦呦这两位已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抛开诺贝尔奖的评价机制问题,中国确实少有能够杰出人才。就其原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提出了中国教育问题的“四大特点”[2]:“才”的维度上“均值高”“方差小”,“人”的维度上“均值低”和“方差大”。他揭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平均水平高,但出类拔萃的人才太少;学生的素养平均低,低得离谱,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面对这一现状,探讨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便有必要性。

二、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应试之风盛行

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试教育忽视了学校原有的职能。由于应试教育,学校滋生了功利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成为机械化培养学生的场所。特别是在学校的教学上,老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生硬地背诵考点,以达到考高分、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学生受到学校宣扬的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习的只是考试技巧,是如何考得一个高分,而在考试之外学习内容,如人际交往、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服务于应试教育。在高中生父母眼中,高考分数高一点就能上一个好一点大学,上一个好一点大学意味着以后就业好一点,什么也没有孩子学习重要。毫无疑问,“高分低能”的学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被知识的学习所取代,这些学生学习成绩非常拔尖,但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能力很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家庭成员服务于应试教育,造成许多学生缺少动手能力,也不利于思维的开拓,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也不过是皮毛而已。

2.素质教育成效颇微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成效差主要在于高中教育偏重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浮于形式。

首先,偏重智力素质的培养。当下,应试之风盛行,学校的功利导向只片面追求分数以及升学率,在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偏重学生的角色,偏重智力素质的培养,不仅忽视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还忽视个体除了作为学生,还承担着如公民的角色,偏重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道德素质等的培养。

其次,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高中教学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习惯了背诵知识,他们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浪费在记诵已有的知识成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长期处于懈怠状态,导致他们不善于自学与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反而出现“退化”的趋势,这是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第三,社会公德教育浮于形式。在高中,社会公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张贴宣传语、宣传画的形式出现。而高中课程中,只有政治课有机会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但政治课上最主要的还是讲授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基础入门知识,社会公德教育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并未内化社会道德价值规范,因而,社会公德教育是浮于形式的。

3.创新教育的不力

创新实践受制于学校的管理,难以顺利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主体,即学生个人,由于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处理相应的人际关系,在合作、竞争、冲突中,个体的心智变得复杂,个体的自信、坚忍的毅力、开放的思维、自制的意志难以持续下去。离开自信与进取,离开独立思考与自制自控,缺乏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学习和创新心态,个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形成。

4.情感教育的缺失

情感教育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其社会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在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缺失了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固守传统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边听边做笔记,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不仅仅是当前的角色应当掌握的知识,还应有他们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所应当掌握的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

其次,受教育者并不愉悦。缺失情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学生觉得学习“不幸福”,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地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开展情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传统教学环境较为沉闷、压抑,学生的个性、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容易受到环境或者氛围的影响,导致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并不愉悦,性格特征也趋向沉闷。

三、建议

从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后天的教育影响了个体的个性与自我,在传播社会文化、弘扬社会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就高中教育而言,它首先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呵护每一个学生,不破坏他们的个性需求,因而就要打破应试教育机械化培养人才的固有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志,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高中教育要注重深化素质教育,发挥素质教育成效。学生评价机制要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在高中教育中不应忽视,而且要重视结合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培养大胆开拓、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15,3.

[2]钱颖一.中国教育问题的“四大特点”[N].光明日报,2015-3 -17(14).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念(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