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 请回到如此纯粹的导向中

2016-12-14徐芳依

博览群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

徐芳依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是振奋人心的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让世界各国都关注的现象。然而,当代文化领域和电影从业者,都很少提及“艺术”二字了,电影似乎离“艺术”越来越远,就好像文学作品离“文学”越来越远一样,开始浮躁,开始忘本。

电影本身是多属性、多身份的。它是娱乐,是艺术,是商品,是当代经济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个支撑产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让大家都去做“穷艺术家”,电影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完善的体制,来保障它各属性之间的平衡,保护从业者的权益,保证作品的质量。

先谈非“艺术”的话题。完善行业规则,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编剧、导演以及各部门的创作权益,平衡各项工种的创造价值,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人人可以参与电影产业,不等于电影产业没有规矩。就好像人人可以方便地坐上高铁,不代表高铁的制造和管理是随意的,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去开高铁、制定发车时间和路线。这是一个有些“粗暴”却形象的类比。电影拥有自己的制造和传播过程,人人可以学习,但是需要行业内部的规矩制约和相应的行业监管。恶性的营销、不健康的宣传、错误价值观的输出,会污染整个电影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市场。从业者将改变创作初心,追名逐利。消费者也会被“教化”得只期待下一个更能打动他们的猎奇的宣传语,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匿名喷洒着他们不负责任的抨击,恶性循环下去。事实上,从一个电影作品开始制作,就必须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规来保驾护航,让一份襁褓中的想法能够抵达最终的受众,而非被一些所谓的“大牌”硬生生地抢去了IP,再亲手毁成一个四不像的作品。编剧、导演这些核心创作人员,无论从薪酬,还是从行业内部、外部对他们的认知和尊敬上,都要体现出他们的价值,被给予相应的支持。毕竟,编剧掌控着“一剧之本”,而导演则把控着全局的艺术呈现。他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雕琢着一个电影艺术品。难道这些,必须要妥协于一个片酬占了所有制作经费三分之一的明星?演员,是其中一个岗位,不该无度夸大,也不该无端贬低。表演艺术和编剧、导演艺术,同为支撑电影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表演艺术家也是具有专业素质和品格的匠人,应该受到保护和尊敬。我们当代的电影产业,在各部门之间悬殊很大,除了上述的几个主创部门,摄影、剪辑、声音、美术等部门,权益、收入和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贡献不成正比。于是,这些部门的人才就在流失,技术在下降,行业水准也有下滑。其实,即使是演员这一“热门行业”,也存在着想当明星的人数大于想当演员的人数的问题,好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依然紧缺。好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如此。所以,看似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内部,面临着系统继续完善的巨大需求。

下面谈谈“艺术”本身的问题。中国电影作为文艺界规模最大的一个行业和国家重要的一项文化输出,需要将中国梦和中国精神转化为文化产品,转化为电影语言来传出去。也就是说,作为文化意义的中国梦和中国精神,要转化为直指人心的故事、美丽山河的镜头、优美绵长的音乐、精湛深邃的表演、精雕细琢的对白、妙笔生花的剪辑、打动心弦的声音,转化为掌握话语权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对艺术的坚持、和人民的贴近、心怀故乡眺望远方、厚积薄发的工匠精神。以此,中国电影才能走上复兴之路。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大圣归来》,国产动画的重新苏醒,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觉醒了,回来了。《山河故人》,国产文艺电影除了在国外获奖,也终于在国内上映,在国人心中,点燃了一把家国情怀的火,让每个人都思索着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要如何自洽于个人命运,同时又要成为地球村的村民一员。推动创新,要保障电影工作者的创作能力,平衡艺术性和产业性的相互推动作用。作为电影艺术从业者,一定要做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电影艺术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代表着中国电影业的软实力。电影从业者需要德艺双馨,以自省的态度,珍惜行使自己作为电影艺术工作者的权利。从德行、涵养、综合素质上,处理好对于自己的管理,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先做人,再做事。另外,在艺术训练、专业技能、文化修养上,勤奋钻研,广泛积累,坚守着匠人精神,不求速成,但求精益求精,磨炼艺术品。只有这样的从业者,才能调动他们的人生阅历,运用他们的电影艺术手段,表达出真正的当代精神和人文情怀。

于是,在政策上的理解和扶持就要相辅相成。国家现在有很多扶持资金和项目,也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媒体的导向和很多“结果论”的舆论,使人们更多去相信一夜成名,相信所谓的“靠自己的努力而发家致富”,变成“人生赢家”——初衷是好的,个人奋斗也没有任何错,但是这里有一个偷换概念:以振兴文化产业的皮囊,说的还是经济和消费的促进。虽然加大消费需求,振兴经济也是国之重要,但是套在文化产业,尤其是众多艺术门类中“工业性”最强的电影行业,就会产生一个“幻觉”,或者说“假象”:那就是,电影产业在蓬勃发展,票房连年飙升,带动了投资和相关产业的联动,造星、造势,相应又产生了经济效益。看似是电影也带动了经济,实则是这里面没有电影艺术什么事,都是金融手段和资本运作,是投资案例和营销案例,是经济效益。在这场大潮中,唯一增长迟缓的,是电影艺术本身的质量和从业人员本身的能力、素质与专业性。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工业性、商业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它的发展,应该是乘这些联动产业之优势,在它自己的造诣上走得更快、更远、更丰富,而不是本末倒置,反过来被这些辅佐于它的领域所钳制和束缚,变换了自己本来的艺术本质。因此,国家在政策和宣传上,要理清电影艺术的归途。它的终极方向,并不以票房数字为唯一,甚至不是拿国际和国内奖项的数字,而是回归到人类欣赏艺术的最初样态:为了精神的愉悦,为了思想的激荡,为了人性的洗礼,为了情感的寄托,为了心灵的归属,人们才去看一个美丽的形象,听一段美丽的声音,看一部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电影。如果我们国家对于电影艺术的归途,可以回到如此纯粹的导向中,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摒弃浮躁,挽着亲朋好友的手,走进电影院,甘心藏身黑暗中两小时,进入屏幕上营造的一个梦,欢笑流泪。电影艺术又回归了,电影工业又振兴了,竟如此简单,却道阻且长。

处理好电影与社会的关系,才是电影如何在当代文化大潮中自洽的关键。电影是艺术商品,二者缺一不可。无论从哪一点说,它的“内容”本身,一定是最根本的。即使是现代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形式即内容的,电影依然在传达着“这个艺术作品讲了什么”的重要内容。任何从业者都不能忽略它的内容,它的精神内核依然需要正向价值观的指引。电影门槛的降低,不应该是鱼龙混杂的借口,而是打开电影的神秘大门,和其他领域的融会贯通,产生新的化学作用。比如电影和科技领域的融合,在形式上创造了视听的奇迹,创造了VR等新的观影体验,在内容上,探索了科幻、探险、自然科学题材的无限可能。

完全地取悦大众、猎奇媚俗、追名逐利,这样的作品,并不可取。而另一方面,脱离群众、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依旧不可取。在这之中,有一个微妙的平衡,也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操守和职责所在,那就是拥有独立想法、见解和艺术感染力,并且可以为观众带来视听体验和情感体验,甚至引发一些思考。这样的作品,才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目标。每一位同僚,都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匠人,用手中的“笔”,这“笔”就是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声音、剪辑每一个部门,用自己的“语言”共同描绘着电影艺术的图景。没有捷径,也没有油水,艺术就是艺术,工匠精神就在匠心之中,还给艺术一个纯粹。

纵观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这个“圈子”,真是人生百态。其他领域很少用“圈子”来形容,大概是因为娱乐产业“乱”,才言“圈”。而这个圈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浮躁”一词,正是渗透在当代国人生活每个角落每个时刻的一种“通病”。人们为了生活不停压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每天疲惫于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交通压力、信息时代追赶大潮的更新压力,所有的一切,抽干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急需填补。艺术消费是一剂良药。然而,电影艺术并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当代电影,从作品内部到从业者中,都充斥着“浮躁”。电影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呈现当代文明的问题,更多的是要给出解决方法或者给予心灵慰藉,而非煽风点火,创造更多的颓废和堕落。这里说的电影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深入人性的探求、纯真情感的回归,或者人类生命力潜能的激发,等等。这些是正能量的主题,让这些属于人类自己原初的动力,回归到观众自己的内心,从内部唤醒他们疲惫的、渴求的心灵,让他们经历一次艺术的洗礼。电影艺术本应如此,点亮屏幕,带人入梦,完成一次心灵和思想上的旅行,负责任地把观众送达精神救赎的彼岸,体现中华文化之精神,满足国人的审美需求。

猜你喜欢

艺术
反“艺术”的艺术
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
纸的艺术
艺术足球
艺术足球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