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智学校实施医教结合的有效性探索
2016-12-14高凯健赵小艳
高凯健+赵小艳
一、医教结合模式的产生
在南海区教育局和南海区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南海区星辉学校与南海区社会福利院合作,建立“医教结合康复中心”,开展“医教结合”康复项目,打破以往医教结合仅仅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教师以及教学教师结合进行医教康复的模式。由南海区星辉学校提供康复对象、康复实验基地、器材及教师助教等,涵盖硬件、软件条件的资源支持;由南海区社会福利院提供康复医生、康复理念及康复技能,在对中重度各类型障碍学生进行康复矫正的同时给教师传授相关生理心理知识及康复技能。在探索实践期间,康复医生进驻南海区星辉学校,与南海区星辉学校的师生共处同一空间,从生活、学习和训练多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康复训练。
二、医教结合的内容
以南海区星辉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南海区社会福利院康复医生康复训练为重要内容,同时教师和医生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课程体系初步确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向。
(一)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主要针对大动作不协调的脑瘫学生、运动功能障碍及部分自闭症学生。康复内容主要包括脑循环综合治疗、体感音波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和多感官训练。
教育计划方面,为了更加有效促进教育与康复的结合,达到个别化教育康复课程体系中医教协同互助的目标,学校安排2名老师以助教形式参与康复治疗,与2名运动康复医生交流学习,共同制定与个别化教育康复课程体系相辅相成的教育目标。康复训练计划方面,针对康复对象存在的问题拟定一个康复训练总体目标,接着制定长短期训练目标,进而根据康复对象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康复训练项目。
(二)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主要针对一些智力障碍儿童及自闭症学生,如有一定语言理解能力,无法通过口语或手势语与人交流,但已经错过最佳言语康复期(3-7岁)的学生。言语康复治疗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某种方法让言语障碍儿童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图片沟通法,即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简称PECS),是一套结合功能性沟通和随机教学精神,利用学生对强化物的喜好,激发其自发性沟通的训练沟通系统;主要通过对具体或抽象图象、简单文字等的运用,为暂时或者永久性没有口语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自闭症儿童、发展迟缓儿童和具有社会沟通障碍的儿童提供表达的途径;通过训练学生能主动运用图卡表达需求,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动机。
(三)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主要针对精细动作不协调的脑瘫学生、注意力缺陷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作业治疗以我校美术与手工课教师为主要实施者,以学校美术课程为载体,以串珠为主线对脑瘫学生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对注意力缺陷学生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在康复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对学生进行手工技能训练的同时,对个别重度脑瘫学生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及多动症学生的注意力训练。
(四)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我校部分多动症、情绪障碍学生。由于情绪障碍学生的康复治疗过程复杂且对康复医生与教师的经验和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稍不注意,情绪障碍学生就会出现砸坏公共财物甚至自残行为。因此我们将康复场所定于学校的感觉统合训练室,以1名心理康复医生、2名助教教师为专任教师,每天常规教学与康复训练交叉进行。同时在开展心理治疗过程中,把家校合作纳入康复治疗范围,即在校时间学生进行心理康复治疗,放假时间教师指导家长进行连贯性康复训练。
三、医教结合的实施过程
(一)教育评估
项目初期,教师、医生和家长汇聚一堂,共同对个案进行前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行为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目标
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为更加有效的促进教育与康复的结合,达到“医学”与“教育”的协同互助,教师和医生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共同对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目标,目标范围涵盖学生模仿、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认知(表达)、生活自理(进食、穿衣、梳洗)等方面。
(三)康复评估
在个别化教育康复目标的基础上,康复医生会利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或“自闭症学生评估八大表”对康复对象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制定长、短期康复训练目标。
(四)教师、医生和家长分工
为完成个别化教育康复目标,医生、教师和家长合理分工。
教师负责学生的认知领域(表达、理解)、生活自理领域(进食、穿衣)目标(认知领域目标由教学老师在课堂及个训课中完成,生活自理领域目标由教学老师和生活老师分别在课室及宿舍生活中完成)。
医生负责学生的动作领域(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等)、认知领域(表达)目标。
家长负责向教师了解学生教育和康复内容及进展,明确需要在家里进行配合的事项(如言语表达清晰、自己穿鞋、独自上下楼梯等),并将学生在家进行教育康复的情况认真填写在“医教结合项目家校联系表”中。
四、医教结合的有效性
在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的理论指导、康复医师与教学老师的配合下,经过细致的初期评估、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介入,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在医教结合康复项目上初见成效。
(一)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我校学生对医教结合项目的态度由一开始的忐忑不安、排斥抵抗到接触后的积极参与、期盼等,态度的转变十分明显。学生们能够克服冰冷机器带来的恐惧感、密闭空间的局促感和陌生医生的窘迫感,积极参加各个项目,说明学生对我们的康复项目很感兴趣,也能够积极参与进去,配合度很高。
(二)康复效果明显、学生进步可见
1. 自闭症学生莫XX康复治疗前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或参与游戏,经过两个学期的感觉统合训练后,在参与活动和游戏方面有比较大的改善。
2. 自闭症学生蒋XX康复前非常多动,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常自言自语或重复性提出无意义问题。平衡感较差,走路时身体不协调,动作笨拙,不能放手上下楼梯,需要扶着扶手才行。经过两个学期的感觉统合训练、脑循环综合治疗和个别训练后,在粗大动作、沟通与社会交往方面进步显著。具体表现在可融入学校参加集体活动,平衡感明显改善,遇到障碍物虽然动作缓慢但能顺利通过,能不用扶助上下楼梯,上下台阶能直立行走。
3. 脑瘫学生赖XX康复前行走不稳,经常摔跤,感觉统合严重失调,流口水严重。经过两个学期的脑瘫肢体综合运动治疗、多感官训练和言语治疗后,行走比之前稳定、能做跳跃运动,还能在软垫上快步行走且能上下三块软垫;且经过言语治疗,在说话方面清晰度较高,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流口水现象。
(三)家校合作紧密、家长满意度高
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家长的支持是最大的助力。在医教结合项目开展初期我校就召开了医教结合知情会,详细讲解本次项目的意义、风险及需要家长配合之处,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在项目开展中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让医生、家长和老师一起交流,达成共识,以促进学生校外生活中对教育康复的巩固与延续。而最能够看出学生进步与否的也是家长,医教结合康项目成功与否可以从家长的态度看出来。我校学生家长对此项目的支持、对教师及医生的感激之情不时流露,很多家长都说这次的医教结合项目效果比以前做过的要好,孩子很受益。
(四)教师学习面广、课堂配合度高
自医教结合项目开展以来,通过教师助教、项目研讨和家校会议等活动,教师与医生有足够的机会相互交流、协同互助,尤其是我校教师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不仅了解了各种康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还在康复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学习面大大增加。
五、结论
(一)医教结合促进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通过实施医教结合,将教育和康复相结合,使得特殊需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获得身体机能的康复或心理问题的矫正,学生的缺陷得以补偿,潜能得以开发,教育和医学的效果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作用于学生身上,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了途径。通过对个案的实证研究可知,我校的医教结合教育康复都或多或少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脑瘫学生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自闭症学生的心理治疗、言语治疗效果最为突出。
(二)医教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医教结合实验班的组建将学校部分老师和医生凝聚在了一起,教师与医生相互交流、知识互补,尤其是我校教师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不仅了解了各种康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作用,还在康复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研究学生的能力,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医教结合是切实有效的
医教结合搭建了医生和教师交流、教育和康复结合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得教育和康复两不误,同时医教结合的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探索欲望、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个别化教育康复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锦上添花,这些成果无一不彰显着进校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