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2016-12-14梅方
梅方
教师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排列成阶梯形,未满足的需求称为主导需求,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大多数人的需要层次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作为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偏重于不同的需求,某几种需求可能在某些时候又相互共存、相互交叉。因此,只有与教师建立良好互动的沟通机制,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师的需求。并从各个方面保障教师主导需求的实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关心教职工生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扮演好“后勤部长”角色,热心帮助教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满足其生理的基本需求。教师的生活待遇、住房条件、赡养父母、子女的入学教育、家属的工作安排等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教师能够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知识密集型人群对薪金有相应的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每当教职工本人或家庭有了困难,学校理应想方设法帮他解决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会束缚于矛盾和困难之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职工福利待遇
教职工可以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自己在单位的地位权益、工作报酬、专业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公正地处理问题,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在一种公正、安全的氛围中工作。特别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好评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敏感问题,以法律为准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管理法制化,创造安全氛围,满足安全需要。在现实中,教师对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和就业上。另外,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和上升空间的问题成为目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压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向上的校园文化
教职员工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也不管新进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让其感受到他是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独特过程,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过程,是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正是通过传播知识的途径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找到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得到了爱与被爱、自尊与他尊的满足。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在满足教师精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多种激励形式并行
教师劳动的实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能够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学日常活动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而且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尊重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标准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具有不同个性教师的劳动在客观上也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同时,这种方式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的分数,在操作上同样是缺乏科学标准的。现今学校应该推行一种更为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即发展性教师评价。满足员工的自尊需要,除了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外,最常用的是奖励,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赢得了信任和社会地位。
五、树立多元化价值取向,提供更多自我实现机会
一旦前几项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为教师的主导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 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自我实现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的境界;有的教师则追求在学术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教师立志于学校管理工作,期望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只要它是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无论它属于何种类型或形式,管理者都应该给予尊重,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管理者在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应大力提倡树立共和共荣的人生观,求同存异,让更多的教师完成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