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适合自己国情之路
2016-12-14张红严瑜宦佳
张红++严瑜++宦佳
从智利经验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1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三次访问拉美,在国内带起一阵“拉美热”,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再次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最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之一,智利的成功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超越中等收入阶段
2011年,智利实现了人均国民收入12350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的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2196美元以上),成功超越中等收入阶段。2012年,智利又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与合作组织成员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28个经济体进行评分和排名,智利凭借制度、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的优势列拉美地区之首。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智利做出A级信用评级,风险评估也属于低风险级别。《经济学人》信息部公布的全球经商环境排名,智利位列最具吸引的经商国家前15位,领跑拉美地区。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王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智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改革发展道路,成功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平稳转型。1971年智利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20美元,首次突破‘贫困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过40余年的不断改革,2011年智利人均国民收入首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拉美地区率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年以前,大家公认智利已经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孙岩峰说:“但是我们看到今年智利也有一些小问题。可以说,智利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如果它处理不好的话,仍然有可能重新跌回‘陷阱。”
顺势而为的改革
“智利的改革道路虽然最初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此后40年一直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智利国情的‘中间道路。”王萍说,“智利并非完全按预先设计的方案实行改革,而是根据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政策。”
回顾智利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道路在不断调整。“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皮诺切特政府上台以后,智利就率先应用了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管理思想,搞市场化、自由化和私营化。智利在经济和市场改革方面是最早的。正好赶上了拉美和全球从80年代到90年代整个经济增长的周期。”孙岩峰说。
智利大学经济学教授伊格纳西奥也指出,智利的成功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意识到国内市场狭小内需不足的局限性,发挥矿藏、农林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谋求建立在外部竞争力之上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智利的改革开放开始较早,正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同步,此时谋求自由市场经济转型、推动外向型经济正好顺应了世界潮流。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多个拉美国家实行了结构性改革,接受了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否定了过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帮助拉美走出债务危机,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自由主义”的弊端就明显地暴露出来。它片面强调市场的功能,忽视宏观调控,对拉动经济发展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置不当,特别是忽视社会发展,失业增加,贫富差距加大,腐败之风盛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智利进行了适时的调整。“皮诺切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政策调整。即在实行开放经济的同时,也主张用强有力的国家之手引导经济。因此把部分已经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重又拿回到国家的监管之下,并且同时推出‘以债权换股权的方式,以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的方式把国有企业的债务转移到了私人投资者手中。与此同时,还采取了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政策,诸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放弃固定汇率制度代之以小幅度调整的爬行汇率制;加强非传统产品的出口等。”王萍说。
更重要的是,智利保证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孙岩峰说:“皮诺切特政府开始实施的这一套经济改革和市场开放政策得到了良好的延续。虽然经历了皮诺切特的军人政府下台,文人政府上台,但文人政府中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他们基本上在经济政策领域都延续了皮诺切特时期这一套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整体经济思想,只是在小部分有所调整。它的政策没有像其他拉美国家那样忽左忽右、朝令夕改,产生巨大的波动。”
多元平衡的政策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教授拉蒙·卡西尔达称,包含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的平衡计划将保障社会正义,改善旨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治理。拥有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政府是多个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共性之一。
智利也不例外。“我们去考察时,智利人说,智利狭长的地形决定了其战略风险相当大。”孙岩峰说,“智利的历届政府都对国家政策和发展经济有强大的自觉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为平衡外部冲击,智利注重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一方面,智利长期坚持贸易合作伙伴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先后与拉美、北美、亚洲、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集团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世界上对外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开放的贸易政策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智利出口市场。
另一方面,智利注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智利很早以前就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孙岩峰说,“铜矿是智利经济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智利还开发了葡萄酒、热带水果、渔业等产业。”数据显示,产铜大国智利还是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每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葡萄酒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此外,在水果、海产品、林产品等方面,智利的出口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智利也注重搞平衡。
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很多拉美国家疾风骤雨地推行以效率为先的经济改革,忽视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其间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最终使改革因缺乏民众支持而夭折,有的甚至导致政权频繁更迭,使改革缺乏了延续性和稳定性。
“自1990年文人政府开始以来,智利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强调兼顾社会公平。”王萍说,一方面,智利不断提高公共社会支出规模,尽最大可能提高减贫效果。1993年,政府将社会项目支出提高到占GDP的15%,此后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支出的倾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其中养老金制度改革颇具特色。改革后,规定所有公私部门员工都必须个人缴纳工资收入的10%存入个人保险账户,由国家监督的私营公司管理和经营。
“智利是拉美最早搞养老金改革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因为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不能让老百姓过多地受到市场的不利因素压迫,所以采用养老金私有化的方法,让底层人民的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孙岩峰说。
此外,清廉高效的政府为经济改革提供了保障。拉美多个国家在结构调整、资源重新分配的浪潮中,由于政府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很多拉美国家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但是智利却成为少有的净土。自1995年透明国际发布腐败影响指数以来,在全球清廉排行榜上,智利是拉美地区唯一进入前20位的国家。正是由于智利在约束权力、打击腐败方面的成效,国家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智利营商环境便利度在拉丁美洲排在第一位。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国际竞争力排名调查》,智利的市场经济透明度也位于拉美国家的榜首。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报告》,智利的经济自由度位于全球之首,政府腐败指数在拉美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