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的孙子兵法
2016-12-14吴红
吴红
“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的孙子兵法
吴红
“思维导图”(ThinkingMap)是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种主要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发散性思维的展开及其自然表达。本文重点讨论思维导图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见文知意,“思维导图”之单篇课文
1.课前初绘“思维导图”。《丑小鸭》这篇课文改编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由于原文内容较多,教材对其进行了删减。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丑小鸭》是篇讲读课文,内容量大、生字多,学生阅读起来有难度,所以我采用“思维导图”中的流程图(Flowmap)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整体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时,学生将课文朗读多遍,对于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和基本内容已形成初步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头脑中已初具“思维导图”的雏形,教师因势利导,就能指导学生将文章脉络清楚地表达出来。针对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我将流程图中提取关键字更换为提取关键图,学生更喜爱用图画表达这一形式,效果也更好。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填写的关键图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图画性表达,这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概括文章大意能力也十分有利。并且在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后共绘“思维导图”。在教授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炎帝的传说》时,教师在总结阶段与学生共同绘制的“思维导图”。
炎帝的传说
在课堂总结阶段,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炎帝能发现稻穗,并大量种植?”“炎帝这样做,对人民和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得出,因为炎帝“善于发现,爱思考”,所以才能发现稻穗,并大量种植。人民在生活得到保障后,出于“感谢与尊敬,尊称炎帝为‘神农’”。
借助“复流程图(Multi-flowmap)”,我与学生一起将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回顾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浅显易懂的复流程图,我们仅花费了3分钟就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梳理,既高效率又高质量。
二、求同存异,“思维导图”之多篇阅读
《这个办法好》和《小英雄王二小》均是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何比较阅读呢?我在学习完《小英雄王二小》后,给学生布置了“比较王二小与毛泽东的异同”的思维导图。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找到了不少的相似点,如他们都是“儿童”“都很聪明”“都是男生”“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非常多的相似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选出最恰当的信息。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全班的讨论,大家认为这两个人物共同点应该是“儿童”和“聪明”。借助“思维导图”,教师运用完整的系统框架展示出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储存,并观察知识点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之前从未注意和意识到的各知识点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岳阳市岳阳楼区望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