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2016-12-14周贵平
周贵平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休闲农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周贵平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反生态”问题的显现,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亟需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该文依据新城镇化对国内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基本需求,并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需求,提出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及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等策略,以满足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需求。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生态化转型 江苏省
0 引言
随着农村对旅游业的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 旅游业是国家从“促销费、增内需”到“转形式、改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由“农家乐”等自主经济形式转变成“旅游度假村”等统一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构造结构转变与新乡村建设,还推进了当地公共设施与环境改善,使旅游业变得越来越成熟。然而,在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提升的同时,也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生态资源变得越发薄弱,已经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生态化转型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业生态化转型开展了相关研究。高大帅等[1]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旅游产业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明庆忠[2]指出需要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全程生态化,提出利用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应用科学技术等策略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王淑新[3]以秦巴汉水区域为例,从推力系统、拉力系统、支撑系统、保障系统4个方面提出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文章结合目前江苏省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江苏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进行探讨。
1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省的乡村旅游业,分阶段迅速发展,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色和理念,并出现了一批较为典型的乡村旅游基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历程及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进程
1.2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江苏省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大部分地貌为平原地带,占全省面积的72%,此外江苏省有多种土地资源类型,其中不少丘陵和山地,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常年植物茂盛,山地和丘陵景色宜人,非常美丽,并且随着季节变化,各地都会呈现不同景观,加上人文文化资源丰富,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表2 江苏省乡村旅游状况
图1 江苏省乡村旅游项目规模发展趋势
1.3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江苏省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近些年获得了飞速发展。2009~2015年间,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16%。2014年,江苏省旅游总产值为2 895.98亿元,相比提升了22.16%,其中乡村旅游所带来的产值就达550亿元,所占比例为40.2%,同期业绩之比上涨了25.4%,总共招待客人为1.29亿次,给社会创造了200多万次就业机会,有近500万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效益。
近些年,江苏省乡村旅游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各个机构与全体居民热情参与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展。自2010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开启了“百村万户”旅游项目,通过政府正确指引,以大众参与形式,不断培养独具特色的旅游村落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同时利用设定乡村旅游计划、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重点景区、招募社会投资等方式,积极指引乡镇居民参加乡村旅游开发,推进了乡村旅游不断发展[4]。如图1所示,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乡村旅游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至2015年,项目总规模已达到4 500家,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
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项目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发展理念和模式,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应着眼于农民生活及生产客观需求,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与公共服务统一化,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2.1 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的旅游行业都定性为环保与朝阳产业,容易使人们忽略旅游经济在发展时对自然环境及当地生活带来生态破坏、空气污染等危害,在某种程度上也损害了乡村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思想比较薄弱、费用不够、外出打工、乡村旅游无法合理开发等因素,导致乡村经济落后。由于农村规划缺乏秩序、随意拆迁修建新房等都导致乡村风貌改变与损害,削减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生态价值[5]。人与自然友好关系是生态旅游经济的本质特点,也是改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需求。乡村旅游出现的“反生态”问题束缚了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对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转变,让乡村经济发展走向合理的生态化发展道路。
2.2 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
生态化发展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为基本的需求。要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必须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引导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旅游带动城镇建设方法,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全新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要求在追求数量和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下,提升资源利用品质和资源生态价值。同时生态化转型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绿色先行,以形成“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新型城镇化道路[6],使乡村支撑产业、人居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引导解决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农村就业等,保障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村现代化。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问题分析
3.1 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投入不足
随着乡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各类交通工具向乡村地区涌入,而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增加,造成乡村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造成乡村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在旅游景区修建违章建筑,辟地摆设摊点,任意开辟索道,施工建设时所产生的废渣、碎石等固体垃圾随处堆放也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7]。部分旅游活动超过了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活动规模与景区环境承载容量不相符,对景区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与破坏,致使景区环境功能减退和破坏。同时,江苏省乡村旅游环保建设所需的资金、政策、技术的投入不足,特别是欠发达乡村地区,资金量明显少于城市。
3.2 缺乏文化内涵,缺少文化认同感
江苏省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由于开发者文化档次不高,加上乡村旅游开发者一味重视投入回报,一味追求金钱利益,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迎合旅游者的爱好,注重吃喝玩乐的享受,注重物质需求的投入。在建筑方面也是一味追求西方建筑风格,缺乏当地的文化风格。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开发极度忽视文化资源投入,同时乡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乡村文化被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其内涵及价值[8]。江苏省自古以来人文资源丰富,乡村人文文化内涵深厚,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建筑的西化以及片面的物质投入,不仅与当地文化相偏离,也不会有文化认同感,更不会得到旅游爱好者的认可,极大地抑制了乡村旅游的长期稳定发展。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要想完成经济生态化转变,处理“反生态化”矛盾,重点要实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统一发展,把新农村与美丽农村建设相融合,从创建生态化旅游经济出发,不断完善与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强化生态建设,增加投资与科技支持,为旅游产业实现生态化建设带来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4.1 以生态理念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
研究证明,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易损坏共同存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同时保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因此,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自然资源中应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 建议旅游区屋内装修与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并通过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储水等,实现旅游区内的循环经济发展; 激励旅客节约水电,注重提高环保理念。针对乡村文化等人文资源的开发,应关注与创意、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整合,不断发掘人文价值,探究本地特色文化展现方式。另外,可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对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进行(资产化)改革,使之成为经营者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真正能够为它的所有者、使用者带来绿色实惠[9],并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旅游资源变为绿色银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从而构建产权清晰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结构。
4.2 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
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不是单一的旅游服务建设,还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社会、文化及生态的合理开发,以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独具特征的文化特色,提高旅游资源最终价值。江苏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植被布满,农村环境风景秀丽,但也存在农村环境脆弱,易受水土流失侵害,易产生生态灾难。因此,必须引进生态化发展模式,加强旅游区的制度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对旅游景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实行最严厉的退出制度。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乃至罚款的处理[10]。同时建立景区游客数量控制制度,在科学评估景区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确定各景区游客准入最大数量,并通过制度规定加以限制,以避免超容量、超负荷的接待和经营。对不执行制度规定的,给予罚款、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的处罚。
4.3 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省农村生态转型
乡村旅游发展一般都是围绕自然村落展开,乡村旅游经济因资源位置不同,常出现功能单调、空间错落等特点,难以完成乡村旅游业的汇集规模效应。一些农村旅游经济位于起步阶段,将脱离贫困当作首要目标,无法对生态进行维护。小规模的生态体系无法承受大量的物质损耗,增添生态费用,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要进行统一规划,并调整旅游地区功能,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宜,建设具有独特风味的旅游区,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1]。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人文、经济特色非常突出。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遗产是江苏省发展城镇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应注重特色城镇建设,继承和传承城镇地域和人文特色,促进当地特色旅游发展。
[1] 高大帅,明庆忠,李庆雷.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 25(09): 848~850
[2] 明庆忠, 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人文地理,2013, 23(05): 22~26
[3] 王淑新, 胡仪元,唐萍萍.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以秦巴汉水生态旅游圈为例.生态经济,2015, 31(08): 133~136
[4] 胡雪峰. 低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农业经济,2015, 32(05): 63~64
[5] 黄震方, 陆林,苏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地理研究,2015, 34(08): 1409~1421
[6] 朱婕. 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分析及发展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 36(07): 129~133
[7] 赵敏.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经济,2015, 43(11): 58~59
[8] 邓爱民, 黄鑫.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3, 25(02): 105~109
[9] 刘海波, 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经济,2013, 28(04): 138~141
[10]李爱兰.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01): 213~217
[11]乔海燕.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8(01): 27~30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ou Guiping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t present, the economic mode of rural tourism is facing the tremendous pressure of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emerge of anti-ecological problem.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procedure and statu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not overpass the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st,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needed to focus on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needs of domestic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green economy, such as to suppor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deepen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to reform ecological tourism system, etc.
new urbanization;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Jiangsu provin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928
2015-10-27
周贵平(1981—),男,江苏金坛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Email:zgp001215@163.com
F592.7; F124.5
A
1005-9121[2016]09-0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