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健身应用分析“互联网+健身”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2016-12-14陈坚伟

体育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监测功能运动

陈坚伟



从健身应用分析“互联网+健身”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陈坚伟

近年来,“互联网+”概念下的健身行业迅速发展,其层出不穷的创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健身用户。作为“互联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健身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青睐。文章抽样调查了国内外知名应用分发平台的健身应用,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阐述了健身应用的功能特点及其分类、设计依据以及功能系统内部的协同与互斥关系;审视“互联网+健身”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应用前景,以期更好地推动传统健身行业向“互联网+健身”的转型,促成更有效的健身服务模式,为广大健身用户带来更科学合理及更具应用价值的服务产品。

健身应用;互联网+;现状;问题;前景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入,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新要求。这一发展理念被形象地概括为“互联网+”。“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使这一理念走向了更高层面。推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的理念,正凝聚起行业共识,成为行业改革的新路标。在此次“互联网+”浪潮中,体育健身行业是最早觉醒的行业之一,基于移动终端的多媒体、感知性、连接性、随身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为健身行业带来新的突破,使健身资源被有效地激活,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点击”选择场馆、教练、健身伙伴和教学素材,在虚拟情景中进行健身游戏,实时监测身体运动状态,与好友交流心得、相互激励、共享乐趣。微软首席执行官Nadella指出,“世界上恐怕不会有任何一个其他产业像体育一样,被数据和电子科技如此彻底地颠覆”[8]。然而,科技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类本身,“互联网+健身”影响着人们的体育生活,对其现状的分析与应用前景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健身应用是“互联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大众健身方式转变的最主要工具,健身应用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健身”行业现状。为此,文章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内外健身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对其功能特点、设计依据及部分功能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健身应用视角审视“互联网+健身”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应用前景。对上述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健身行业向“互联网+健身”的转型,促成更有效的健身服务模式,为健身大众带来更科学合理、更具应用价值的产品。

2 “互联网+”概念下的健身应用现状

健身应用即移动终端健身应用程序,它是体育类应用的一个子类,可通过应用分发平台便捷地获取。国际上,与智能终端三大操作系统对应的最大应用分发平台,分别是APP Store、Google play、Microsoft 应用商店;而国内的应用分发平台,如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安智、小米、华为、OPPO应用市场等,近年来也聚合了数量可观的用户;根据研究咨询公司Newzoo公布的最新数据,国内应用分发平台位居前3的分别是腾讯应用宝、360手机助手和百度手机助手[14]。为了解国内外健身应用情况,从APP Store、Google play、Windows phone商店3个国外平台以及腾讯应用宝、360手机助手和百度手机助手3个国内平台中分别查找健身应用,经筛选甄别剔除归类错误的应用,在每个平台上选取排名居前的150~200款健身应用进行统计,得到样本应用一共1 050款,去除重复后共计828款,各平台选取应用数量见表1。

表1 健身应用调查样本量①体育类应用功能互有重合而侧重点不同,本文的调查范围是具有运动健身辅助功能的移动应用,体育新闻资讯类应用未包括在内。

2.1 健身应用的功能特点

6大应用分发平台都对健身相关应用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如表2。从分类结果看,大多平台将“健身”与“健康”归入一个类别;而其子类的类别名称、类别数目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各大平台之间未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

表2 健身相关应用分类情况

根据大多数应用的功能设置以及用户健身需求方向,参考各平台的分类方法,归纳出健身应用的7项主要功能,统计含有每项功能的应用数量,结果如下:健身教学(434款),实时监测(416款),健身社交(203款),健身档案(576款),目标设定(508款),健身商务(12款),健身游戏(7款)。还有少数应用提供诸如天气预报、激励名言、饮食推荐、健身主题墙纸以及静思冥想的背景音乐等功能,由于这些应用占比较低,或与运动健身关系不十分密切,暂未列入统计。

2.1.1 健身教学

样本中具有健身教学功能的应用有434款,覆盖率高达52.4%。从形式与内容看,健身教学应用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体育慕课[2]。应用涵盖了篮球、网球、健身球、保龄球、高尔夫、举重、哑铃、手环、引体向上、俯卧称、仰卧起坐、瑜伽、划艇、自行车、蹦床、广场舞、尊巴舞、游泳、咏春、太极、气功、柔道等20多个项目;有专门针对脸部、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腿部等局部肌肉锻炼的多款健身操项目;为男士设计的私人教练和专供女士的女性体操;为孕妇、残障人士准备的健身教程,以及适合职业运动员的专业课程。

从功能并存情况看,健身教学应用“独立性”更强。统计发现,在仅含一项功能的142款应用中,“健身教学”有116款,占比81.7%,说明该类应用能较少的依赖其它功能而独立存在。单一功能的健身教学应用主要利用了手机的多媒体播放功能,其实质是将手机当作可联网的便携式播放设备,内容多是广场舞、太极、瑜伽等健身项目的真人演示视频,教学素材有的随着应用一起安装到手机,有的则需另外联网下载。健身教学应用不涉及线下资源整合,程序逻辑简单,制作成本较低,获取用户速度快。因其操作简易、便携性好和专业性强等优点,该类应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取得平均分3.59分的不俗成绩。

2.1.2 实时监测

健身实时监测得到经典运动干预理论HBM(Health Belief Model,健康信念模型)的支持。HBM是贝克等人提出的用以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16]。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健康状况的感知及障碍,对行为结果的期望,以及行为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其健康促进行为的开展与坚持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实时监测功能向运动中的用户实时反馈身体状态和运动效果等数据,通过互动与激励干预用户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对其健身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App Store平台仅列出前300个应用。

样本中具备“实时监测”功能的应用达416款,占比50.2%。实时监测应用通过设置虚拟场景,将监测到的数据以图文、动画、卡通形式显示,配套娱乐化激励措施,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并对健身进程实施追踪。实时监测是对传统体育监测手段的简化与创新,其移动3A(Anyone、Anytime、Anywhere,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特性优势十分明显,监测与虚拟化贯穿了整个运动进程,既有较强的娱乐互动性,又有类似专业训练的监测数据,且使用成本低廉;相比能在PC端实现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较好的首创意义。

技术与工艺的进步促进了手机健身监测能力的发展。近年来,手机健身实时监测的适用范围、监测准确率都有明显提升,对样本应用的监测功能、监测方法、监测原理等进行的梳理见表3。

表3 实时监测功能支持项目

由表3看出,手机直接监测方式涵盖了多种运动项目,其监测方法简单,可操作性较强。而可穿戴设备是手机功能的延伸,比起手机直接监测,可穿戴设备监测的优势更明显,其结果更准确、适应面更广、交互更加人性化。首先,设备便于穿戴或收纳。其体型外观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不仅有常见的芯片、腕带、臂带、胸带、手环、手表等,还有耳机、衣服、头盔、珠宝首饰等独特样式。珠宝首饰型外设面向女性市场,便于佩戴,具有安全报警、运动追踪、睡眠追踪、无线通讯等功能,然而却以时尚展现、追求精致为突破口,“以美学方式于无形间集成技术”[1],佩戴方式亦简单方便。其次,监测结果更准确。更完好的设备体型能嵌入更多先进的监测技术,从信息敏感部位监测获取信息,使用光电、皮触、汗液等多种检测方法,有效改善监测准确率。如耳机型穿戴设备使用生物感应技术,借助入耳式耳机对血管血液反射波进行监测得知用户的心率和最大摄氧量等;衣服型外设能测量出肌肉拉伸情况,能分析给出肌肉力量、平衡感及心率等数据;虚拟现实头盔能监测用户心率、最大摄氧量和血液流动速度等数据,其原理是在头盔前部配备光传感器,与前额接触就即可测出各项生理指标。最后,持续监测能力较强。目前很多设备支持ANT+[27](由Nordic等公司发起的低功耗无线网络协议)与BLE(蓝牙低能耗)的低功耗处理技术,以此增强其续航能力。

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在缩小监测设备体型的同时,也增强了其监测性能,可穿戴设备以更加适合人体自然形态的精巧外形连接、感知身体,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和监测效果,拓展了健身应用的服务能力。

2.1.3 健身社交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大多数人会根据观察来模仿他人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并将其作为后续行动的指南[25]。根据这一原理,许多健身社交应用为用户推荐各方面身体属性相当而更多地坚持锻炼的同伴,让用户了解相似个体的健身行为与对应成果,其实质是利用榜样策略来促进用户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26]。

健身社交应用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起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调查显示,具备健身社交功能的应用有203款,占比24.5%。平均下载量46.3万次,平均得分3.93分,是平均下载量最多、平均得分较高的一类。社交功能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身打造健身社交平台,如悦动圈跑步、咕咚运动等;另一种则是借助微信、脸书、新浪微博等知名社交软件分享个人健身数据。在健身社交中,用户与好友通过多媒体随时互动,使健身进程变成生动有趣的直播[28],让用户享受更欢乐的健身过程。这种基于健身兴趣的社交平台,以健身场景、历史数据、位置与轨迹为主要信息组合,通过群体内的互动,加强互联网社交与地理位置的内在关联,形成健身微型社交网络,有利于提高用户粘合度、营造健身应用生态。

2.1.4 健身档案

档案具有可追溯历史事实的意义,即过去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3]。体育健身档案对用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体质健身档案的分析能为用户提供一种系统化学习计划[9];能根据历史数据的异常做出预警,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干预措施。在移动健身应用中设计加入健身档案功能有着明显优点:健身进程的运动监测数据、体征数据能自动保存;档案资源能随时随地分享,为统计分析、健身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能有效减少用户手工录入,减轻用户记忆负担。统计表明,在全部828款应用中,具备健身档案功能的应用有576款,覆盖率达69.6%,说明健身档案功能已成为健身应用中十分重要的辅助功能。为了解健身档案的组成结构,对安装次数超过15万次的72款应用的健身档案进行考察,统计每款应用的档案记录数据项,按每个数据项设置比例排序(表4)。

表4 健身档案中的常用数据项

此外,有少量(低于7%)应用的健身档案设有耗脂、运动强度、体脂率、运动场馆、腰臀比、已减体重、身体围度、PM2.5吸入量、健身文本日记等项目。

根据档案的呈现次序,健身档案数据可大致分为3类:1)运动概要信息,如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名称等,由于这些数据项能反映运动的基本概貌,因而被更多采用;2)运动状态参数信息,如跑步里程、速度、轨迹,俯卧撑次数以及行进中的海拔上升,该类信息多源于实时监测功能,多数实时监测应用设有这些数据项;3)综合统计信息,如耗能、耗脂、运动累计时长、运动排名等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用户的运动效果。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反馈过程看,其内容表现出由浅而深、由零散到系统的过程,与认知规律吻合,因而获得用户的认可。

2.1.5 健身游戏

移动健身游戏,是在移动设备上搭建的一个虚拟健身游戏互动平台,用户通过平台实现角色扮演或同台竞技,从而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健身进程中用户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情景中,其迅速变化的场景效果、激烈的对抗性和丰富的激励手段使运动过程更有趣,用户能充分体验“感官之乐、自我发展之乐、人文之乐”[11];追求聚集与互动、减轻孤独感的用户需求得到填补,可以说,健身游戏应用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快乐体育”运动过程。

目前已有多种运动项目支持移动健身游戏方式。如跑步、骑自行车,跳绳,蹦床,引体向上,肩棒,俯卧撑和举重等。健身游戏类虽然得到了平均分4.24的高分,在各类应用中排名第1,但其平均下载量却仅有5.5万次,远落后于健身教学、实时监测和健身社交类应用,其成因或与以下几点有关:1)部分健身游戏需要特定的装备支持,要额外的资金投入;2)部分设备体型较大,影响其移动性;3)软件容量较大,运行要求较高,手机耗电快、发热大,致使部分用户下载安装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它的流通与使用。

2.1.6 健身商务

健身商务应用能集中处理场馆预订、约练陪练、拼场打球等与健身相关的商务活动。这类应用连接了供给与需求两侧,盘活健身资源,实现专业与服务、人与体育的有效对接,迎合了“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创业模式,体现了“互联网+健身”的又一优势。如“悦动圈”呼叫陪跑师服务[19],使跑步兴趣与经济收入得以统一,有利于健身的持续发展;“去运动”应用签约了全国30多座城市的体育场馆[5]、“趣运动”应用也覆盖了许多大城市的2000多个场馆[10],提供了资源整合、对接需求的平台;随着“O2O”理念的深入,一种新兴健身模式应运而生:线下打造实体便利型健身舱,消费者利用移动应用线上预约健身舱,健身进程中在线提供专业的多媒体支持信息。这种被称为“O2O + O”[15]的运营模式充分考虑了用户健身各环节的需求,较好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了一种新型便利健身消费模式。“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为大众健身提供服务,使百姓充分享受价格低廉的公共体育服务”[12]。由阮伟、钟秉枢主编的《体育篮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肯定了这一模式。

从统计情况看,健身商务类应用下载次数较少,评价分数偏低。目前该类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期待更多的成功范例。当前有的奥运冠军转型创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名人效应,“探路”互联网健身商务,有望开拓该领域的广阔前景。

2.1.7 目标设定

具备目标设定功能的健身应用有508款,覆盖率达61.4%。该功能根据用户特点及健身要求,为用户设定健身计划和目标。具体有推荐单次健身目标,如推荐每日健走步数、俯卧撑个数等;有制订7天、30天等多种时间跨度的健身计划,而计划可能包括了多个运动项目,提供运动处方等。在用户健身进程中,能显示距离目标剩余的动作次数、行进距离和时间;在目标达成时,以电子闹铃、动画语音等方式提醒用户,并给出鼓舞欢呼和综合排位信息。此功能围绕目标推荐、过程提醒与互动、成绩分析等环节进行设计,与教学、监测功能相互配合,更好地管理了用户的健身计划,改善了用户健身的系统性。

2.2 功能数量分析

传统的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一站式”服务,在移动终端往往被分解成多个不同应用。如百度“一站式”服务,在手机端被分解为“百度手机”、“百度新闻”、“百度地图”、“百度钱包”、“百度贴吧”等多个垂直入口。这种扁平化垂直细分的方式,让用户可以快捷直达所需功能,较好地对接了用户的即刻需求。统计发现,平均每款应用具备功能2.72项,这一数据表明,在当前主流的“综合型”和“垂直型”两类移动应用设计方式中,健身应用更倾向于后者。表5、表6分别列出了各平台健身应用的平均功能数和不同功能数的应用分布情况。从表5看出,多数平台健身应用平均功能数不高于3;表6数据显示,含4项功能以下的应用有771款,占93.1%, 其中以含3项功能应用数最多,含2项功能的次之;5项功能以上的应用仅有57款,占6.9%,说明健身应用正放弃“大而全”的设计理念,而沿着“小而美”的路径,来迎接这个细分受众的时代。

表5 健身应用平均功能数

表6 健身应用功能数量分布

2.3 健身应用系统内部的协同与排斥

健身应用功能各异,各具特点。应用内功能的搭配并非完全随机,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用户的需求逻辑促成了一些典型的功能组合;而健身应用的“小巧”特性又使其功能数量受到限制,导致了某些功能的互斥。

2.3.1 “实时监测+健身档案”协同组合

样本中,具备实时监测功能的应用有416款,而同时具备“实时监测”与“健身档案”功能的应用有412款,占样本总数的49.8%,占实时监测类应用的99%,说明“实时监测”功能独立性弱,对“健身档案”存在依赖。为检验“实时监测”与“健身档案”的相关性,对其做双变量相关性检验。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定义如下:

其中,D为各对偶变量值之差,即Di=Xi-Yi(1=

利用SPSS进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两项功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ρ=0.644(显著性水平P=0.000),如表7。

表7 实时监测与健身档案的相关关系

这两项显著相关的功能形成一个功能组合,该组合实现了健身档案生成自动化。在健身进程中,监测设备所产生的信息,经程序加工后自动存储于本地数据库,再通过移动网络同步到云端,备份形成个人健身历史档案;监测过程中信息的产生、采集、加工、存储、备份等各个阶段均无需人工干预,功能的实现完全自动化;而档案数据反过来为实时监测数据的纠偏提供历史依据。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信息获取及分析方式,使“实时监测+健身档案”成为健身应用中最具特色的功能组合。

2.3.2 “健身教学”与“实时监测”的排斥关系

调查显示,同时具备健身教学与实时监测两种功能的仅有111款,比例较低;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健身教学”与多数功能呈负相关,与“实时监测”相关性最为显著。“健身教学”与“实时监测”的相关系数为-0.520(显著性水平P=0.000,表8)。负相关关系说明,两种功能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互斥,它们较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应用上,其结果是多数应用不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

利用变量聚类对上述现象予以检验分析,选取覆盖率较高的五项功能进行聚类,变量聚类的算法如下:

(1)将初始状态的每一变量归为一类,使每一类仅含一个变量,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为欧氏距离;

表8 实时监测与健身教学的相关关系

(2)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合并为一类;

(3)重新计算合并后的类与未合并类之间的距离;

(4)重复(2)、(3),直至所有对象被合并为一类。

利用SPSS软件的系统聚类功能,选择“欧氏距离”测量和“变量”聚类,生成聚类系统树状图,实现以上聚类过程,结果如图1。图1显示,“实时监测”与“健身档案”首先被聚类,“实时监测+健身档案”成为一个组合,其次是“实时监测+健身档案+目标设定”组合。说明在构建健身应用功能组合时,上述两种方式最为典型;而“健身教学”在多级聚类情形下,能独自成为一类,其独立性最强,结合健身教学应用覆盖率高的情况,说明用户对健身教学单项需求仍比较旺盛。

图1 系统聚类树图

3 健身应用存在问题

3.1 应用的“顶端聚集”现象突出

市场博弈中,优势企业往往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当市场份额达到某个阈值时,就可能出现“顶端聚集”现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健身”正经历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对各平台排名前五的健身应用下载量进行统计,统计其占平台内全部健身应用下载量的比例:Google play 为56.3%,腾讯应用宝为65.4%,360手机助手为55.8%;百度手机助手为45.7%(其余两个平台未提供相关下载数据暂不统计),说明健身应用的“顶端聚集”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由于用户在有限时间里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比较优劣、分辨好坏,而宁愿相信和默选大众化选项,这种基于羊群效应的取舍方式,加剧了“顶端聚集”现象和“长尾效应”的发生。处于“长尾”中末端的应用,需要在这样的困局中总结经验教训,去揭示和把握更真实的用户需求,心存追求极致产品和服务的愿望,打造出更完美的产品与更完善的服务。

3.2 线下健身资源整合困难

“场馆预订”功能契合O2O模式,是互联网创业切入体育健身行业的简单有效的方式。基于这种理念,一时间很多场馆预订应用快速涌现,但由于线下场馆资源松散,整合难度极大,这些项目难以为继。由知名度高、权威性良好的机构介入往往能提升整合效果,政府和知名企事业单位可能更适合出任这一角色,这有利于从整体部署和进行全面协调,有利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3.3 健身设备存在的不足

首先,一些应用的实时监测结果准确率不高。一项测试说明,使用不同计步软件统计同一次运动的统计误差高达25.6%[22],另一项针对美国市面上热销的8款智能手环的评测表明,其计步统计误差最大值也达23.5%[20];其次,健身设备上存储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一些设备保密设计不足,相关测试显示,某知名品牌手表曾出现地理位置被第三方跟踪窃取的问题[6];加拿大研究机构Open Effect一项研究显示,7款主流运动手环会通过蓝牙连接泄露用户数据[21];最后,穿戴设备可能引起皮肤过敏[4],有近1.7%的某品牌手环用户反映出现过敏反应[13];此外,大多数手机体型较大,且不具防水性。上述“软肋”仍困扰着用户,有待进一步解决。

4 健身应用的前景展望

4.1 发展形成全民健身数据中心

健身应用企业服务器端存放着大量的用户运动数据,一些企业已经利用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汇集形成了海量运动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可以从中发现大众健身的普遍需求,寻找大众健身规律,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调查显示,目前已有超过8种健身应用和20种可穿戴设备支持将数据同步到手机QQ健身数据中心。健身档案数据内容丰富,许多数据通过传感器自动生成,有效减少数据录入工作量,较好地保障了数据准确率。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沿着这一发展路径,健身应用有望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全民健身数据中心,为企业、政府、社会建成强大的数据支持平台,形成全民健身数据统计服务系统。

4.2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全方位“管家”

工艺的进步和设计的创新,将不断提升设备的监测功能性能。在未来,随着设备监测能力的大幅改善,全方位、多样化监测得以实现,设备将有望超越健康、运动主题,发展成为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黑匣子”和全方位“管家”。到那时,设备对人的理解能力将大幅提升,除当前较为成熟的语音识别外,一个手势、一款表情、一种眼神、一项动作组合都能被随身设备敏锐的捕捉到,再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的信息支撑,准确地分析、归纳出用户需求,自动化的开展各项信息活动,人的意图将被充分理解和执行,监测设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方位“管家”。现代社会中,贯穿终生的健康问题,很可能成为监测、分析、服务的重点,而对个人学习、工作、生活多方位追踪则使数据更加全面,健康分析的基础将更扎实,结果更可靠。在不久的将来,健身应用有望发展成为以健康、医护、运动为主线,多领域协调发展的个人全方位“管家”。

4.3 体育教学的新手段

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电脑、手机、互联网数字环境的“90后”,被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帕尔弗里称为“生于数码”(Born Digital),他们是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29],对网络化生活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适应能力,是移动互联网中的活跃力量。在国内,信息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体育教学需求的拓展,健身应用有望成为一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新手段。首先,监测设备的微型化、隐形化、价格平民化将促进设备走进校园,进入体育课堂。近年对互联网运动干预的研究表明,运动行为监测、运动视频推送、健身社交等因素对体育健康促进有一定效果[30],特别是对无运动习惯人群[23]和肥胖儿童[24]效果更明显。其次,健身游戏应用有独特吸引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受到肯定与推崇,它能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17],被认为是具有相当影响作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7]。立足于奖励机制、提升满足感的移动健身游戏,将互联网与游戏结合起来,通过故事场景为青少年带来精神层面的刺激,并得到其他用户的激励,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当青少年享受到自己成为生活体育的主角,并与自己的“fans”共享时,生活体育才能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生活组成部分[18]。最后,健身应用支持的运动项目将越来越多,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更多情形。通过与学生体质健康网络数据库的对接,还能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自动化采集,为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分析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来源。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健身已成为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健身”的价值正逐渐受到认同和推崇,并慢慢地演化成为一种“刚需”,健身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说,它正引领着一种新的体育生活方式。然而在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人们试图借助科技增进健康的愿景之间,将展开一场“持久战”,在看到它优点显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健身”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唤起了人们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意识,只有拥抱互联网,体育才能更好地展现其本来意义。

[1]安珀网.最完美的饰品:可穿戴设备[EB/OL].(2014-3-19).http://ianpo.com/article-4265.html.

[2]陈坚伟.MOOC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109-114.

[3]丁海斌.论档案的价值与基本作用[J].理论探索,2010,4:10-13.

[4]郭松雨.可穿戴设备:“高大上”背后的隐忧[N].科技日报,2014-03-19(7).

[5]湖北省体育局.湖北“去运动”APP走向全国[EB/OL].(2015-08-28).http://www.hbsport.gov.cn/jsss/5556.html.

[6]李玮.研究显示某些手环泄露用户数据[EB/OL].(2016-02-3).http://tech.qq.com/a/20160203/036367.htm.

[7]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2):64-66.

[8]刘 峣.体育+互联网能量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29(10).

[9]覃寅寅,徐翔鸿,郑策,等.学生体质健康档案(SPH)分析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69-72.

[10]趣运动应用.关于我们[EB/OL].(2015-01-10).http://www.quyundong.com/.

[11]冉 婷,郑国华.基于游戏理论视角下村落体育精神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8):29-35.

[12]阮伟,钟秉枢.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EB/OL].(2015-12-18).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512/t20151218_2788374.shtml.

[13]晓查.Fitbit手环仍未解决皮肤过敏问题[EB/OL].(2015-02-12).http://tech.sina.com.cn/it/2015-02-12/doc-icczmvun 6067121. shtml.

[14]新华网.Newzoo发布9月安卓应用商店排名:腾讯应用宝继续领跑[EB/OL].(2015-11-13).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11/13/c_134813173.htm.

[15]新浪网.超级猩猩互联网时代的炫酷健身方式[EB/OL].(2015-07-11).http://wh.house.sina.com.cn/scan/2015-07-11/12476025495274389290999.shtml.

[16]熊明生.锻炼健康信念模型及其研究评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23-324,329.

[17]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6):58-60.

[18]于文谦,贺彦朝.智能终端兴起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5-8.

[19]悦动圈应用.跑步赚大钱?成为陪跑师吧![EB/OL].(2015-11-30).http://www.51yund.com/pc_download/index.html.

[20]周超臣.真相很残酷 智能手环的数据真的靠谱吗[EB/OL].(2015-02-10).http://www.wtoutiao.com/a/1648552.html.

[21]周慧娴.智能手环存在安全问题 黑客可篡改健身数据[EB/OL].(2016-02-03).http://news.yesky.com/wdsd/ 5/ 10036-7005.shtml.

[22]周丽丽.健身运动计步软件到底靠不靠谱[EB/OL].(2015-05-27).http://j.news.163.com/docs/ 10/2015052709/AQK1-EF5P9001EF5Q.html.

[23]ALBRIGHT C L, STEFFEN A D, WILKENS L R,etal.Effectiveness of a 12-mon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multiethnic postpartum women:Results from Hawaii's NāMikimiki Project[J].Prevent Med,2014,69:214-223.

[24]BAILEY B W, MCINNIS K.Energy cost of exergaming a comparison of the energy cost of 6 forms of exergaming[J]. Archives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2011,165(7):597-602.

[25]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M].Upper Saddle River,Bergen:Prentice Hall,1977.

[26]CARR L J,BARTEE R T,DOROZYNSKI C,etal.Internet-delivered behavior change program increases physical activity and improves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sedentary adults: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revent Med,2008,46(5):431-438.

[27]DYNASTREAM INNOVATIONS INC.COMPATIBLE DEVICES[EB/OL].(2015-11-16).https://www.thisisant.com/directory/uan/id974549841?mt=8.

[28]iTunes.阿甘跑步[EB/OL].(2015-11-17).https://itunes.apple.com/cn/app/gan-pao-bu-quan-qiu-shou-k.

[29]JOHN PALFREY.Born Digital:Understan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igital Natives[M].Basic Books,2010:1.

[30]LEWIS B, WILLIAMS D, DUNSIGER S,etal.User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activity website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revent Med,2008,47(5):508-513.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Internet plus Fitness" from the Fitness Applications

CHEN Jian-wei

In recent years, fitness industry get rapi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and its much original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fitness user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et plus fitness", mobile fitness applications have been widely favored.By using the sampling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fitness applicatio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well-known application distribution platform, and analyzed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its classification, the design basis and the collaborative and mutual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s within a functional system;and envisaged the problems of "Internet plus fitness", and explored the prospe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fitness industry’s translating to "Internet plus fitness", and facilitate more effective fitness service mode, and bring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valuable products for our fitness users.

fitnessapplications;internetplus;statusquo;problem;prospect

1000-677X(2016)09-0020-08

10.16469/j.css.201609003

2016-03-14;

2016-08-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150)。

陈坚伟(1980-),男,广东揭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E-mail:chen6638@qq.com。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G804.49

A

猜你喜欢

监测功能运动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夏季高血压的困惑及自我监测管理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不正经运动范
学习监测手环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