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唯物史观讲好中国故事
2016-12-13王树增
王树增
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创造伟大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不屈不饶的奋斗故事。可以说,我的作品讲述的都是中国故事。在多年的写作中,我深切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坚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从而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图谱,让为人民利益而不懈追求、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民族英雄,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擎天之柱。
我的战争系列作品最先出版的是《朝鲜战争》。在朝鲜战争中奔赴异域作战的上百万志愿军官兵,在国力军力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为保家卫国而战斗。在这本书的写作中,我去拜见了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1950年冬,在著名的松骨峰阻击战中,范天恩所在团子弹耗尽,阵地上的官兵用身体死死拖住美军,直至双方在美军投下的燃烧弹中烧焦。年迈的范天恩回忆起那场残酷的战斗,只说了一句话:“打起仗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士兵。”范天恩的话告诉我们,赢得战争胜利的真正动因是正义的人民,是正义的民心。在《朝鲜战争》这部书中,我试图让今天的读者为祖国、民族、精神、意志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
我写作《长征》时正值人类进入新千年。长征之所以被誉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实践,在于它证明只有坚定地保有不变的信念和理想,才能在历经艰险与苦难时迸发出惊人的顽强与不屈,彰显出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勇于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在1934年惨烈的湘江战役中,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34师陷入重围,官兵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把自己腹部伤口撕开,壮烈牺牲。红军前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穷苦人争得自由平等的梦想,是他们所渴望的生命归宿。他们对精神家园的固守和依归为今天处在纷杂生活中的国人提供了最宝贵的精神样本。
两卷本的《解放战争》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行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的胜利源于人民在历史关头的选择和托举,是《解放战争》一书的政治主题。淮海战役爆发后,一位山东的青年农民跋涉数百里,把两发炮弹推上战场。到了华东野战军的炮兵阵地,他不走了,说很想看看他送上来的炮弹如何发射出去。在这位青年农民的心中,这两发炮弹是否能打出去,是关乎穷人能不能翻身的大问题。这就是民心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弄不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我的战争系列写作的最后一部是三卷本的《抗日战争》,这是一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艰难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显示出了全民族的觉醒。中国抗日战争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中国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不但拥有民族尊严,而且将誓死捍卫国家权益。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之时,就是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前进之时。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真正坚守“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
我崇尚文以载道的文学精神。文学不但是审美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意识形态,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托举社会道德、浸染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有人称我的作品为“红色记忆”,我以此为荣。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中华民族心灵所依的颜色。我将坚守唯物史观的立场,以中国作家的时代担当精神,把动人的中国故事永远讲下去。
(本文为作者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上的发言)
责编/孙易恒 美编/李祥峰 孟宪强